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旅游购物趣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旅游购物趣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难得出门旅游,回家时捎带点吃用物品是免不了的,尤其是当地的土特产之类。因为照一般的常识以为,原产地的东西总归是正宗的,且价格肯定比别处来得便宜。这一消费心理已经占了优势,毕竟我们做的是第一手交易,就像我们今天炒“原始股”一样,一旦搭上了,没有理由不赚一笔。

持如此观点的想必不止我一个,而是有相当的群体。于是,旅游与购物就非常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了,发展至今几乎形成了旅游必定购物的格局。购物旅游不但成为了一种消费现象,而且还是今天所谓的旅游经济中一股很重要的力量呢。

要说旅游购物这一习惯源于何时,恐怕已难查考。不过就这几十年变化来看,购物的内容已较昔日有很大的调整。过去物资匮乏,流通也差,所以为了生计,异地采购些农副产品往往为第一要务,诸如蚕豆、玉米、芝麻之类。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苏州豆腐干、无锡油面筋,曾亲眼所见无锡至上海的火车上,游人们大包小包地提着油面筋,步履蹒跚地挤火车。此物分量虽轻然体积庞大,有的车厢内实在容纳不下了,只好将庞大的塑料袋悬在车窗外,以一手握紧袋口,一路呼啸而返。

如今则不会有人再干这类傻事了。吃早已不是个问题,旅游买些吃的,至多也只是些小零小嘴图个新鲜而已,谁还去背什么吃的“大件”?

然而,吃的是不背了,却背起了其他的“玩什”。现在“阿拉”旅游购物,注重的是精神上的东西,如当地的纪念品、别致的工艺品等。更有一些好古之徒,每每出门,总要逛―下异地的古玩市场,背一些真假古董回来,比如一尊佛像,一只青花瓷器,一方旧砚之类,多少可供些许留念。碰到手笔大的,坛坛罐罐不论青红皂白地席卷而去,也是常有的事。因为人在旅游时购物,感情往往会冲动一些,出手也会比平日阔绰一点,有时还难免会有一丝“过了这村就没这店”的心理,与其事后吃“后悔药”还不如现在就冒一次“险”,即便真的上当所费也不会太多,何况钱这东西失去了还会再来,而真正的好东西失之交臂了,那遗憾可就大了。

这就是大多旅游购物者的心理。基于这种心理,遗憾虽然不多,但上当的自然也不会少。

那年我和几位同事一起去敦煌、西安旅游,在敦煌的一古玩市场上,有一件颇有古朴造型的小铜人入我眼帘,摊主说是古墓的殉葬品,开价300元,我拦腰一断:150元!岂知摊主不让,非坚持180元不可。我兜了一圈见仍无商量余地,便与同伴登车欲返。见我们车要开了,摊主反倒追了上来,此时趁着主动权在手,我又是一刀,以120元与之成交。

几天后我们来到了西安,不料在鼓楼下的那条古玩街上我又邂逅这位“小铜”,大小模样均一致,一问价钱“80元!”心里咯噔了―下。同伴一旁怂恿道:还价还到50元索性再买一只。一来可与原先一只配对,二来也算是将前一只价码降下来。我想想也有道理,看看同伴们都大有斩获,我买两个小物件也不算什么,于是花50元又买了一只。

说起来就是那么巧,回上海后,有一次我偶尔路过方浜中路的上海老街,忽然在一旧货摊上又发现了这一模一样的“小铜人”,带着点好奇心我忍不住停下脚步,随口又问了―下老板的价钱。不问还好,一问真给吓一跳40元!犹如一记闷棍打在我的隐痛处,我二话没说,扭头便走。不想摊主从身后又递过来一句给我的打击更大:

“存心要么再便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