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跟骨高压症运用火罐拔罐辅助减压治疗的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跟骨高压症运用火罐拔罐辅助减压治疗的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探讨跟骨高压运用火罐拔罐辅助减压治疗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8例跟骨高压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减压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火罐拔罐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治疗后不同时间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跟骨高压症; 中医护理; 火罐拔罐; 减压

中图分类号 R248.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4-0107-02

跟骨主要由海绵样骨松质构成,具有较大的髓腔内静脉窦。因为跟骨位于人体的最低部位,因而承受的重力最大,静脉血液回流存在一定的困难,动脉血液灌注较为容易。通常情况下,跟骨的静脉和动脉回流与灌注的压力能够保持一致,一旦这种压力平衡状态遭到破坏,不管是回流障碍还是注入障碍所导致的跟骨内充血或是淤血,都会导致人体发生跟骨疼痛现象,即跟骨高压症。中老年人是跟骨高压症的高发人群,可双侧发病也可单侧发病,由于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行走时跟部疼痛,因而应与跟痛症相互区别。本次临床研究对跟骨高压症运用火罐拔罐辅助减压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8例跟骨高压症患者,男15例,女13例,年龄39~61岁,平均(48.5±8.6)岁。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化验检查结果正常,且非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病程长者有脱钙征象;早期X线无异常;查体示为跟骨跖侧、外侧、内侧均存在叩击痛和压痛症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减压治疗,具体方法为:患者成功麻醉后,自跟骨外侧钻孔切开,以跟骨结节下方为切孔七点,向前下方向至外踝下方行弧形手术切口,跟距关节下方1 cm左右处,切口长度控制在4~5 cm,分别将骨膜、皮下组织和皮肤切开,骨膜推开后行6~8个减压孔。常规留置引流管后将切口缝合,24 h后将引流管拔除。钻孔过程中应避免伤及血管和对侧神经。术后抬高患肢,实施下肢肌肉静力锻炼,手术2周后可下床活动。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火罐拔罐治疗,每次持续10 min。

1.3 疗效评定标准

将患者跟骨疼痛程度分为四级,痊愈:无压痛为0,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显效:偶有疼痛为+1,临床症状积分降低2/3以上;有效:回缩且有痛感为+2,临床症状积分降低1/3以上;无效:回缩和疼痛并将压力推开为+3,临床症状积分降低不足1/3。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试验组临床治疗2周、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后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例(%)

组别 2周后 6个月后 12个月后 24个月后

试验组(n=14) 7(50.0) 10(71.4) 14(100) 14(100)

对照组(n=14) 4(28.5) 7(50.0) 7(50.0) 10(71.4)

P值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58岁,因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跟部疼痛,下床活动后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多次在当地治疗效果不佳,右跟部疼痛逐渐加重,需要口服止疼药物方可缓解。临床检查情况:X线摄片显示右跟骨结节部骨质增生。体查时跟骨内侧、外侧、跖侧均有压痛和叩击痛,踝关节、足趾各关节活动正常。诊断:右跟骨高压症。治疗:选跟骨内侧皮肤,用0.2%利多卡因10 ml进行局部皮肤麻醉达跟骨骨膜,尖刀片切开皮肤长约0.4 cm,分离皮下组织致骨膜,4号钻花垂直跟骨内侧钻孔,穿过对侧骨膜,拔出钻花,见富含脂肪的血液流出,用一火罐负压吸引10 min。吸引出富含脂肪的血液50 ml。无需缝合,术后无菌敷料包扎。结果:患者诉疼痛明显减轻。术后3 d伤口甲一级愈合。患者住院4 d出院,出院时跟部疼痛症状完全消失。

4 讨论

受到跟骨骨髓内微循环障碍的影响,跟骨部位组织缺氧的发生率较高,毛细血管通透性较强,因而易发生间质水肿症状[1]。跟骨高压症患者通常表现为夜间静息痛,其主要原因在于夜间休息状态下骨内毛细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副交感神经兴奋性较强,且肌肉收缩是静脉血回流的基本动力[2]。肌肉泵作用的减退,会加重跟骨内淤血问题,进而造成骨内高压,发生静息痛。临床上通常将疼痛分为神经源性和炎性疼痛两种,其中,后者的主要发生原因在于外周神经损害,而前者的发生原因在于外周组织损伤[3]。两者均以敏感性改变为主要特征,且存在疼痛阈值降低等临床表现,通常情况下不会发生疼痛刺激,进而诱发疼痛,同时有害刺激因素的存在会提高无损伤组织的超敏感性和反应性,并产生组织损伤和炎症病变[4]。所以对于跟骨高压症患者,改善微循环紊乱状态是其临床治疗的关键。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证实,跟骨高压症的发生与微循环障碍所导致的间质水肿存在直接联系,所以跟骨高压症临床治疗的主要原则在于恢复血液循环状态,缓解血液淤滞,减轻血管痉挛症状,缓解血管和神经压迫,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局部内环境,减轻水肿程度。以往进行跟骨高压治疗分为两种[5]。一种是经皮穿多孔(在跟骨内侧钻6~8孔),另一种是切开钻孔减压,跟骨内侧切开4~6 cm,钻孔跟骨内侧6~8孔,充分减压。使用此方法利用火罐的负压吸引能达到充分减压的目的。创伤小,康复快。以往患者需卧床休息15 d,待减压孔有大量的肉芽组织填充后方可负重行走,此方法只需3~5 d即可下床活动[6]。

跟骨高压症属于中医学理论中“痹证”范畴,临床上也称为“气落底”,中医学认为其主要发病原因在于血气失活、局部经脉受阻。相关医学研究结果认为,中医治疗跟骨高压症具有复发率低、有效率高和起效速度较慢等特征[7]。

参考文献

[1]崔帅,崔进.拔罐疗法的负压效应机制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12,37(6):507-508.

[2]田宇瑛,秦丽娜,张维波.不同拔罐负压对皮肤血流量影响的初步观察[J].针刺研究,2007,32(3):184-185.

[3]陈利华,晋松,胡幼平.刺络拔罐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刊,2006,24(4):688-690.

[4]郝海群,郝平.钻孔减压加外敷中药治疗跟骨高压症50例[J].实用骨科杂志,1998,4(3):188-189.

[5]钟正仁,饶伟农,白志荣.跟骨高压症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变化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8,6(3):14-15.

[6]王眉.刺络放血加拔罐疗法治疗急症举隅[J].中医外治杂志,2012,21(6):60-62.

[7]吴振英.拔罐疗法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3):504-506.

(收稿日期:2013-10-12) (编辑:韩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