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四川贫困山区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四川贫困山区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流动逐渐频繁,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由于各种条件所限,进城务工的这些农民绝大部分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原籍,由此留守儿童产生。随之也产生了目前在中国的贫困山区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即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这些孩子生活上缺少父母的照料,学习上缺乏老师和父母的辅导,思想上缺少比较正确的引导,心理上缺乏比较及时的疏导等等已成为制约和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主要是通过问卷、走访及座谈的方式对四川的一些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进行访问和了解,并对其进行总结。希望根据这些相应的调查及研究而提出的对策,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

关键词:四川贫困山区 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隔代教育

一、四川贫困山区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比较突出,四川贫困山区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留守儿童的隔代监护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根据我们回收的问卷结果显示,有61.87%的监护人是爷爷奶奶,23.03%是外公外婆,这表明84.90%的留守儿童是由隔代监护人抚养的,反映了隔代监护现象在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占据了留守儿童的大多数。其次关于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文化程度是小学的有46.76%,未上过学的有25.18%。由此可知,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其中大部分的隔代监护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这将不利于隔代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的指导,很多隔代监护人表示他们很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孩子一回家他们总是叫孩子做作业,但是她们无法检查孩子完成的效果如何,更无法给孩子答疑解惑。[1]

2.留守儿童的心理存在一定的隐患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可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偶尔有矛盾的占46.04%且发生矛盾时选择独自流泪哭泣有38.85%和吵闹的有10.79%,选择向父母倾诉的却只占14.39%。由于父母常年在外,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短暂。在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发生矛盾时,大部分留守儿童选择独自承受,表明他们在遇到挫折时没有很好的诉求途径和发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情绪。[2]

3.留守儿童的青春期情绪得不到倾诉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愿意也不敢谈论青春期的有关话题,当留守儿童遇到与青春期有关的话题时不敢向祖父母、外祖父母倾诉。传统观念也使得留守儿童不敢与朋友交谈青春期话题,害怕被同龄人嘲笑。调查显示,父母1年回家一次的占58.24%,每个月回家的却只占7.19%。所以作为女孩倾诉对象的母亲和男孩倾诉对象的父亲更关心孩子学习方面的情况,很少与孩子交流青春期的问题,这相对于那些父亲、母亲时常陪在身边的儿童而言,留守儿童青春期情绪确实没有正确的倾诉途径,不能形成面对青春期问题的正确态度和方法。[3]

4.学校开展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活动不足

学校开展集体活动来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会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近年来,学校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开始重视和关注,许多中学都建立了心理健康辅导站。而贫困地区的诸多学校一方面并没有建立心理健康辅导站的经费,另一方面贫困山区的学校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心理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学校从来没有对留守儿童进行组织教育的占61.15%,偶尔有的占27.34%,经常组织的却只有11.51%。所以学校在开展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活动这一方面显得不足

二、四川贫困山区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诸多原因导致了四川贫困山区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问题,既有国家的政策原因,也有学校、家庭和留守儿童个人的原因

1.城乡二元制封闭结构继续存在的影响

“一般认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传统部门(如农业)比重过大、现代经济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虽然国家近年来不断推出了一些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立在实现中国的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但是中国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仍然存在,并且造成了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了改善生存和生活条件,农村很多青壮年便选择外出务工。这些青壮年由于自身没有专业技术,基本属于体力劳动者,工作很辛苦,自己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再加上国家的考试制度,孩子必须回到原居住地参加考试,所以进城务工人员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原居住地交由隔代监护人抚养。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薄弱

我们的孩子正处于一个成长的阶段,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信心不足。如果当他们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他们的不良情绪缺乏有效的诉求渠道和解决方式,那么这将不利于孩子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而贫困山区的学校由于条件受限,到目前为止还缺乏一些专门处理这种情况的学科、部门或者活动以及资金,从而使得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缺乏形成健康心理的正确引导。

3.父母与子女缺乏沟通交流

农民外出务工主要是想挣更多的钱来改变家庭的生活条件,为孩子们将来的学习生活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但是在他们努力挣钱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父母缺乏必要的教育意识,大多数的家长只在期中或期末关心子女的考试成绩,认为教育只是老师的事。外出打工的父母大多给予物质、金钱方面的满足而缺乏对情感和心理的关心。一些父母受到工作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长时间不能和父母聊天谈心,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及感受无法得到及时的分享和回应,渐渐使留守儿童与父母话题越来越少。

4.孩子自身的原因影响

家长的物质补偿方法造成孩子有金钱至上的认知,于是孩子产生了金钱万能的思想,从而忽略学习和道德品德。其次,有些孩子由于自己比较内向的性格,不愿与人交流沟通,喜欢独处,在遇到困难时往往选择独自承受。最后,孩子处于青春期时期,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出现不安、焦虑等感觉。这些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三、解决四川贫困山区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对策

