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经济运行基础四个没有变 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机遇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经济运行基础四个没有变 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机遇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判断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形势,当前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判断前期“非典”疫情造成影响。进一步明确说就是,在“非典”过后,我们年初的预期在多大程度上因疫情而发生了改变。

分析基础上的基本结论是,我国经济稳定向上运行的趋势并未被疫情所打断。2003年经济增长不仅有把握实现7%的预期,而且有可能高于这个预期一个百分点左右。当然,这不是说“非典”对我国的经济没有造成影响。“非典”影响的是超出预期的增长部分,是可能的潜在增长率。今年开局,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比较高的,一季度GDP同比增长9.9%。如果没有疫情的冲击,我们本来可能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上述乐观预期的依据是什么呢?是经济运行基础的四个没有变”。

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的趋势没有变

“十五”计划实施以来,我们的国民经济凭什么在过去两年中在世界经济增长格局中保持了“一花独秀”的地位呢?最重要的支持因素之一是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这个城市化进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市面貌改造和城市规模扩张,二是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经济资源的重新优化组合。

当前,人们共识,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出的历史任务、缓解日益尖锐的就业矛盾、调整城乡之间经济关系、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以致实现资源节约、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调整人类经济系统与自然界之间关系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的共同解决办法就是发展城市。

在过去两年中,我国大中城市的面貌普遍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一方面,城市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善在各城市中都取得了显著效果并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前期遍布各城市主要街区的以小摊贩为主的“占道市场”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城市广场、城市绿地、城市交通立交枢纽、城市标志性建筑等成为了新的城市景观。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城市功能分区也已初见雏形。以大型购物中心、步行商业街、专业化的特色商品街为核心的商贸流通区、以高档写字楼群、会展中心、星级酒店为核心的中央商务区(CBD)、新型居民小区、政务区、旅游区等街区已开始形成新的城市分布。工业企业退出城市核心区域的布局改造在几乎所有城市中普遍展开。连锁经营、品牌专营、大型超市、社区服务系统等新的商业业态到处涌现。房地产开发更是出现了档次升级、规模升级、功能升级的趋势,大型居住区连片开发、街区配套建设、高档标志性建筑项目成为了城市建设的基本形式。

城市化加速不仅表现在城市改造的加速上,而且表现在城市规模扩张的重大突破上。当前,相当多的大中型城市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城市扩张规划,而且这些规划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大规模的新城区建设和城市重心外移。目前,城市定位、城市形象塑造、“经营”城市、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资源价值等已经成为区域经济规划中最常见的用语。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是投资增长速度比较快。应当看到,2003年投资增长与此前我国若干次“过热”时的投资增长相比,最大区别就在于正在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为投资增长提供了现实的空间。而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最大威胁就是找不到足够大的资本容纳领域,是“找好项目难”。

城市化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投资需求空间,而且实际上正在造就大量新增就业岗位,造就新的城市型消费人群和新的消费需求。在过去几年中,我国城镇就业岗位的增长情况是,1999年城镇就业人员总数新增796万人,2000年新增739万人,2001年新增789万人,2002年新增930万人。也就是说,在过去7%-8%的增长区间内,我国城镇就业总人数的增加数稳定保持在每年800万人左右并有逐步增长态势。2002年末我国的城镇就业总人数是2.48亿人。只要我们能保持住这样一个增长规模并且略有提高,比如说从800万起每年递增三、四十万,那么10年的周期内城镇就业总人数就可以增加1.3亿人。这个数字意味着10年内可以有两亿农村人口搬进城。

经过“非典”冲击,城市化这个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转速依然。我们迄今并未听说哪里有因为疫情而推迟了重要的城市发展项目。相反,“非典”在一定意义上还促进了我们的城市化升级。公共卫生安全正在成为城市规划追求的新目标。可以断言,城市化这个“发动机”不仅将支持我国今年的经济增长,而且还将支持我们未来20年的经济增长。

