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利用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利用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02-01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令人陶醉的艺术。成功的课堂教学,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教师如果掌握了这门艺术,就可以使课堂满堂生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它要求教师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以下就课堂教学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谈谈个人的教学经验。

1.利用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课堂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是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课堂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课堂教学艺术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1 创设情景,激情引趣。一讲到学物理,学生的头脑中对物理知识总有些误解,认为物理学是纯属科学知识,是很抽象的理论,而且学生对物理现象还有一种前科学的影响。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不创设情景,就很难让学生进入物理知识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创设生动的情景,进行激情引趣十分重要,如我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就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在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放养几尾小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看谁能够准确无误把小鱼刺到,结果没有一个学生能准确刺到鱼。我把小鱼从水中捞起来,发现钢丝都没有落在鱼的要害处,并没有伤到鱼的要害,所以小鱼都跑了,学生未能捕到鱼,心理觉得很奇怪,有了要知道为什么的原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我接着说:你们未能准确的刺到鱼,是因为你们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是准确的,而忽视了水的折射现象,在这样错误判断的影响下,自然刺不到鱼。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知识。通过这样的引入,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实际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强。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要想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让学生轻易接受掌握,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1.2 实验探索,体会乐趣。我们在课本里学的知识,或者是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都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而是去学习接受先人已经探索归纳出的理论。但学生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课堂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物理知识的传授,它应是在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满足学生这种心理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进行实验探索知识。让学生时刻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过多,统的过死的弊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探索的环境中愉快学习物理。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个教学难点。我在教学"密度"时,就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索,我事先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而不形式化地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教学中我首先提出问题,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我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单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诱导启发: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都是能够改变的,让学生分别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铜、铝等固体,几杯体积不同的水、酒精、食用油等液体,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设计实验,开展全班讨论,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我指出: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成正比),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这样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创设情景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丝丝人扣,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生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因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2.利用课堂教学艺术,促进学生发展

2.1 利用游戏,促进学生思维。由于长期受到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学校教育偏离素质教育的轨道,把课堂教学引向应试教育的误区。由此,学校教育形成了一整套应试机制和模式,教师只注意到教学要依赖于学生发展的一个方面,忽视了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采取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使教学处于教师满堂灌与学生麻木接受的单调局面,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处于被动随从的地位,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毫无利益,培养出来的大多是高分低能的学生。要想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其智力,课堂教学就必须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敢于思维、主动思维,并做到独立思维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故事、习题、漫画等游戏情境来激发学生思维。例如,我在教学"压强"应用知识时,就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卡宾逊历险记",画的是卡宾逊在原野上瞎逛,不小心陷入一个泥潭之中,正在下沉,如果不及时想办法自救,就有可能要受没顶之灾。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请你们为卡宾逊出主意,帮助卡宾逊脱离。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情景问题,把学生带入老师预设的物理情景中,利用学生善良、乐于助人的天性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大家都开动脑筋为卡宾逊出主意,通过这样的游戏情境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及时放手,培养独立学习。所谓独立的学习,是指学生离开教师,甚至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还能继续进行学习。在物理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还是抱着学生学习,这不仅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更是一个课堂教学的艺术问题。俗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性活动的过程,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教师的职责是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认识。待学生有了一定理解之后,教师就要及时放手,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独立思维,使知识融会贯通。在学生感到自己无法解决矛盾时,教师再适时予以引导点拨,做到点放及时,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中,常常在设计题目时,所设计题目都有一定的难度,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刺激智力发展的作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时,学生就能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如我在教学:"教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就提出,谁能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学生一下就被提起兴趣,他们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出许多办法,诸如用电熨斗烫、放在炉火旁边烘、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等,再引导学生面对许多办法,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来,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