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漫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漫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指导的最终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要重视两个前提工作,即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初读,教师的范读能起到指引作用,而学生的初读能起到基础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朗读指导 范读 初读

在阅读教学中,朗读的目的是什么?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朗读的目的。可见,没有朗读,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可以说,朗读是阅读教学的灵魂,没有朗读,就没有阅读教学。那么,阅读教学中朗读的目的靠什么实现呢?靠有感情地朗读,这也是朗读的最高层次。要达到这个层次,必须重视两个前提,即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初读。教师的范读是“航标灯”,学生的初读是“铺路石”,二者都为感情朗读服务。

一、教师的范读

平时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或者“请大家有感情地把这句(段)话齐读一遍”“谁来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等等。究竟怎么是有感情地读?教师并没有做出具体的指导。最起码,教师应该范读给学生听。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自身读不好,怕在学生或听课老师面前出丑,而不进行范读。但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教师的范读是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避免许多抽象繁琐的技巧讲解,如读出兴奋的感觉、读出懊悔的心情等等,也许学生根本体会不到这种感觉,教师如果直截了当,以身示范,学生就会获得直观感受,真正明白应如何去读,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朗读效果。具体来说,教师的范读一般出现在以下教学环节中。

1.初读感知环节

阅读教学中,初读课文这一环节目的是通过朗读全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个环节如果教师能够范读全文,引领示范,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就能为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打下坚实的基础。低年级课文生动有趣,在初读时更适合教师范读。中高年级,要看具体课文体裁而定,一些感彩特别浓烈的或者适合诵读的文章,比如散文、古诗、文言文等,教师都应该范读全文。如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文笔清新优美,文字清秀隽永,语言精致洗练,情感真挚强烈,是一篇很好的朗读材料。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让学生马上产生时间匆匆,应该抓紧时间的紧迫感,这对课文的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还有《十里长街送总理》《金色的鱼钩》《桥》《地震中的父与子》等感人的课文,都应该事先范读,让学生受到感动,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此外,由于文言文容易读错字、读破词,所以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进行范读,引领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从而才能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意义。

2.品读感悟环节

这个环节是阅读教学的重难点,也是阅读教学的眼睛,旨在通过朗读、品析文中重点的词、句或段,达到理解文本、领悟感情的目的。这个教学环节的朗读尤为重要,而教师的范读更具有指点迷津、化难为易的妙处。在教学中,教师应对难句、长句、停顿、生僻字、拗口词语进行范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把句子读通,读流利。如《掌声》一文中,“因为她得过小儿麻(má)痹(bì)症(zhèng),腿脚落[lào]下了残疾(jí),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zī)势(shì)”这一句话就有六个生字,很容易读错,特别是“麻痹症”“落”字,不提醒、不范读,学生会一而再地错。再如,《燕子》一文中有“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的/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这样一个长句,教师一定要先范读,教给学生如何停顿,否则会让人读得喘不过气来。教师还应对文中的关键句进行范读,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情感的领悟。如《秋天的雨》中“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两句,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节奏美,还能深刻体会到秋天的雨的神奇,体会到秋天的美,从而产生对秋天的赞美与热爱之情。此外,教师还应在重点段落进行范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重点,还能突破知识难点。如《画杨桃》一文中最后老师说的一段话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如果教师进行范读,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意味深长的味道。同时,学生还能够从范读的语气和范读的表情中,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什么样的态度叫“和颜悦色”,这样以读代讲,这个词的意思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再如,《草原》的第一自然段教师一定要进行范读,读出舒缓柔美的语调,读出宁静悠远的意境,从而把学生带进那如梦如幻的草原世界。

二、学生的初读

初读是感情朗读的基础,没有初读,就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初读要求做到正确、流利。广义上的初读,应该包括课前预习中的朗读和课堂的初读检查。

1.课前预习

如果课前不预习,光靠课堂上的四十分钟,除去识字写字、品读探究、总结延伸等任务,根本没有时间朗读课文,使得很多学生课文都学完了,还不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的任务,并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这样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至少读课文三到四遍。当然,朗读能力有好差之分,好的学生只要读两三遍就可能会很流利,差的学生就是读五遍六遍还不一定比得上好的学生读一两遍。小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如果预习布置过于放手,也许有的孩子对课文连一遍都不肯去读。为了防止学生偷懒,教师可以直接作统一的硬性规定,而且布置要有技巧。低年级课文短小,学生自学能力较差,预习的重点应该放在朗读上,而且要布置多读几遍;中高年级课文较长,学生的朗读水平、自学能力逐步提高,朗读数量可以逐年减少,空出时间用来思考、圈划批注。

2.课内检查

有了课前预习的基础,课堂上的初读检查就能省时省力,但也不能走过场。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知,文章要反复读才能达到理解的效果。所以,课堂上的初读不能少,一篇文章在课堂上起码应该初读三遍,有时加上默读思考就达四遍之多。如果是古诗、文言文教学,初读就要更充分。初读中的每次朗读,教师都应该提出朗读的具体要求,如自由读要求做到读通句子,读准生字;同桌检查读要求做到互相纠正读音;指名朗读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并作出评价。

这样,一篇课文经过预习加上初读检查,学生起码读了六七遍,已经达到了正确流利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品读感悟,不仅教师教得轻松,而且学生也会很容易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深刻领悟文章的情感,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只有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的反复训练,才能真正在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 龙文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