社会收入水平决定的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没有变

“非典”疫情在一段时期内对很多产业造成的影响的确是非常巨大的。其中受害最大的,主要是旅游、餐饮、商贸流通业和民航、出租车等旅客交通运输业。在疫情严重地区,这些产业的经济活动甚至一度降低到了几乎停滞的“冰点”。无需怀疑,疫情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产业发展轨迹。但从全年和更长一些的时间范围看,这个影响是十分有限的,并不会使这些受损严重的产业一蹶不振。这个判断有三条基本理由。

首先,疫情比较严重的产业并未发生大规模的资源流失。疫情爆发之后,政府在采取防疫、治疫措施的同时,非常及时地出台了对这些产业的援助、保护政策。例如对一些产业的减免税措施、对停产半停产企业的工资补贴措施、对国有商业店面的减租措施以及对民航等资金密集型产业提供贷款贴息等。这些政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疫情造成的损失,更主要的是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坚持抗疫的信心。人们看到,就是在疫情严重时,仍有不少较大的商业、餐饮企业坚持保持规范的服务程序和服务质量。这种信心极大地保护了企业形象、企业品牌和企业的员工士气。由此带来,在疫情过程中受损严重的产业并未出现资源严重流失的情况。

其次,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产业大都是市场力量比较强大的产业。

在我国,餐饮、旅游、商贸流通以及旅客运输业大都是市场机制发育比较充分的产业。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这些产业具有较强的自我平衡和自我补偿能力。经过前期较充分的市场竞争考验,这些产业的尽管敏感但并不脆弱。

受疫情影响较重的很多产业本来就是消费需求弹性非常高的产业。例如人们可以在一个月内多次在外就餐,也可以完全不在外就餐。这个需求特点决定,餐饮、旅游、旅客交通总是对环境高度敏感。但这种敏感性是双向的。收缩非常快但同时膨胀也非常快。从疫情结束后的情况看,可以预期,下半年这些产业的同比增长,也就是和去年同期相比的增长速度仍会有一个明显的高潮。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这些产业的市场基础、需求基础并没有改变。在过去几年中,人们消费结构变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是用于餐饮、旅游、交通等方面的支出增长很快。疫情并未根本影响我国的社会收入水平。而收入水平一定,人们的消费结构就是一定的。人们的收入中有多大一个比重要花在劳务性产品上,比如旅游、餐饮、娱乐、健身等,不会因为短期的疫情而根本改变。老百姓的口袋里有多大一个份额的支出要花在这些领域中,这个比例不会因为“非典”而发生持续性的变化。市场、需求基础存在,这些产业的发展前景就仍然光明。事实上疫情结束以来,各地的商贸流通、餐饮、旅游等产业已经相继出现了“报复”性的增长高潮。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起,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明显变化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持因素已经从供给、生产领域转移到了消费、需求领域。扩大内需战略引导下的消费结构升级不停步,消费增长就不会停步。消费增长不停步,国民经济的增长就不会停步。

新产业热点正在形成的趋势没有变

就是在“非典”最严重的时候,我国的车市也没有降温。此前在钢铁、煤炭、电力等产业形成的强劲需求也并未出现降温。我们有理由确信,我国新的产业热点正在形成的趋势没有改变。

新产业热点形成是中国工业化升级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必然结果。在过去两年里,人们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是“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在2002中,支持我国出口强劲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制造业产品的出口猛增。在这一年中,不仅家电业出口创造了30%以上的增长记录,而且科技含量较高的计算机和通讯类产品出口也创造了45%以上的增长速度。这个趋势并不会因为疫情而改变。

