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注历史信息提升解题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注历史信息提升解题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高考文综《考试大纲・历史》考核目标与要求关于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一项,具体包括三点:第一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第二是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第三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这项要求往往被同学们所忽视,一是学生主观认为获取和解读信息比较空洞,二是其认为获取和解读信息多做材料题就可以了。其实,获取和解读信息本身严格来说不是能力。一段材料,在这段材料下面设一个问题,提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材料里面,然后学生作答把它找出来了。这应该说和能力关系不太大。但是,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训练到什么程度,才真正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在实际考查中至关重要。我认为,获取和解读信息的速度和质量才是真正的能力。

高考历史试题往往引用大量材料,其本质上是要求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通过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由此形成相应的认识、评价等解析问题的能力。所谓有效信息,是指蕴涵在材料中的、对题后设问具有针对性、对解答问题具有实用性的信息。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材料中所反映的基本史实,包括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这些信息,学生一般可以直接从材料的出处、注释、内容中获取。二是材料中所反映的作者的观点主张、历史发展规律等。这需要学生通过对材料进行解析获得。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针对历史材料的设问而言的,学生要根据问题有的放矢地认识材料。如果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设问有关,就是有效信息;反之,就是无效信息。在试题中,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具有下列特点:一是对于学生已学知识来说,有效信息具有结构的完整性,能够被纳入已学知识的网络之中,形成新情境、新构架。二是对于设问来说,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三是对于论证核心思想来说,其具有特定的实用性。学生在解题时应从上述三个特点的交叉位置上获取有效信息,也就是说,要从材料可能反映历史事物属性和特征的角度去寻找信息。

依据获取和解读信息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作答提出要求时,用模式化的训练才会真正形成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对有效并高效获取历史信息分析说明如下:[HT5”]

[GP]读取信息的能力

试题的信息包括试题指导语,题干和选项的陈述,设问和作答要求。读取信息就是要通过阅读试题,从文字、图表材料和设问中发现、收集有效信息,理解试题要求、测试的意图。

历史学科信息资源丰富,贯通古今,门类繁多,综合性很强;历史学科高考试题的信息具有以教材知识体系为依托、以考核的能力要求为指导、以试题提供的材料为情景组织考试内容的基本特点。因此,学生对信息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成为高考测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和基本的考核目标。

首先,历史试题的材料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材料的呈现方式以文字的陈述为主,辅之以图表和其他方式。因此,分析、归纳、解读试题提供的各种图文材料,明确问题所涉及的基本范围,理解问题的用意和目的,是学生完成试题的第一步,也是其准确作答的基础。

【例1】(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34题)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分析】本题旨在通过学生对古代罗马法的认识,考查其获取材料信息、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在题中,材料描述的是原告只是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即由应打赢的官司变成输了的官司,这说明《十二铜表法》并不注重实际而过于注重形式。

【答案】B

其次,提炼历史学科的有效信息和价值,离不开历史学科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别是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对于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试题,一定要以历史事实为基本线索,根据不同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有效信息就能够被完全提取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这些信息进行科学的整合。

【例2】(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29题)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分析】本题考查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与君主专制的关系,重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比较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古代的君主专制权力比较薄弱的时候,就会出现国家分裂,国家分裂就需要出兵征讨,每次征讨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而君主专制就会进一步加强。自秦朝开始,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走向统一,君主专制也不断强化,这是一个历史规律。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错在“是……产生的前提”的说法;D项“是专制制度的基础”说法错误。

【答案】C

再次,在“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学生对已经获取的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提炼信息主题,同时依托自己的学科知识储备,将相关信息升华为规律性内容,揭示其本质,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从整体上认识历史事物,解决历史问题。

【例3】(2008年宁夏文综卷第43题)【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在战后一个严寒的黎明醒来。1947年的冬天是气候最恶劣的季节。从1月到3月,一股冷风横扫德、意、法、英等国……狂风呼啸,积雪如山,交通断绝,浮冰堵住了泰晤士河口;运载着食品给养的火车转眼之间就冻在铁轨上;驶往巴黎的运煤船被冰块堵在水上航行不得。在柏林……作为应急措施,每户德国家庭分配到一棵树作为取暖之用。

