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想象来推进朗读感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想象来推进朗读感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针对朗读感悟这一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进行论述。学生在想象中激发朗读的兴趣,提升朗读的成效,帮助理解课文,进而理解人物性格,体会文章更深层次的意义,乃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想象;朗读;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的熏陶。”数千年来,一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语道出了读在汉语言学习方法中的重要性。朗读教学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法,它有着其他教学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朱熹说:“熟读而深思,大抵观书,必先熟读,使其言皆出吾之口,使其义皆出吾之心……然后可有得矣”,熟读方能深思,熟读才能有得。可见,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然而,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怎样才能用朗读来帮助解读文本,领悟文章的深意?本人认为,万变不离其宗,让想象来推进朗读感悟,行之有效。

一、张开想象的翅膀,激发朗读的乐趣

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具有独特创意的。李吉林老师说:“孩子是喜欢想象的,‘擅长’想象的,教学时稍加启发、点拨,孩子是很容易凭借着想象进入童话世界的,那是顺其自然的。”根据这一特点,本人认为,教师应积极捕捉课文中想象的空白点,让孩子的想象飞翔,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契机,为他们创设想象的气氛,提供想象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本人在对一年级课文《雨点儿》教学为例。当孩子们摇头晃脑地读完课文之后,我让他们分别扮演大雨点和小雨点在同桌或前后练读对话,这时我也加入其中,扮成大雨点与另一个孩子有声有色地表演。我让他们想象自己成为天空中的一颗小雨点。孩子们高兴极了,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表演得有声有色。接着,我说,如果你是雨点,你想去哪里?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的说去菜地,让菜长得更好,给小朋友们吃;有的说去草原,让草原上的草更多更绿,更美;有的说去沙漠,让沙漠不再干旱……突然,有个小朋友问我:“老师,你想去哪里?”我马上回答:“我想去校园,去听听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去听听同学们的欢声笑语。”这时候,孩子们已经完全融入,能够大胆说出心中所想,心中所爱,语文课已经不再是负担,而是好玩、有意思的课堂。接下来的全班朗读立刻改进许多。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想去的地方把这个故事改编一下。不一会儿,孩子们编好了,有的小朋友编的是: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你要到哪里去?”小雨点儿回答:“我要去田野,让田里庄稼长得更好,你呢?”大雨点儿说:“我要去山上,让山上的树林更加茂密。”为了让孩子们明白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关系,我又做了一个提示:“禾苗喝了水,真高兴,它会对雨点儿说些什么呢?”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对雨点儿表示感谢,有的表达心中的快乐……孩子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最后在总结朗读全文时,他们已然陶醉课文的童话世界中,陶醉在这样简单的快乐之中,每个人都有成就感。

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需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世界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新奇的,他们不仅用自己的小脑袋,用自己的小眼睛,更是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周围的世界,在想象中激发朗读的兴趣,提升朗读的成效,帮助理解课文。

二、乘着想象的风帆,体会文章的深意

借助想象,我们只认为写作要借助想象,揣摩人物要借助想象,其实朗读文学作品更要借助想象。朗读之前,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作者所描绘的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嗅得出,之后再朗读,就真正走进了作者的世界,实现自我与作者的合二为一。

陆机在《文赋》中说,当人进想与想象的时候,便“情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这时,众多的形象纷至沓来,空虚的,具体了;无形的,有形了;寡情的,含情了。人们通过想象活动,把自己的情感熔铸到感知的对象中去,从而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也加强着审美感受。想象的好处在于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引起对作品的情感共鸣。情感是始终伴随着联想与想象的,调动起联想与想象,也就调动了审美情感。

曾经听过一节课《唯一的听众》,在理解老教授的用心良苦时,学生找到了几个句子后老师分析讲解。其中有一段是这样上的:学生找到一处老人鼓励“我”的句子:“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教师问道:“老妇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我’为什么要溜走?”一开始,学生都能说到是老人害怕“我”溜走,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但教师进一步问到为什么老人要这么做时,学生顿时安静下来,教师让学生在文中找句子找答案,有些同学找到了:“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于是,抽丝剥茧,教师进一步提问:这位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她看了多久了?她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很丰富,有的说,老妇人看到“我”很庄重地架琴,看到“我”满脸神圣的样子,一定会认为“我”是一个很认真想要学好小提琴的人;有的说,老妇人听到“我”拉的琴声像锯床腿,也许也曾想离开,但是看到我的认真劲又想再听听,看看“我”是不是需要帮助;有的说,老妇人看到“我”这么大清早来到小树林里练琴,也许会想到了当初她学琴时的样子……经过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大家似乎马上走进了老妇人的心中。也正因此,对老妇人的心理的剖析,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老妇人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老妇人的话则是水到渠成。学生将她的亲切、温柔、不动声色的鼓励读得淋漓尽致。举一反三,学生探讨“我”的心理变化也十分深刻。

《吕氏春秋・音初》中说得好:“凡音者产乎人心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同理,朗读也如此,有成效的朗读也是发自内心,而想象能够帮助我们达到有成效的朗读。在想象中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从而有效地促进课文的朗读,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

三、踏着想象的祥云,培养创造性思维

康德把想象力定义为具有联想、再生、复制、复现和创造的能力。在对想象力的创造性研究中,康德把想象力同天才加以联系。他认为:想象力的独创性(而不是模仿)与其概念相协调时,就叫做天才。可见,创造性思维最大的特点即是独创性。在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越来越尊重和提倡学生的个性化朗读、个性化理解,这就是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铺垫。

何捷老师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一课时,有一个环节,需要指导朗读课文的片段:“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学生读完,何老师要求学生从课件中选择一条写下来并说一说。(课件出示)

我是伽利略,我会想: 。

我是伽利略的学生,我会说: 。

我是亚里士多德的“粉丝”,我会说: 。

我是一个过路人,我会说: 。

我是 ,我会说: 。

学生汇报精彩纷呈:有的说:“我是亚里士多德的‘粉丝’。”我会说:“等一下他就出洋相了,伽利略,我劝你还是下来吧!”有的说:“我是买菜经过的大妈。”我会说:“这个小伙子是不是脑袋烧坏了?”有的说:“我是伽利略的学生。”我会说:“老师啊,你也太大胆了吧,自己试验也就算了,还要来这里公开试验。万一失败了,我看你怎么办?”……学生纷纷想象各种角色,试图说服伽利略。这不仅仅是以说话训练,更是一个很典型的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要求学生假设自己的身份角色,更要求学生说出的话符合这一身份角色。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答案更有创造性,与众不同?学生纷纷展开想象,不仅调动起了日常生活中的观察积累,更是结合文本进行创造性思维。

训练思维能力,要努力把自己的想象振奋起来,通过一系列具有逻辑因果关系的想象活动,大大改善我们的思维空间,培养自己的思维创造力,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例如,学完《电脑住宅》之后,很多学生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了自己所期待的电脑智能住宅,其中不乏中国版007。可见,通过想象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件切实可行的事情。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总而言之,用想象帮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而且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