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新课改后教材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新课改后教材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经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洗礼,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着力点。研究和理解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正确解读教材,为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与落实提供了保障;研究和理解教材才能找准课堂教学的着力点;研究和理解教材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关键词】有效教学;研究和理解教材

经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洗礼,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追求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着力点。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形成必须以课堂教学各要素优化为基础,包括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手段等方面的优化,使各个要素形成教学有效的合力。只有各要素综合发挥作用,才能产生“1加1大于2”的效应。其中,研究和理解教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对教材的理解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因为要从有形的文字中读出无形的思想,要从静态的材料中看从动态的方法和策略,要从简约的内涵中构建出丰富的外延。

1 正确解读教材,为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与落实提供了保障

教师每上一节课,首先要思考的就是为什么要上这节课,这节课上了以后学生要有哪些收获,这是教学环节的第一问,如果没有这一问,教学就是盲目的,而这一问的实质恰恰就是一节课的教育价值。是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只有目标明确、具体,组织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正确解读教材,才能为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与落实提供保障。由于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很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教师应对各年级教材的内容了如指掌,还要把它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不仅要知道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教学这些内容,它和前面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对后面要学的知识起什么作用。要抓住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确切地制订出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增强自己教学的意识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本质的知识上,把有限的教学时间花在最核心的教学任务上,使每一节课的教学处在完整、有序、发展的进程之中。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对我们教学具有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的功能。因此,一节课教学目标设定的合适与否是一堂课成功的前提,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2 研究和理解教材才能找准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一节课40分钟,时间非常有限。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取得最大的收益。作为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理解教材,找准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有效地突破重难点,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例如角的度量这一内容一直是教学的难点。这节课总结起来有三多:概念多、知识盲点多、操作程序多。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关注点落在如何用量角器量角上,往往是教师讲解、演示、示范操作的基本程序和步骤,然后学生模仿操作并进行强化练习,一节课下来,教师教的累,学生学得苦,还有不少学生还不会量角,甚至量角器都不知怎么摆放。如何突破这一难题,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钻研。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有几个知识基础:一是角的概念,二是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核心就是把两个角重合,这恰好是用量角器量角的本质。学生理解角的度量的本质有两方面的困难:一方面学生看不到量角器上的角,这与学生对角的概念比较浅有关,另一方面即使看到量角器上的角,也不知道怎样才能使量角器上的角与所测量的角重合。有了以上的认识,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着力点放在正确认识量角器上。课堂上我不惜时间,让学生通过看、说、找、画等多种手段让学生真正了解量角器的结构,是学生知道量角器上有许许多多的角,并能清晰地找到这些角。有了对量角器的正确认识,量角的问题迎刃而解。这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教师只有真正领会了教材编写的意图,领会了教学思想,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才能真正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启迪学生的思维,才能使课堂高效。

3 研究和理解教材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表面的、外显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因为知识教材中的一条明线,容易识别,而关注不够甚至关注不到的是其中的一条暗线,即: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这导致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不到真正地提高。作为教师,应该用充满数学思想方法的头脑研读处理文本,让数学更有研究味。努力让数学课本上看得见的思想,折射出隐喻其后的看不出的思维活动过程,弄清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将教材的编排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学站位变“高”。

例如“分数与除法”这一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只注重分数与除法形式上的关系,对于分数作为“商”的意义不能让学生透地理解,从而实际应用中学生还是不能灵活运用。因此在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我以教材为本,深入钻研教材,深刻理解教材。首先找出分数与除法的“纽带”,根据分数的意义的定义之一“分数是整数p除以整数q所得的商。”根据这一定义,如果p能够整除q(q≠0),那么商依然是整数。如果不能整除,那么商是什么数?这就需要将整数扩展,引入新的数――分数。依据这一理论在实际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题:

(1)把4个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几个?

(2)把1个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几个?

(3)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几个?

例题的教学按两数相除的商可以用整数来表示,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样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认知来设计,突出体现分数作为商的意义。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四分之三个的意义教材配了一幅图,这幅图是经过高度概括的最后呈现的结果。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一系列操作活动,充分展开分饼的过程,突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看一看、想一想中,加深对计算结果的理解,以更好地理解分数商的意义。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分数商的意义后就可以真正沟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淡化分数与除法的“形式”。

再如平均数的教学。在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后,我借助教材中的习题,通过几个层次的巧妙引导,使学生逐步体会平均数的性质。小丽有这样三条丝带。

14厘米

24厘米

16厘米

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第一个层次:估一估这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可能是24厘米吗?可能是14厘米吗?通过这一层次的估计,学生明确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最大值、最小值的关系。第二层次:计算这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之后用课件演示平均长度18厘米的位置,让学生判断这一平均值是否合理。通过这一层次的引导,学生体会样本各观测值与平均数之差的和为零。第三个层次,如果把第一条丝带的长度增加3厘米,平均长度还会是18厘米吗?会怎样变化?如果把第二条丝带的长度减少6厘米,平均长度又会怎样变化?通过这一层次的引导,使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敏感性,即每一个数据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例题的设计,可能只是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但是通过对习题的充分利用和开发,通过对问题的设计与加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得理解平均数的内涵与外延。

正是由于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才将数学练习做“活”,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为学生创造了条件,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和创造性,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材作为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媒介,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师既要通晓教材全面了解知识基础,又要钻进教材之中研思解读,还要高于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实施有效教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