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山西沁县南涅水造像塔与半跏思惟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山西沁县南涅水造像塔与半跏思惟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山西沁县于1959 年出土了大批北朝石刻,其中有50多通、760余件柱体状四面开龛造像石刻,当地人称“造像塔”。据石刻题记,南涅水石刻造像塔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到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历时500多年。南涅水造像塔南涅水石刻造像塔在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上,既受到佛教自身发展历程的影响,又和当地的文化思想、经济发展以及政治背景有关,对研究当时中、下层社会的经济文化状况和人情风俗,均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造像塔; 佛教; 半跏思惟像; 世俗化

【中图分类号】J31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71-02

除了在山西沁县南涅水造像塔上有大量的半跏思惟像之外,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中也可以看到很多思惟菩萨的形象,还有在天龙山石窟、吉县挂甲山造像和寿阳出土的一批铜造像中都可以看到此像。大量的半跏思惟造像说明山西是思惟菩萨的策源之地。山西的半跏思惟像时代以北魏至隋最为丰富,首先是因为北魏自入主大同以来,其早期的统治者崇佛思想使东传的外来宗教迅速本土化。半跏思惟像从出现至今它代表着这个佛教在东传的过程中明显的汉化、华化及与中国传统宗教融合、交流的过程。

南北朝时,我国北方与南方的佛教艺术都盛行一时沁县南涅水石刻作为地方佛教艺术的出现,从政治地理及时代等具体环境条件, 结合现存造像的风格特点来看它们虽深受云冈、龙门以至南北响堂山石窟艺术的影响,却与这些皇家、贵族经营的石窟有着很大的差别。首先从现存的南涅水造像题记中我们可知这批石刻是由当地官绅、富豪及中小地主集资或平民信徒烧香还愿的钱修造完成的。沁县作为当时一县治所在地, 没有也不可能有皇家那样巨大的财力和物力大兴佛教,而且其本身的礼佛活动的规模也相对小得多。

二是民间世俗与特定的审美需求。由于南涅水石塔的主持营建者是为了满足中下层社会审美需求,还有所使用的雕刻工匠与被奴役于皇家贵族的工匠不同,他们有一定的自由和独立性,这样就使得这些造像体现出玲珑可人新颖别致的风格,流露出温良睿智希图取悦于人的世俗心理。南涅水石塔在龛楣、龛柱的装饰上更加华丽繁缛,充分体现了民间石刻的世俗化倾向,从中可以感受到北朝的审美风尚。

南涅水石刻造像塔是我国民间石刻集大成者,它将印度原有的佛教造像题材与中国传统文化和雕刻技艺在造像艺术中完美结合,将少数民族的审美时尚与博大精深的汉族文化融合统一。中国古代的石雕艺术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地由幼稚到成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注释:

[1] 《修行本起经游观品》为东汉竺大力共康孟详译。其内容主要是讲述佛陀释迦摩尼前身、投胎、诞生、成长、出家修道和传教的经历。

[2]参见阎文儒:《中国石窟艺术总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P125—126。

[3]参见张明远:《山西沁县南涅水石刻艺术》,《美术观察》2001年2期,P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