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升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实效性,管理是关键。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使校本教研得到制度层面的保障,并在制度的约束和引领下,学校教师逐渐形成新的职业生活习惯,也就是要求教师在自发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和生活。因此,用什么来“管”,怎么去“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全面理解校本教研制度的独特性

校本教研这项制度有它的独特性。一是常规性,校本教研已经是一项常规性制度,要求在学校经常遵守和履行这种制度;二是自发性,它要求学校或教师在没有任何外界强制、干预的条件下的自觉、自主行动,特别是要积极、主动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真正把校本教研活动过程当作是自己人生的一段幸福旅程;三是全员性,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它要求全体中小学教师都投入到校本教研工作中去,形成一种真实的、有效的、浓烈的“研究”氛围;四是灵活性,校本教研,既表现它的“规定性”,要求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参与活动,又表现它的“随意性”,要求教师“碰问必研”、“茶余饭后研”、“自由结对研”。正是由于校本教研制度的这种独特性,实施起来表现出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农村学校就显得更难了。

二、深刻剖析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呈现的现状

对于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是:一是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即构建怎样的校本教研制度?构建哪些制度?二是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如何在学校中实施?即校本教研制度怎样才能保证教师自觉地去履行和遵守?简单讲就是“怎么管”?

构建适合农村特点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我们要全面了解和分析“农情”。这个“农情”突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校地域环境差,易患教研“闭塞症”。多数农村学校分散、偏远,有的村级小学离乡镇中学或中心小学十几公里,对校本教研造成了许多很不利的因素,这些学校的教师外出学习与相互交流的机会很少,外地教师也不乐意进来。学校教师长期没有流动,一干就是好些年。有的教师由于是“本乡本土”,所以是“终身从教”于此。在农村学校曾流传这样一首歌谣:“外地教师进不来,本地教师闹着走。优秀教师找门路,老弱病残守山沟。”

第二,学校研究氛围弱,易患教研“忧郁症”。在农村学校,村小和完小的教师不过三五人,乡镇中心小学和中学的同学科教师数也大量减少,给校本教研活动带来了一定难度。农村学校,80%的是大龄教师,他们缺乏一种应有的进取、竞争的心态,没有研究的热情;90%的教师已经获得了中级职称,他们“中级职称到手,高级职称无望”,认为尝不到研究的“甜头”;70%的教师是“民办教师”转正的,由于历史原因,他们没有受过专业教育,且第一学历低,对教研“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研的确是难得“红火起来”。

第三,教师教学负担重,易患教研“疲惫症”。农村学校教师的课业负担比较重。特别是村小和完小,90%以上是包班,所有课程一肩挑,还要挤时间备课,批改作业。由于教学工作辛苦,他们把教研视为可有可无,可研可不研的“搭头戏”。同时,教师教学效率低、教学水平低、教育幸福感缺乏,也是产生教研“疲惫症”的重要原因。

第四,专业引领缺失,易患教研“恐惧症”。农村学校信息比较闭塞,教研资源贫乏,网络设备滞后,缺乏应有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条件。教师则很少走出去,没有机会参与教研活动或参与学习培训。教研部门下乡视导,也只光顾中学和中心小学。村小和完小长期处于被教研遗忘的角落,造成了他们对教研的“内涵”理解不清。认为教研是“专家学者的事”,于己无关;教研是“做学问,搞科研”,我们望尘莫及,高不可攀,没能力去做。由此,造成教师长期与教研无缘,对教研既熟悉又陌生。

三、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面对这样的“农情”,我们该建立怎样的制度?又如何去评价?只有把“制度”和“评价”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适应农村大多数教师的“胃口”了,农村校本教研这盘棋才能盘活,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才能自觉、自发地得到提升与发展。

一是构建“一校两制”管理模式。“一校两制”就是一所学校,采取两种评价与管理制度。在构建校本教研管理制度总体思路上,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校而异。即:城镇与乡村学校有别,村小、完小与中心小学有别,规模小与规模大的学校有别,小学与中学有别。学校在具体制度建设上,要做到因人而宜,区别对待,即大龄教师要与年轻教师区别对待,能力强的教师要与能力弱的教师区别对待。做到“一校两制”或“一校多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量原本就存在差别的教师群体。“一校两制”校本教研制度的管理模式的建立,要达到既能促进年轻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与发展,又能满足大龄教师有“奔头”的心理取向。当然,不是所有学校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方面都必须采取“一校两制”评价与管理办法,但是,在校本教研制度总体建设与评价方面,对不同类别和不同区域的学校是可以采取“一校两制”的评价与管理办法的。