整个欧洲,供水系统、下水道排污以及其他大部分生活设施瘫痪;食物供应日减,煤的储备不断减少……英国的失业人口在两个月之内增加了100万。政府和工业都在冰雪中停止运作了。生命似乎已被冻僵,400万头羊、3万头牛冻饿而死。在置身其间的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看来,这里“空旷,寥无人迹,就像一具优雅的尸体”。

――摘编自(英)弗・斯・桑德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材料二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

在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之前,显然地,欧洲国家……事先应该获致若干协议。这是欧洲人的事情,最初的意见应该由欧洲提出……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得商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摘自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5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成为“一具优雅的尸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解析材料概括历史事件并阐述问题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是冷战的发源地和实施冷战政策的最主要地区。作为冷战的起因,除了美苏之间的对峙之外,当时的自然灾害无疑使受到战争重创的欧洲各国雪上加霜,而1947年冬季的严寒就是其中之一。本题材料一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状况的信息,在自然灾害面前欧洲变得悲惨、混乱,人们贫穷、饥饿,生活艰辛,本来繁华的地区变得寥无人迹。材料虽然没有明确写出战争的破坏作用,但战争的因素却无处不在。因此,答题时,学生要理解材料,不仅从字面上,还要从字里行间最大限度地提取信息。材料一既有对具体景象的描写,也有形象的概括,勾勒出了一幅凄凉的图画。

第(1)问要求回答欧洲成为“一具优雅的尸体”的原因,学生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比较透彻地回答这个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首先,使欧洲成为现在这幅景象的是“人祸”即由法西斯国家发动的大战。正是这场以欧洲为主战场之一的战争,给欧洲各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使各国在严寒灾害面前变得不堪一击。其次,“天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在材料里有比较清楚的说明。另外,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应该能够明确地感受到一种心理上的冲击和震撼。置身这样的“人祸”“天灾”之间,人们心理上灰暗、无助和绝望情绪的存在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心理也是造成西欧各国失去生气的重要原因。因此,答案意要求回答出“人们的心理受到冲击”这一点。尽管材料中没有关于人们心理方面的明确描述,但在那样的具体环境下不考虑社会心理因素显然是不全面的。本问答案要点中单独给“人们的心理受到冲击”赋分,这也是为了增加试题的区分度。

第(2)问要求说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马歇尔计划是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但教材较多地强调和突出的是马歇尔计划对欧洲各国的援助使西欧各国进一步向美国靠拢。其实,马歇尔计划还有一个功效,即客观上推动西欧走向联合,这在材料中有比较明确的描述。因此,学生只有结合所学知识并看懂了材料二,才能对此问题作出全面的回答。

【答案要点】(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1947年冬季的恶劣气候使民众生活进一步恶化,人们的心理受到冲击。

(2)影响:西欧各国进一步向美国靠拢;加速了以美国为首的欧美联合与结盟;客观上有利于西欧走向联合;遏制社会主义的影响。

最后,从哲学角度讲,信息是事物运动的存在或表达形式,是客观事物存在、联系、作用和发展变化的反映。研究信息的目的,就是要准确把握信息的本质和特点,以便更好地利用信息。信息与知识相比,知识是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在人们头脑中一种有序的、规律性的表达,是信息加工的产物。从新课程改革角度来看,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加大课程资源的建设。课程资源包括两大系统,一是教科书的资源,二是教科书以外的所有教学资源。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科书仅仅是学生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资源。在新高考中,命题将更多地从教科书以外的资源中寻找材料。读懂材料,学会提取有效信息,这是学生所应具备的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强调材料意识,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这是学生复习备考的重点。总之,学生高度关注历史信息,准确解读历史材料,善于提取有效信息,将会大大提升解题能力。[FL)]