1.从政府的角度

1.1.增加对贫困山区的经济投入,促进贫困山区经济的发展

针对四川贫困山区的山区地形,政府除了实行有利于农民的一些经济政策,增加经济投入,主动地帮助农民发展多种生产经营方式,重视农业科技以外,最主要的是要增加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四川贫困山区的落后的生产条件,为经济发展提供发展的后劲。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的消费水平等,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从而使农民们更愿意留在农村,为自身家乡的建设做出努力的同时,也解决了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问题。

1.2提高对四川贫困山区教育的重视度,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加大对四川贫困山区教育的力度,在四川贫困山区进行相关的劳动技能培训,促进四川贫困山区教育的发展,培养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技术人才,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这对于解决四川贫困山区人才缺失的问题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四川贫困山区居民的整体素质,为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指导。[4]

1.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

城乡二元结构的继续存在,使得城乡之间各种差距越来越大,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有利于逐步消除城乡差别,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制结构,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使农民享有更多的和城市居民一样的机会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做到真正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就业环境,从而有助于外出务工的农民将孩子带在身边,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1.4建立健全四川贫困山区的社会保障制度

增加四川贫困山区社会保障资金的积累,建立和完善四川贫困山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增加对四川贫困山区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的投入,解决好农民“看病难”、本土“就业难”等问题。增强保障对象的生活保障感、心理平衡感、社会公平感,从而保证社会安定,实现社会和谐。有利于减少夫妻俩双双外出务工的数量,从而使留守儿童并不单纯的由隔代监护人来抚养。

2.从学校的角度

2.1多开展集体活动

学校开展集体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交流和沟通的平台,让留守儿童体会快乐与满足;让他们融入集体,体会集体的力量,学会合作和与人相处。同时,集体活动会产生集体效应,在集体中形成乐观、开朗、外向的性格。

2.2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儿童不仅仅有物质上的需要,还有精神上的需要。在留守儿童心智不断成熟的时期里,会产生相应的一些心理问题,这时需要学校开展与心理相关的课程及心理活动,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专门聘请心理咨询师及开设心理咨询室等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疏导,从而促使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健康心理的形成。

2.3教师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留守儿童心中具有权威性,很容易成为效仿的对象,教师的人格特质本身就是影响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同时在学校中除了同学,老师是和这些留守儿童交流最多的人,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教书,同时也应理性地处理好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对于留守儿童可多给予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关注,多进行家访,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增强彼此的信任,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3.从家长的角度

3.1父母创造条件将孩子带在身边

我们承认父母在外务工很不容易,但同时如果条件合适的话应尽可能地把孩子带在身边,带到流入地学校接受教育。第一是能够亲自照顾孩子,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四川贫困山区的教育是比较落后的,父母的流入地相对来说经济比较发达,教育更加全面。若孩子能够在父母工作的地方接受教育,拓宽孩子知识面和视野具有很大帮助。

3.2.关注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个性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父母应该定期的向孩子打电话,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和情感情况,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善于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现在很多父母偏重的是对于孩子物质上的满足,而忽略了孩子精神上的需要,因此要将孩子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结合起来表达对孩子的爱。

4.从隔代监护人的角度

4.1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作为留守儿童的隔代监护人,因为他们才是和孩子一直长期生活的人,对于孩子的影响最为直接,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发展。鉴于现在很多隔代监护人大多只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忽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要。所以隔代监护人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孩子读书或者是满足基本的穿衣吃饭的要求就可以了,而应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多关心他们的情感需求,这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4.2多和老师、家长沟通留守儿童的情况

隔代监护人很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状况,而老师比较了解留守儿童学习和与人交流的情况,所以隔代监护人应该经常去学校和留守儿童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进行交流,从而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以便于和留守儿童的父母交流,及时发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问题。

5.从孩子自身方面的角度

5.1.理解和尊重父母

孩子应该明白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能够给自己和家庭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选择将子女留在农村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因此要理解父母,不抱怨。同时孩子应该尊重父母,不能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或者是认为他们外出打工丢人,而更应该尊重他们。

5.2.认清自己,努力提高自己

首先留守儿童应该知道自己所处的生活状况,并正确地分析和面对它的利与弊。树立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在学习上多与积极向上的同学学习,在生活中自觉地抵制消极、悲观和萎靡情绪的影响,端正态度,积极乐观,增强对学习生活的信心。[5]

四、小结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只有解决好教育问题才能有助于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性格养成、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生命安全等问题。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的参与,不仅需要家庭、学校的关爱,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改变和支持力度的增强,如改变原有的户籍政策的限制、给予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市民权利和福利等等,需要社会团体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杨娟.社会工作介入农村"隔代教育"的模式初探――基于湖北省南漳县S村的实证考察[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7

[2]缪保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其对策[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06

[3]刘明华,李朝林,刘骁畅.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4]张美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索[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5]涂秋元.贫困山区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现实状况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