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不断发展,作为我国经济重要引擎之一的加工贸易迎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良好地完成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发展和升级任务任重而道远。先行说明了研究加工贸易课题的意义,简要回顾了加工贸易发展现状与产业升级的研究,概括了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现状,并着重指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结合相关研究结论,归纳提出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
关键词:加工贸易;现状;产业升级;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071-02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在利用外资、推动国内配套产业发展以及促进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16.7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3439.5亿美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加工贸易涉及了大部分产业,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成为贸易大国并开始向贸易强国转变,加工贸易的各种弊端日益凸显,其发展之初便给中国带来了高能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等系列问题,时至今日,我国加工贸易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尚未改变以贴牌为主的格局,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逐步加快,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优势削弱了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力,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所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和外部需求下降更是给我国加工贸易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保持加工贸易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符合当前经济要求,研究分析有效的产业升级对策也就有了重要意义。
2文献综述
国内许多学者对我国加工贸易现状和升级对策进行了研究。一些学者论述了加工贸易的地位作用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赵玉敏(2012)分析了加工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认为加工贸易能够产生创新经济的要素,合理的政策引导促使加工贸易升级转型。潘悦(2002)肯定了加工贸易对于高新技术在我国多个产业中的运用所起的重要作用。部分学者则从定性的角度详细分析加工贸易的升级现状,并讨论了多种对策建议。汤碧等(2012)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研究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采用了多个指标描述我国加工贸易的变化趋势。还有学者实证分析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于瀚等(2008)归纳分析了多个影响加工贸易升级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预测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向。
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针对其转型升级的研究在国内已比较丰富,但论述方法和视角不尽相同,综合各方面研究的整合分析并不多。因此,本文从加工贸易升级现状出发,尝试整合多名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策。
3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现状与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加工贸易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国家政策支持,从20世纪90年代起获得了飞速发展,促进了高新技术在产品中的运用,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使我国形成了强大的制造业能力。当然,尽管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其整体发展现状是落后的,水平是低下的,结构也是不平衡的,尚存在许多问题。
(1)加工贸易途径不断优化,主要行业增值率逐步提升,但总体上仍然长期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企业严重缺乏核心技术与品牌。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外贸企业缺乏资金和技术,国家外汇储备也是极度匮乏,“三来一补”便成为了当时加工贸易的主要途径。通过多年发展壮大,加工贸易为我国赚取了巨额的外汇,解决了企业的资金问题,为我国经济增长找到了突破口。此后随着加工贸易范围规模不断优化扩大,进料加工与此后的外资加工贸易逐渐成为了加工贸易新的主要途径。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的资本和技术含量逐步提高,途径不断优化,行业增值率在缓慢提升。通过对比近几年相关数据可以发现,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增值率略高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大多数行业年增值率均缓慢增加,说明加工贸易的发展带动了行业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增加了产业盈利能力,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效益在改善,从事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营销能力在提高。
然而,我国当前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加工贸易比重的不断上升却没有实现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中间投资产品的国内生产替代。加工贸易整体竞争优势仍基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端技术、成熟技术工序上,加工制造多为低技术环节,产品附加值较低,在世界产业链条中仅仅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尽管较改革开放之初已有了巨大进步,绝大多数企业仍然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90%以上严重缺乏核心技术与品牌,难以实现向价值链两端升级转型。同时近年来一些地区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在减弱,这也极大影响了我国加工贸易本土化的持续性发展,因此完全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底端加工贸易是无法实现加工贸易健康稳定发展的。
(2)加工贸易产品多样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使我国制造能力显著加强,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国内加工链条短。
起初劳动密集型产品几乎是加工贸易的全部内容,产品附加值极低,国内配套能力不高,相关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产品逐步进入大规模商业化生产阶段,大量信息技术产品成为我国加工贸易新的补充,EXPY指数增幅明显。至此,我国出口产品种类繁多,精细化程度增大,国内配套能力有所提升,相关产业发展壮大,整体制造能力显著加强,产品实现全方位发展。加工贸易的长足发展对于我国产业竞争力有正向作用,2003年以来相关产业关联度逐年增强,本土加工贸易企业正在走出仅仅收取廉价加工费的阶段。
当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有加工贸易企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依旧不足,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差,高附加值、高新技术、高创汇的加工贸易项目较少。加工增值环节也主要停留在技术设备的加工生产阶段,零部件和原材料仍是大量依赖进口,尤其是真正体现技术水平的设备和中间投入品更是严重依赖进口,因而料件本地采购率低,国内产业链条短,难以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体系。这种状态一直限制着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产业关联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的发挥,使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总体上仍处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技术工序。
(3)加工贸易主体调整明显,引进外资成效突出,但本土企业成长不足,缺乏行业控制和影响力,实际效益大量流失。