关注历史信息提升解题能力

――2013年新课程高考考查特点解读

北京宋景田

新课程高考文综《考试大纲・历史》考核目标与要求关于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一项,具体包括三点:第一是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第二是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第三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这项要求往往被同学们所忽视,一是学生主观认为获取和解读信息比较空洞,二是其认为获取和解读信息多做材料题就可以了。其实,获取和解读信息本身严格来说不是能力。一段材料,在这段材料下面设一个问题,提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材料里面,然后学生作答把它找出来了。这应该说和能力关系不太大。但是,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训练到什么程度,才真正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在实际考查中至关重要。我认为,获取和解读信息的速度和质量才是真正的能力。

高考历史试题往往引用大量材料,其本质上是要求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通过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由此形成相应的认识、评价等解析问题的能力。所谓有效信息,是指蕴涵在材料中的、对题后设问具有针对性、对解答问题具有实用性的信息。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材料中所反映的基本史实,包括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这些信息,学生一般可以直接从材料的出处、注释、内容中获取。二是材料中所反映的作者的观点主张、历史发展规律等。这需要学生通过对材料进行解析获得。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针对历史材料的设问而言的,学生要根据问题有的放矢地认识材料。如果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设问有关,就是有效信息;反之,就是无效信息。在试题中,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具有下列特点:一是对于学生已学知识来说,有效信息具有结构的完整性,能够被纳入已学知识的网络之中,形成新情境、新构架。二是对于设问来说,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三是对于论证核心思想来说,其具有特定的实用性。学生在解题时应从上述三个特点的交叉位置上获取有效信息,也就是说,要从材料可能反映历史事物属性和特征的角度去寻找信息。

依据获取和解读信息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作答提出要求时,用模式化的训练才会真正形成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对有效并高效获取历史信息分析说明如下:[HT5”]

[GP]读取信息的能力

试题的信息包括试题指导语,题干和选项的陈述,设问和作答要求。读取信息就是要通过阅读试题,从文字、图表材料和设问中发现、收集有效信息,理解试题要求、测试的意图。

历史学科信息资源丰富,贯通古今,门类繁多,综合性很强;历史学科高考试题的信息具有以教材知识体系为依托、以考核的能力要求为指导、以试题提供的材料为情景组织考试内容的基本特点。因此,学生对信息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成为高考测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和基本的考核目标。

首先,历史试题的材料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材料的呈现方式以文字的陈述为主,辅之以图表和其他方式。因此,分析、归纳、解读试题提供的各种图文材料,明确问题所涉及的基本范围,理解问题的用意和目的,是学生完成试题的第一步,也是其准确作答的基础。

【例1】(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34题)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分析】本题旨在通过学生对古代罗马法的认识,考查其获取材料信息、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在题中,材料描述的是原告只是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即由应打赢的官司变成输了的官司,这说明《十二铜表法》并不注重实际而过于注重形式。

【答案】B

其次,提炼历史学科的有效信息和价值,离不开历史学科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别是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对于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试题,一定要以历史事实为基本线索,根据不同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有效信息就能够被完全提取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这些信息进行科学的整合。

【例2】(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29题)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分析】本题考查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与君主专制的关系,重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比较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古代的君主专制权力比较薄弱的时候,就会出现国家分裂,国家分裂就需要出兵征讨,每次征讨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而君主专制就会进一步加强。自秦朝开始,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走向统一,君主专制也不断强化,这是一个历史规律。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错在“是……产生的前提”的说法;D项“是专制制度的基础”说法错误。

【答案】C

再次,在“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学生对已经获取的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提炼信息主题,同时依托自己的学科知识储备,将相关信息升华为规律性内容,揭示其本质,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从整体上认识历史事物,解决历史问题。

【例3】(2008年宁夏文综卷第43题)【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在战后一个严寒的黎明醒来。1947年的冬天是气候最恶劣的季节。从1月到3月,一股冷风横扫德、意、法、英等国……狂风呼啸,积雪如山,交通断绝,浮冰堵住了泰晤士河口;运载着食品给养的火车转眼之间就冻在铁轨上;驶往巴黎的运煤船被冰块堵在水上航行不得。在柏林……作为应急措施,每户德国家庭分配到一棵树作为取暖之用。