二是推行“成功星级”评价模式。“成功星级”评价就是对教师在教研方面取得的成果实行终身享用制,并对教师一次次取得的成功用累积的办法,采取“星级”的形式进行管理与评价,鼓励教师一步步走向成功。也可以是对校本教研薄弱的学校实行“成功星级”管理与评价,激励学校或教师不断地去研究,去实践,去总结,去提高。学校为教师专业发展确定的近期或远期目标,是需要通过成果的一点一滴的积累、“星”的一级一级递进去实现的。对“星级”管理与评价标准的确定,要根据不同群体的教师,实施区别对待、量体裁衣、量力而行的原则。在确定评价标准时,还要考虑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只要是教师努力了,付出了,不管成功与否,都应该得到认可或肯定”。

三是开辟“研训一体”行为模式。校本教研的主体形式,一是培训学习,二是教育研讨。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要强调“研训一体”的策略。“研”就是研究探讨校本教研制度应该建立怎样的制度,如何去建立这些制度等。“训”就是把这些制度放到实践中去检验,去考证。把“研”和“训”有效结合起来,反复验证校本教研制度在现实中的可行性与实效性,构建真正体现农村学校特点的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体系。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从内容上讲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机制建设。一是教师教研的行为机制建设。这种行为机制应该是一套引领教师走向专家型的行为机制,最终成为具有丰富的教学智慧的教师,使他们真正体验到职业和生命价值。二是校本教研行动管理机制。在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位教师一开始都能自觉、自发地运用科学、规范的研究行为机制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需要依靠管理来促进、帮助和引领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校本教研实践之中。我们只有把“教师研究的行为机制”和“学校管理的行动机制”用实践的方法来检验,并通过“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的“研训一体”的行为管理模式运行,才能创建出“切合农情”的校本教研制度。

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实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人性化管理原则。要求管理者与教师交朋友,让教师在学校有信任感,让教师做他们擅长、喜欢做的事情,多正面鼓励教师,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在工作中尊重并采纳教师的意见,创造机会帮助教师学习成长等等。校本教研实施人性化管理,首先体现在制定文本制度的条款与实施时,应该考虑教师的基本需求、时间、精力、硬件条件、文化背景和教师的情感实际、生活实际,实行刚柔结合,使制度既表现出一种浓厚的亲和力又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震慑力;其次体现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要经常走近教师,走进教师的内心世界,了解教师在做研究过程中的所想、所悟、所困,以共同研究为契机,做教师的知心朋友,改变以往对教师缺乏信任、监控为主的管理模式,倡导民主、和谐、积极进取的人性化管理。

可操作性原则。一是文本制度的构建要具有可操作性,制度文本的内容和指标要切实体现农村学校特点,贴近本校教师在研究方面表现的状况,利于兑现与实施;二是实施评价的指标确定要具有可操作性,文本制度的内容和指标要细化与量化,要便于实施评价,并能为广大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实效性管理制度建设,提供一定的思考和借鉴。

科学性原则。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要“体贴农情”,制度要能激发广大农村教师自觉参与校本教研,制度要能引领农村教师自发“走好幸福研究之路”。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要“保持活力”,校本教研制度有其独特性,它既要求学校给教师一定的压力去实施这种制度,又要求教师自觉、自发地去遵守和履行这种制度。校本教研“文本制度的建立”和“文本制度的实施”的科学性,就是要保持“校本教研制度”在与学校其它“规章制度”同步实施过程中的活力,并赋予校本教研制度以可持续发展的顽强生命力。制度的建设与实施要“彰显生机”,学校要通过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形成良好的研究风气。在学校里既要彰显个性化的研究特色,又要凸显团队的合作精神,促进教师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以此提升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体推进原则。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实施要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整体推进,不留“教研死角”。在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既要保持优秀层面的不断发展,又要满足弱势对象的不断进取。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就是要用综合、系统的理念来指导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与实施工作,统筹兼顾,刚柔兼备,协调发展,形成管理合力,从而确保校本教研管理的整体效益。

实效性原则。坚持实效性原则就是通过有效的管理,最大限度地获得校本教研的效率、效益。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实施追求的是用最小的精力,求得极大的回报。通过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要管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自觉性与主动性。坚决克服校本教研管理上的消极倦怠倾向和花哨应付的现象。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扎实、稳妥、创造性地加强校本教研管理,提高管理的实效性。

(本文系湖南省12·5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成果。作者单位:临澧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