我国以改革开放政策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大量外资,这些外商投资企业从客观上促进了我国出口的高速增长。1990年以前我国出口增加额绝大部分来自非外资企业,此后外资企业对出口增加额的贡献大幅上升,成为了加工贸易的主体。目前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占据了加工贸易进出口份额的85%左右,替代本土企业成为我国出口的主导力量。
外资企业成为加工贸易主体有利也有弊。发达国家发展加工贸易都以本国企业为主,但在我国,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的发展都比较脆弱,本土企业在技术、品牌、国际营销渠道等重要方面均无控制权,因而原本发展加工贸易所可能带来的示范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技术管理溢出效应被大幅度抑制,当地经济通过加工贸易逐步发展壮大的进程不能显现。加工贸易的多数利益和加工贸易发展进程的主动权,包括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主动权主要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其战略和目标影响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向,本土企业往往只是其在华的加工厂,致使实际效益大量流失。
(4)加工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巨幅增长,市场涵盖世界主要经济体,但对国外市场依赖严重,国内市场发展缓慢。
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只有206.4亿美元,而2012年便达到了38667.6亿美元,规模增长接近两百倍,其中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极大地增强了我国很多行业和产品国际竞争能力,促进我国成为了制造业大国。我国加工贸易主要是从亚洲地区进口加工贸易所需的初级产品或中间产品,对欧美等西方国家出口制成品,进出口市场涵盖了世界主要经济体,进口来源地主要集中在日本、我国台湾和韩国,出口则主要集中在美国、我国香港和欧洲。
尽管我国加工贸易近些年来进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但总体来说过度集中于我国香港和美日欧地区。加工贸易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造成对相关市场过度依赖,虽然我国加工贸易不再是单纯的外生动力驱动型的发展方式,但是长期的贸易出口加上以外资为主的贸易主体,使我国加工贸易服务于国外市场,造成了加工贸易产业的内部需求缺口,严重忽视了国内市场的地位与消费能力。加工贸易产业与国内市场脱节,产品市场发展缓慢,这会威胁我国加工贸易稳定可持续发展。
(5)有关政策推动加工贸易健康稳定升级转型,但存在“出口退税”政策扭曲,部分规定已不适时宜,阻碍加工贸易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加工贸易的弊端日益受到关注,转型升级也提上了日程。2006年,我国开始了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外贸增长模式的大调整,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和对加工贸易实施保护与限制并举的新加工贸易政策,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近几年加工贸易比重逐年下降,从最高时期的53.4%下降到2012年的34.8%,与此同时贸易增幅依旧,除去金融危机下2009年的负增长,从2006年至今加工贸易平均每年进出口额增长幅度达到了17%,比重下降而增幅依旧,说明加工贸易的国内成分在逐步提升,行业盈利能力显著增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也有了初步成效。
不过,在加工贸易领域,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依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现行税制下来料加工企业不能享受出口退税政策,企业生产成本较高,以致国内相关配套服务供应商没有积极性。同时一些出口企业为了回避国内采购成本的增加以及保税,便由一般贸易转向加工贸易,原来的国内采购部分随之变成了进口免税原料,这不仅缩短了国内产业增值链条,无法促进本土企业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与政策要求背道而驰,还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造成政策低效率。更有企业对外实施低价出口,利用出口退税额抹平产品差价,使税收补贴成为了企业的利润源泉。另外,在加工贸易领域普遍存在企业成本外部化,企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社会承担巨大的环境、资源损失,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实际收益。
4结论与政策建议
加工贸易升级的核心便是技术创新,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便在于自主品牌建设。现阶段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应围绕自主品牌建设,引导加工贸易战略转型,注重提升我国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因此,本文建议:
第一,加强加工贸易品牌建设,鼓励核心技术研发创新。企业要大力发展核心技术,设立研发中心,增加企业研发投入,为加工贸易科研开发成果商业化生产创造基础。对此,一方面需要国家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加工贸易产业,提高传统加工贸易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努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设立具有标志性的国家级研发中心,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持政策,为本土企业研发投入必要的人才与资金补助。
第二,延长国内加工贸易产业链条,积极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企业既可以向产业链上游发展,提高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能力,也可以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积极发展国际物流和配送业务,还可以向产业链配套拓展,进入关键零部件和设备制造业。因此,政府应研究制定有关政策,鼓励国内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产业,鼓励通过国际合作以及产学研联合,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为已经开展加工贸易的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替代部分加工贸易进口的中间投入品,从而有效延长国内加工贸易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增值率进一步提高。
第三,调整利用外资的方式,大力支持本土企业。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提高其适应市场的能力;积极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加工贸易,赋予本土企业平等的竞争机会;给予所有参与加工贸易的企业平等的国民待遇,营造有利于本土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为本土企业提供有关技术服务、市场开发、信息咨询、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支持,力争培育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在吸引外资方面,不应再像过去那样只注重资金,而是要尽可能吸引跨国企业把更高技术含量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环节转移至我国,实现相关高新技术的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
第四,稳步推进产业升级步伐,调整不合理政策。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短期时间内必然会造成部分利益受损,但从长远发展看来升级是必由之路,必须稳步推进。此外,针对以出口退税为主的政策不合理之处,应当及时取消部分产业的出口退税政策,适度降低出口退税税率总水平,遏制骗取出口退税的乱象,利用市场淘汰落后企业,减少加工贸易企业数量,从而通过少数企业垄断竞争形成规模经济,提高行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同时引入“绿色贸易”概念,严格规范企业污染治理,并将环境成本纳入产品出口成本,减少外部化。
参考文献
[1]赵玉敏.加工贸易是否导致中国陷入低端制造业陷阱研究[J].国际贸易,2012,(10):18-21.
[2]汤碧,陈莉莉.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2,(10):44-55.
[3]李薇.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现状及对策研究[J].跨国经营,2008,(1):53-55.
[4]贺强,周罡.我国加工贸易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J].国际经贸,2010,(3):14-16.
[5]潘悦.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加速升级换代——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状况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6):27-36.
[6]陶涛.金融危机对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9,3(4):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