整个欧洲,供水系统、下水道排污以及其他大部分生活设施瘫痪;食物供应日减,煤的储备不断减少……英国的失业人口在两个月之内增加了100万。政府和工业都在冰雪中停止运作了。生命似乎已被冻僵,400万头羊、3万头牛冻饿而死。在置身其间的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看来,这里“空旷,寥无人迹,就像一具优雅的尸体”。

――摘编自(英)弗・斯・桑德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材料二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

在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之前,显然地,欧洲国家……事先应该获致若干协议。这是欧洲人的事情,最初的意见应该由欧洲提出……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得商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摘自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5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成为“一具优雅的尸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通过解析材料概括历史事件并阐述问题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是冷战的发源地和实施冷战政策的最主要地区。作为冷战的起因,除了美苏之间的对峙之外,当时的自然灾害无疑使受到战争重创的欧洲各国雪上加霜,而1947年冬季的严寒就是其中之一。本题材料一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状况的信息,在自然灾害面前欧洲变得悲惨、混乱,人们贫穷、饥饿,生活艰辛,本来繁华的地区变得寥无人迹。材料虽然没有明确写出战争的破坏作用,但战争的因素却无处不在。因此,答题时,学生要理解材料,不仅从字面上,还要从字里行间最大限度地提取信息。材料一既有对具体景象的描写,也有形象的概括,勾勒出了一幅凄凉的图画。

第(1)问要求回答欧洲成为“一具优雅的尸体”的原因,学生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比较透彻地回答这个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首先,使欧洲成为现在这幅景象的是“人祸”即由法西斯国家发动的大战。正是这场以欧洲为主战场之一的战争,给欧洲各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使各国在严寒灾害面前变得不堪一击。其次,“天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在材料里有比较清楚的说明。另外,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应该能够明确地感受到一种心理上的冲击和震撼。置身这样的“人祸”“天灾”之间,人们心理上灰暗、无助和绝望情绪的存在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心理也是造成西欧各国失去生气的重要原因。因此,答案意要求回答出“人们的心理受到冲击”这一点。尽管材料中没有关于人们心理方面的明确描述,但在那样的具体环境下不考虑社会心理因素显然是不全面的。本问答案要点中单独给“人们的心理受到冲击”赋分,这也是为了增加试题的区分度。

第(2)问要求说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马歇尔计划是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但教材较多地强调和突出的是马歇尔计划对欧洲各国的援助使西欧各国进一步向美国靠拢。其实,马歇尔计划还有一个功效,即客观上推动西欧走向联合,这在材料中有比较明确的描述。因此,学生只有结合所学知识并看懂了材料二,才能对此问题作出全面的回答。

【答案要点】(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1947年冬季的恶劣气候使民众生活进一步恶化,人们的心理受到冲击。

(2)影响:西欧各国进一步向美国靠拢;加速了以美国为首的欧美联合与结盟;客观上有利于西欧走向联合;遏制社会主义的影响。

最后,从哲学角度讲,信息是事物运动的存在或表达形式,是客观事物存在、联系、作用和发展变化的反映。研究信息的目的,就是要准确把握信息的本质和特点,以便更好地利用信息。信息与知识相比,知识是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在人们头脑中一种有序的、规律性的表达,是信息加工的产物。从新课程改革角度来看,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加大课程资源的建设。课程资源包括两大系统,一是教科书的资源,二是教科书以外的所有教学资源。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科书仅仅是学生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资源。在新高考中,命题将更多地从教科书以外的资源中寻找材料。读懂材料,学会提取有效信息,这是学生所应具备的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强调材料意识,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习惯,这是学生复习备考的重点。总之,学生高度关注历史信息,准确解读历史材料,善于提取有效信息,将会大大提升其解题能力。[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