很多人担心,前期疫情对出口签约的影响会导致2003年制造业发展的减速。这个担心也没有必要。我国目前正在形成的新产业热点并非仅仅是立足于出口的。更大动力来自于我国自身用机器取代手工劳动的工业化进程加速,来自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根据多方面情况预测,未来10年或者略长一些的周期内,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亿辆。2002年末,我国的民用汽车保有量是2050万辆。这一年汽车销售量同比增长了36%,也才卖出了310万辆。据此推算,要在10年后有一亿辆汽车保有量,从现在起,我们得平均每年卖出1300万辆汽车,除去更新,才能在10年后有1亿辆的汽车保有量。换一种说法是,我国此后的销售量得按照今年500万辆,明年800万辆,后年1200万辆这样的速度增长,10年之后我们才能有1亿辆的汽车保有量。这个趋势不可能因为短期的“非典”疫情而发生改变。

实际上,我国新的产业热点并非仅仅是汽车一项。目前,我国已经有20余个城市提出建造轨道交通的设想。地铁、轻轨以及大城市间的城际快速干线在很多地方都已经进入论证甚至实施阶段。从目前看,在高速公路的快速增长之后,轨道交通投资的热潮正在形成。轨道交通并非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化产业。现代轨道交通是几乎所有高新技术的综合成果。这个领域的发展将进一步带动我国钢铁、机械、电子、仪表、能源、化工、建材、新型材料等几乎所有工业产业的增长。

当前,有人怀疑我国住宅业在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潜力。理由是现在商品房有上亿平方米的积压。这个认识实际上是把市场发展不足的缺陷和产业发展前景混为一谈了。一个简单估算是,不算农村进城经商务工人员的住房需求,假定有20%的城镇家庭有改善住房的要求,而且这些家庭只是想增加20平方米的住房。20%的城镇家庭是多少户呢?是2700万户。2700万户,每家增加20平方米的现实需求是多少呢?是5.4亿平方米。和现在的闲置商品房相比,我们的房子是盖得远远不够,而不是盖得太多。影响商品房销售的关键因素是二级市场不发达,存量资源不能参与流动。房地产业作为新的产业热点,正处于新一轮发展高潮的前期而不是相反。

全球资本流动的基本方向没有变

从目前看,“非典”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肯定要大过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但和那次危机相比的一个不同点是,亚洲金融危机在一段时期内极大地改变了全球资本的流向,而非典疫情并未改变这个流向。

我们需要把疫情对短期签约的影响和资本对投向区域的战略选择分开。从本质上说,经济全球化就是一个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重新优化配置的过程。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最稀缺的资源不是资本,世界范围内的资本已经明显过剩。找不到有利投资领域的资本到处充斥。最稀缺的也不是技术,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非常充裕,美国现在“下岗”最多的就是电脑工程师。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

市场资源的最大潜力没有争议地在中国。2002年全世界汽车销售量增长了2%,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国市场销售增量的贡献。中国的钢铁消费量在过去两年内增长了50%以上,几乎成为了全球钢铁需求增长的唯一亮点。今后10到20年内,中国将是世界石油市场新增需求的主要买主,是全球成品油和石化产品新增需求的最主要贡献者。近年来很多外国手机厂商不断宣称,新一款手机总是先于欧洲或者其他市场投放中国,因为唯有在中国才能找到在第一时间内收回研发投入的巨大市场基数。日本汽车厂家在过去两年中一改过去的战略,以异乎寻常的热情在中国寻求合资、合作。因为这种合资、合作是救活日本制造业的最大机会。中国的市场前景全球无人可比。资本怎么会因为短期的疫情就不来赚钱了呢?

有人从最近一段时期来一些国家出现的 “反倾销”浪潮出发,对我国参与全球化竞争前景以及获取更多国际比较利益的机会颇有担心。这个担心有一定道理。但没必要夸大贸易保护主义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反倾销”名义下的种种贸易壁垒保护的实际上当地的就业岗位和中小资本的利益。这更多是政府的政策选择,而不是更有资源支配力的国际大资本的利益选择。

从上述判断出发,我们可以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机遇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并未因遭遇“非典”而发生任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