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规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规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儿童成长为社会人必须面临的众多规则适应中最初的适应,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文章主要阐述了培养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规则的几个方面:让孩子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发挥主人翁作用,促进规则的完整性;帮助幼儿学习自我约束,赋予幼儿权力制约违规,抓住机会进行规则训练;帮助幼儿认识到后果,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

关键词: 幼儿 行为规则 培养方法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儿童成长为社会人必须面临的众多规则适应中最初的适应,规则是保证幼儿愉快生活、交往、学习的前提。所以,教师应首先着眼于使幼儿知道任何集体活动都是有规则的;其次让幼儿了解参加活动的人都必须遵守规则,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一、让孩子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发挥主人翁作用,促进规则的完整性。

《新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幼儿阶段儿童的道德和规则是他律的,这并不完全符合幼儿的现实生活。在幼儿园,任何一个教育活动或是游戏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孩子这一主体,规则的制定也是如此。例如,在开展区域游戏中,让孩子自己商定娃娃家几个人,银行几个人,菜场几个人,等等,根据各个游戏区的场地大小,规定某游戏区的人员数。并且,老师可以根据幼儿自己制定出来的人员规定,在相应的游戏区贴上标记。事实证明,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孩子对规则的认识与理解,而且能提高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有助于孩子的遵守与执行。

二、帮助幼儿学会自我约束,赋予幼儿权力制约违规。

从年龄特点分析,结合幼儿行为习惯来考虑,我班幼儿正处于培养坚持性与自制力的关键期,也具备了制约自己、劝阻他人的能力。因此,在班中设立了“值日生”和“小老师”。如“值日生”负责检查小朋友的纪律及幼儿的日常生活情况;“小老师”负责检查幼儿完成任务情况,这样做的目的是调动幼儿积极性,让幼儿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提高自觉遵守能力。

我还在区域活动中安排了小检查员的角色,让他们来限制娃娃家的购买量,以及监督各个游戏区的整洁情况。负责监督各个游戏区幼儿的活动,有权对有违规行为的幼儿说“不”。有时也让那些常犯规的幼儿当检查员。如,臣臣小朋友,他聪明伶俐,但上课时常插嘴,还要和同桌讲话,于是我请他做纪律检查员,专门负责对班中幼儿的纪律行为进行检查。这样一来,他在认真监督别人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改掉了插嘴、说话的习惯。

三、抓住机会进行规则训练。

这种机会是在特定条件与环境中生成的。例如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喝水、端饭都需要排队,不能插队;吃饭的时候,不把米饭弄得满桌满地都是;上下楼梯时都要靠右边走,人多的时候要排队走;走路走楼梯时不讲话,眼睛看前面,小手不放在口袋里,等等。在教学活动中,也要时刻引导幼儿遵守规则。如上课时不能随便和同伴讲话,要遵守课堂纪律。如在进行音乐游戏《水族馆》时,在孩子学小鱼的时候,为了让孩子能不发出声音,可以说:“小鱼游的时候是没有声音的。”这样孩子们就会知道,小鱼游的时候不发出声音。又如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画画的时候要注意安静,可以引导幼儿说:“颜色宝宝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才会更加的漂亮。”在制作剪贴画或者是蛋壳画时,为了不让蛋壳弄得满地都是,可以对幼儿说:“蛋壳宝宝喜欢在桌子上聚集在一起,它们不喜欢被扔到地上。”等等。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引导可以使幼儿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从而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四、体验后果,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

体验后果是培养孩子规则意识过程中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它能帮助孩子内化规则,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在探索事物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破坏,对于这些行为,成年人不要过多地去责备他们,只须利用他的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果来惩罚他就可以了。

在每个班里,总有那么几个孩子,常常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而故意破坏,在别的小朋友的画纸上乱涂乱画,或者把别的小朋友搭好的积木弄坏,又或者队伍不排好,在后面捣乱。比如我班的舟舟小朋友平时一直不排好队,每次别的小朋友都排好队了,就他还在后面玩。一次,我特地在别的小朋友开始玩游戏时让他坐到旁边不允许他玩,同时告诉他原因。在他一再的恳求和保证下我再次让他玩游戏,之后他学会了自我控制,每次排队的时候都能速度很快地排好队。通过这次的教训,舟舟体验到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

平时在组织活动前,我都与小朋友讲好规则,在确定了活动规则后,如有违反则将受到自然后果的惩罚,如饭后在走廊看书的小朋友如果跑到游戏区玩游戏,那么下一次游戏区的游戏就不让他参加了;又如,有的小朋友图省力,在需要搬小椅子的时候拖椅子,那就不要让他搬椅子出去,而让他一直坐在原来的地方不动。当然这个违规条例也是与幼儿一起制定共同执行的,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目的是让孩子逐渐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更重要的是学会自我管理,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五、活动后规则的反馈评价对幼儿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幼儿学习活动的种种反馈信息,不仅对幼儿活动方式有改进和调节作用,而且能激起幼儿再学习的愿望和需要。在反馈评价中,讨论和分析可以让幼儿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和同伴遵守规则的情况,知道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进一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规则意识。评价的方法很多,可以采用集体评价法。让幼儿在集体交流、讨论中反馈活动信息,评价活动情况。例如:在晨间桌面游戏结束后,让孩子们自己说一说哪一组声音最小,哪一组的积木没有掉在地上,哪一组最团结,没有发生争吵。在评选中,还可以让幼儿感受到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但可以激励幼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制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规则意识,而且可以培养集体荣誉感,提高合作的意识。又如,对个别幼儿的评价,通过对某一幼儿的好行为进行表扬和鼓励,可以进一步强化该幼儿的这一好行为,同时还为其他幼儿学习、模仿提供了榜样。如在一次晨间桌面游戏时,我因为星星小朋友看到旁边一组的一块积木掉在了地上,他就顺手捡了起来而表扬了他,在后面几天里都出现了小朋友看到玩具掉地上就顺手把它捡起来的现象;通过对某一不良行为的讨论和分析,可以帮助幼儿认识问题,以免再犯类似的错误。在集体评价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小组评价、个别谈话等评价方法。例如:有的孩子规则意识特别差,还经常影响别人。教师就可以采用个别谈话法帮助他提高规则意识。教师要善于发现他的优点及细微进步,指出他的不足之处,鼓励他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进步。

规则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的方方面面,并随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在教育教学的效率、在立竿见影的效果上远远不如其他领域的教学,但生活本身又有另外的特点来弥补它的缺憾,可借助日常生活的不断重复性,进行长期的规划,作一贯的坚持。有这样一句名言:“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这就说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必要的。教师不仅要规范幼儿的行为,而且要让幼儿懂得生活在集体中“规则”、“制度”建立的重要性。它将对幼儿适应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总而言之,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在短期时间内完成并见效的。它需要教育工作者平时做个有心人,对幼儿进行随机渗透,日积月累,这样才能巩固效果。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幼儿的社会性培养.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