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课要走出表演的误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课要走出表演的误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们知道,表演是一项能调动表演者各方面能力的活动,表演者利用技艺或专长来传达具体的事件或非具体的意象,以达到艺术或娱乐的目的。而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表演的因素,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演中觅趣,在趣中显智,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然而,在许多公开课、观摩课上,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把表演一味地当作调节学习节奏、活跃课堂气氛的工具。课堂上虽然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学习过程浮躁,理解肤浅。这种现象在常态化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说明我们对表演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误区一:让课堂活跃起来

我们知道,儿童活泼好动,通常在感知对象时以形象思维为主。可以说,喜欢表演是儿童的天性。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以说,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源泉。把表演引进语文课堂,更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从而营造出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演中形象感悟,深入体会,获得真知。

近日,笔者听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一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者紧扣题目中的“三打”,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在展示交流时,各小组都采用了表演的形式汇报合作学习的成果。一会儿一个美貌的村姑上台送饭,一会儿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哭着走来,一会儿一个白发老公公出场寻亲。整个课堂场面热闹,笑声不断。在介绍设计意图时,教者认为,本课内容情节生动,故事性强,适合学生表演,而且表演还可以让课堂活跃起来。在教者眼中,表演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工具。然而在课后评议时,许多教师都对以表演为主要学习手段的语文学习提出了质疑。

我们知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课堂上的表演应该紧扣文本内容,围绕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以帮助学生理解为主,着力引导感悟,不能把表演当作活跃课堂气氛的工具。一方面,这样的表演游离于文本内容之外,偏离教学主要内容,一味地追求气氛,舍“本”逐末。像上例,村姑、老妇人、白发老公公轮番上场,令人目不暇接。再加上搞笑的动作,夸张的语言,确实“笑果”不错。可这是一节语文课,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在哪里?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提高?长此以往,会逐渐淘空学生语文学习的底子。另一方面,过多的表演挤占了宝贵的语文学习时间。学生被眼前热闹的表演吸引,没有时间与文本深入对话,只好粗略地感知一下文本。我们知道,随着年级的升高,高年级的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文本对话,此时,教者更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文本,让他们直面文本,咬文嚼字,静静地读,慢慢地悟。而频繁使用的表演,挤占了本来就不多的学生自读的时间。而且,表演的热闹气氛根本不允许学生潜心会文。没有了深层次的和文本的对话,表演只能是走过场,遮人耳目。我们现在的课堂确实到了该静下来的时候。

误区二:让内容丰富起来

我们知道,表演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为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服务的,一定要紧扣文本内容,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实现和文本、人物的深入对话。切不可远离文本,为了表演而表演。

近日,笔者听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金蝉脱壳》一文。为了帮助学生形象感受金蝉脱壳奇特动人的过程,教者在品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伸出双手,模拟金蝉脱壳的过程,一会儿“沿着柿子树往上爬”,一会儿“紧紧抓住树皮上的一处裂口”,一会儿“来回地抽搐了几下”,一会儿“使劲地抖动着,伸着”。在课后评议时,教者介绍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形象理解,让课文内容丰富起来。听课的老师不禁感到纳闷:高年级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基本的理解能力,如此直白的表述,还要通过表演来丰富内容吗?这是典型的过度发挥,喧宾夺主。

像上例这种手势表演,只适合于低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在感知对象时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通常把课文中的一段话读成一幅画。而手势表演是一种类似游戏、易于操作的表演形式,形象直观,切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难度适宜,充满趣味。因此,在低年级的语文课上,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都喜欢引导学生边读书边做手势。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好方法,然高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语文学习的技能和方法,具备了基本的语言感悟能力,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借助简单的手势表演这种形象的手段来解读文本了。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文本,感知文本内容,提炼文本中心,揣摩表达方法。这种为了所谓“丰富内容”而进行的表演,实则抹杀了大多数学生的想象力,使内涵深刻的语言变得苍白乏味,是典型的舍“本”逐末,喧宾夺主。

误区三:让学生动起来

我们知道,表演因其参与面广、趣味性强、气氛活跃、贴近学生实际而深受学生喜爱。因此,每当教师布置表演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跃跃欲试。可以说,表演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了。但我们同时也发现,多数情况下,在学生进行表演准备时,教师只是象征性地在行间来回巡视一下,就站在一边袖手旁观,只等时间一到叫停,让学生进行展示。这充分说明,不少教师对表演的认识存在误区,存在着教师缺位的现象。

虽然一般情况下,表演的主角是学生,但教师也不能置身事外。一方面,教师全程参与,可以及时进行有效指导,发挥教者的主导作用。我们知道,学生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对语言的揣摩、角色的把握难免有失偏颇,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引领。因此,在进行前期准备时,教者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发挥导“演”的作用。实际上,如果缺少了教师的指导,任凭学生海阔天空,漫无边际,表演体验的效率自然就大打折扣,甚至成为一场闹剧。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蹲下身来,以导“演”的姿态,主动参与。有时,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提醒,对学生来说都是那么的重要。在巡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推荐表演方法,如角色的分配、语气的揣摩、动作的运用;也可以适时帮助解决困难,当然,还要以学生自己解决为主,教师只是点拨、引导,不能包办代替。正由于有了教师的适时指导,才能避免表演体验的盲目、低效,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

另一方面,教师全程参与,可以及时挑选表演展示的样本。受课堂时间的限制,不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来进行现场的表演展示。因此,挑选什么样的小组进行展示,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和学生的互动讨论中,教师可以非常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准备状况。哪些学生体验深刻,哪些学生流于表面,要在什么方面加以引导。这样,就为后续的表演展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为教者的有效指导提供了方向。

总之,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只要立足文本和学生实际,正确处理表演与其他教学手段的关系,适时、适度、适量地善用、巧用表演,就一定能走出表演的误区,使学生收获美妙的生命体验,“演”出语文课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