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产学研”模式在财经类院校的实施途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产学研”模式在财经类院校的实施途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在分析“产学研模式特点的基础上,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探讨“产学研”模式在财经类院校实施途径,并对其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财经类院校 “产学研”模式 实施途径

1.引言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开创的,他于1906年在辛辛那提大学推行了第一个合作教育计划。1983年成立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标志着合作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潮流。麻省理工学院实施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明确规定大学生的学习内容除了课程学习之外,还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学习任务;德国所谓的大学教育的第二次革命,就是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过程;英国大学实行工读交替制,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要到与本专业有关的企业部门工作一年或两年,这已经成了制度。实践证明,它是国际公认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途径。

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合作教育。1991年4月在上海成立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1997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九·五”期间在全国28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试点工作。由于认识上的偏差,长期以来产学研合作教育一直被作为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模式加以推广,而在本科教学实践特别是重点院校的教学改革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应用,这是一个误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两次提到产学研战略联盟,强调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十二五”规划提到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本文就“十二五”期间财经类院校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问题展开分析。

2.“产学研”模式在财经类院校的实施途径

2.1“产学研”模式的特点。

“产学研”模式是以市场和就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和产学合作为途径,以学生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书本知识和以应用能力为主的生产、实际经验、科研实践结合的教育形式。其主要特点如下:

2.1.1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013年更是堪称“史上最难就业季”。不可否认,受国际和国内整体经济形势影响,各行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普遍减少,同时,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部分地区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结构性失衡现象更加凸显。通过对一些招聘会的走访发现,很多企业提出的专业方向、动手能力、顶岗作业等方面的用人标准,有90%的应聘者不符,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毕业生发现,经过四年的学习,竟然很难找到能和自己所学知识完全对口的工作,而自己的实际能力和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产学研”模式正是针对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衡提出的解决方案之一,其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及目标、教学内容、培养规模都是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能适应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为第一要务。

2.1.2以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为途径。“产学研”模式就是通过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的途径,利用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三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把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和科研有机结合,提高应用性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缩短毕业生的适应期,实现“零距离上岗”,同时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现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学生多方共赢的目标。这从根本上是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2.1.3以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核心。根据行业差异、企业特色、专业人才需求层次、职业岗位要求、职业素质和市场动态,针对市场调研、市场分析、营销策划、促销、公关等主要岗位进行课程设置,整合相关管理课程内容,动态调整与优化专业教学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为核心,构建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同时,该课程体系应实时更新、与时俱进,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各种变化。

2.2“产学研”模式的实施途径——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

“产学研”模式对财经类学生应用能力的导向一般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是企业需求拉动,第二是学校教学实施,第三是科研院所项目支持。

企业需求拉动主要体现在企业只选择满足符合能力要求的人才,学生只有具备企业所需要的能力和特质,才能找到心仪的工作,不用担心会被企业淘汰。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就应该主动积极地提供营销专业就业市场和企业用人的实时信息,并鼓励学生主动与企业进行亲密接触。企业应该主动深入到高校中,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到相关的营销岗位上岗学习。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对营销专业的实际用人需求,有利于学生毕业后顺利且低成本地进行学生和职场人的角色转换。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企业可以深入课堂,通过营销案例的分享、营销专业相关岗位的专题讲座,切实给学生提供真实零距离的职场经验。

学校教学实施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模拟实验中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产学研”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环节更注重营造以学生为主的互动式氛围。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教学过程往往以小组模拟营销情景、经典营销案例讨论、营销策划的制定、视频学习的形式展开。学生角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听课者,而是营销情景的参与者、案例分析的讨论者、营销策划的制定者。课堂上,学生自主进行营销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利用多媒体课堂,以现实生活中的企业为案例,结合课本内容和课外调查资料,以团队形式制作PPT进行讲解。老师更多的是引导者、评论者和总结者,而不是以往单纯的授课者、讲解者、布置任务者。比起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产学研”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更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各项职业方向技术能力应用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沟通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

科研院所项目支持主要体现在一系列的科创活动中。学校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相关的科研项目和营销策划大赛,并能和相关企业进行紧密合作,将科研成果如营销策划方案转化为实际产出,并对方案实施后的效果进行后续的跟踪和改进,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产学研”模式在财经类专业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建议

3.1提高教师实践能力,鼓励实践教学。

教师在整个“产学研”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作为整个教育过程的引导者,首先自身必须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现实的情况是,很多高校教师是直接由高校进入高校,或者进入高校之后,就与企业长时间没有接触,这就造成很多高校教师本身就缺乏相应的企业经验,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自然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高校应积极鼓励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切身感受企业工作环境中的种种情景,才能在日常的教学中做到紧密联系实际,才能更有说服力、更透彻、更生动地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同时,鼓励学生运用实践教学法,自主选择真实生活中的企业、情景、案例和任务,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情景模拟,完成任务,并纳入最终的成绩考核体系,提高学生的应用、协作和沟通的能力。

3.2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竞赛,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产学研”模式教学的主体,也是主要组织者,营造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事实上,进入大学学习后,一部分学生仍然延续高中时候的学习模式,将全部精力依旧放在书本知识上,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竞赛如果得不到名次就没有用。这些做法都过于片面,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该积极组建学生团队,邀请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作为团队指导参与学生团队的竞赛。通过定期安排适量的竞赛活动,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加强学生和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联系。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和学生合作,鼓励学生自主创新,使学生主动参与各项设计,全面提高各种能力。例如,各个级别的营销策划大赛,对参赛学生的营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竞争环境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团队的沟通和协调、人际关系的处理都起到了很好的提升作用。

3.3校企联合培养,实现校企双赢局面。

学生的最终归宿是企业,企业在教育过程中的深度参与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手段。然而在现阶段的校企联合培养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动力不足,雷声大雨点小,即使校企双方有一定的合作意向,但其整个过程需要双方长时间地紧密配合,需要有足够的动力去推动,最终有可能会出现后继乏力、流于形式等情况;大多数企业现在仍然延续直接到人才市场招聘的传统方式,并不愿花费很多精力在基础培养的阶段;小部分愿意进行联合培养的企业并不一定能满足学生的所有期望,造成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

因此,校企联合培养必须涵盖以下五点:一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把企业的需求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尽量减少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的脱节;二是学校应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使所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相一致;三是学校积极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为在职职工提供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四是企业强化办学意识,为学校的教学与实习就业提供方便,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减少毕业生就业后可能出现的种种状况和不适应,减少企业用人成本,提升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企业和高校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李勇,邹安全,宁晓枫.产学研模式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影响,科技管理研究,2012(3).

[2]李明.“十二五”期间高校产学研模式下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探析.理论导刊,2012(2).

[3]张克明,张华,郝源.校企合作文化对接企业调查报告,物流技术,2012,VOL31(6).

[4]齐宪生.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索.中国科技信息,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