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护理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对产后24 h加强护理,尤其是加强产后2 h观察,以预防或及早发现产后出血,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孕产妇死亡率。
胎儿娩出后2 h内失血量>400 mL,或24 h内失血量>500 mL称为产后出血,产后出血是孕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1]。产后出血极易因有效循环血量骤减而引起周围循环衰竭而导致产妇死亡,即使未至死亡,由于短时间内大量出血也会导致产妇出现骤死而影响产妇康复。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可以有效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是成功治疗产后出血的关键。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0年8月~2013年6月入院产妇7252例其中产后出血56例占7.7%,24h出血量500~999 mL者45例占80.4%,出血量≥1000 mL者11例占19.4%,其中未做产前检查者42例占61.5%,本组产后出血患者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9.1岁。分娩方式:剖宫产22例,占39.3%。顺产34例,占60.7%。产后2 h内出血者50例占89.3%,产后12~24 h内出血者6例占10.7%。
2产后出血原因
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及凝血功能障碍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2]。其中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在本组中占产后出血的76.8%。胎盘因素占14.3%。软产道裂伤占7.1%。凝血功能障碍占3.6%。
3护理
3.1病情观察
3.1.1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早发现和处理产程延缓、停滞。准确使用缩宫素,正确协助胎盘娩出,及时修复缝合损伤的软产道。
3.1.2产后2 h内应在0 min、10 min、20 min、30 min、1 h各观察1次子宫收缩情况、子宫硬度、宫底高度及出血量,及时记录。遇到产妇诉会及部坠胀痛、排尿困难、伤口疼痛加重应引起重视,及时查找原因,正确处理。
3.1.3准确测量出血量:统一使用一次性医用护垫,通过称重,代入公式计算出血量,较精确的估计出了出血量。
3.1.4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若患者出现寒战、面色苍白、脉率加快、血压下降,提示出血量增加,应立即通知医生,同时协助患者平卧,按压子宫,排除宫腔残余血,并注意观察出血量、颜色、性质及有无排出物,建立静脉通路,及时准确执行医嘱。
3.2子宫按摩
3.2.1产后子宫按摩,了解子宫形态,判断子宫收缩情况,同时维持子宫处于良好的收缩状态。
3.2.2子宫按摩也可腹部放置沙袋,使用腹带,增加子宫肌肉收缩力,使子宫壁上的血窦因受压而关闭,并使血流减慢,形成血栓从而使出血停止。
3.2.3子宫按摩通过皮肤接触缓解了患者焦虑,放松患者心情,增加了安全感。
3.3及早排空膀胱 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应多饮水,产后2 h协助产妇下床排小便,通过重力作用可促进宫腔残余血的排出,膀胱排空可提高子宫敏感性,防止子宫收缩乏力。
3.4心理护理
3.4.1接待产妇时应服务热情,细心周到,认真做好入院宣教,尽早消除产妇陌生感,讲解分娩相关知识及应对办法,教会患者放松术,使患者乐于配合医护工作。
3.4.2产后出血一旦发生,护士在抢救患者的同时要注意产妇心理护理,要尊重、理解患者,鼓励患者诉说出内心感受,耐心倾听,适时解答,以缓解其紧张情绪。
3.5母乳喂养 产后30 min开始哺乳,通过婴儿吸吮母亲,引起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同时母乳喂养时,婴儿与母亲皮肤频繁接触,增加了母婴情感交流机会,强化了母亲的责任感,放松了母亲的心情。
3.6加强孕期保健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产妇能正确认识妊娠和分娩,消除不必要的顾虑,为顺利分娩提供条件。孕产期保健可及早发现高危人群,及早防治,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总之,产后出血发病急且凶险,为分娩期严重并发症,若处理不当,严重威胁产妇生命安全。防治产后出血重在预防,因此,密切观察病情、准确测量出血量、产后子宫按摩加压、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精心的护理、能有效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协作组.全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11):645-648.
[2]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