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终极关怀――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价值取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终极关怀――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价值取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古代文学教学不仅要学生学到知识,学会审美,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进一步诠释古代文学作品终极关怀的价值取向,并使其成为贯穿古代文学教学的主线。

关键词:终极关怀 古代文学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32

古代文人最大的关怀是人间秩序的整体,作为其思想载体的文学作品充满了终极关怀的价值取向。我们应该把终极关怀的价值取向作为古代文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使之成为教学的主线。

1 古代文学终极关怀的价值取向渊源

中国最早的文人,也就是周秦诸子,诞生于“礼坏乐崩”的时代,“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1],以文载道,以道匡时救世,是他们的目的。

汉代,读经与为官相连在制度上的确立,文人以文救世有了保证。贾谊等便以统治者的身份,为了国家社会的安定和谐,积极针砭时弊,总结治国经验。

魏晋时期,文学日趋独立,玄学成为思想的主流,阮籍、嵇康等人荒诞的行为背后正体现了恶化的环境中其对理想的认真与执著。嵇康目的是“拯救这多灾多难的现实社会”[2];阮籍也“始终没有放弃济世之志”[3]。

初唐,孔颖达面对经学的中衰,提出“诗人救世”说,这是“初唐儒者自信的张扬”[4]。正是因为这种自信,高适、岑参等不满足于以文救世,投笔从戎。纵观整个唐代,诗人不愿以职业诗人自居,自觉承担起救世的重负。

宋代,统治者感到天变不足畏。于是,文人创造出“天理”为以文救世作最后的挣扎。随着理学的僵化,阳明心学产生,其仍然“是一种具有强烈救世理想的学说”[5]。

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6]。文人救世的热情空前高涨,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人忧心忡忡并促进了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在嘉道之际再度兴起。

可见,中国文人一直以超世间的精神来过问世间的事,文学作品作为文人表达思想的载体,充满了终极关怀的价值取向。然而在教学中,终极关怀的价值取向却很少被关注。

2 古代文学价值取向教学的反思与设想

目前,学生对古代文学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深陷困境。有人主张纠正教学内容的偏颇,注重知识性的同时注重审美性、艺术性。有人主张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实际上,我们在获取知识、审美感受的同时更需要寻求生命的安顿,这更是靠外部技巧的刺激难以达到的目标。当今学生不愿意学古代文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作品终极关怀价值取向的忽略,古代文学作品传达的普世价值是“古今沟通内在精神,可以消除时空距离带来隔膜,是今天为什么学习古代文学的答案”[7]。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在注重教学内容、形式改革的同时,回归古代文学终极关怀的价值取向,重视作品的普世价值,肩负起“传道”的责任。具体设想如下:

其一,把终极关怀的价值取向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国成为人们的共识之后,科学便开始了对精神的侵占,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反映就是片面地强调知识性,采用看似科学的手段对古代文学分解、量化。当我们意识到科学的理念与手段并不完全适合于对古代文学的把握时,又一面转向重审美性、文学性。作为教育者,古代文学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不仅是要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审美,更要通过古代文学作品传达的普世价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善良的品行、担当的精神,只有达到这样的目标,才真正做到了“一身化作千百亿传播给社会并达到引导社会、改造社会的目的”[8]。为此,我们必须把终极关怀的价值取向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其二,把终极关怀的价值取向作为贯穿教学的主线。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先后普遍使用的《古代文学史》教材有两种,两本文学史的价值取向都带有时代的特点。游本文学史于20世纪50年代编著,注重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分析作品突出人民性、阶级性,倾向性鲜明;袁本文学史于20世纪末出版,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时,反传统,倡导个性,肯定欲望,尊重自由是其价值取向。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已经出现道德缺席与价值迷失等一系列问题,这势必要求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的价值取向作出适时的调整,笔者一向主张应该把终极关怀作为贯穿教学的主线。

古代文学作品题材多样、风格多变,价值取向就直接决定选什么样的作品进行教学,间接影响塑造学生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因此,我们应该把研究与教学区别对待,在讲解作品的选择上要有利于终极关怀的体现与表达,消除古今时空的悬隔,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到终极关怀价值取向的一脉相承性,塑造学生的使命精神、责任意识。

总而言之,古代文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学到知识,学会审美,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把终极关怀的价值取向作为古代文学教学的主线。

参考文献:

[1]王齐洲.四大奇书与中国大众文化[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127.

[2]刘思刚.嵇康:拯救的人生[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1):93.

[3]张仲慧.论阮籍的济世志[J].河南大学学报,2003,(5):82.

[4]韩宏韬.初唐儒者的“诗人救世”思想[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6):80.

[5]唐安.阳明心学与明代中期的社会生活[J].贵州社会科学,2007,(5):101.

[6]顾炎武.亭林文集・与人书三[A].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08.

[7]陈良中.终极关怀、研究能力培养与知识结构的完善――关于古代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5):146.

[8]武道房.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价值判断[J].中国大学教学,2011,(2):45.

作者简介:宋金民(1978-),男,汉族,山东新泰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怀化学院中文系,湖南怀化 41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