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社会交际用语的偏误及其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中西文化差异看社会交际用语的偏误及其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以及行为规范之间的差异都会造成交际用语的偏误,包括语用以及语言内涵等方面的偏误。因此跨文化交际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应当有主动探究文化差异的意识,处处留心交际用语的差异,在交际过程中积极变换思维,培养使用规范交际用语的良好习惯,尽量避免跨文化交际用语的偏误。

关键词:交际用语;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差异;偏误;跨文化意识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人们传达信息的符号,在长期的信息传达过程中不同语言族群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正如语言学家伯默所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两者之间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同一族群形成相同的文化是基于该族群成员对语言有统一的认知和理解上的,同时具有了相同文化背景后同一族群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会更容易地掌握对方传达出来的信息,提高语言交流的效率。

正是由于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不同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也是有所差异的。例如中国文化主张奉行中庸之道——谨言慎行、温恭谦虚,有较强的等级观念,且人际关系复杂且重要。而西方文化则主张民主和创新,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意识,等级观念不强,人际关系更偏重理性化,这些在思想上存在的根本差异造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此外中西方在具体交际中还存在着诸多差异,例如以对待女性为例,中国在长期封建社会过程中都是男权社会的形态,男尊女卑是传统,而西方国家,尊重女性往往被视为一个人修养的重要标准。由此可以看出在探究中西方语言差异时,文化差异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跨文化交际是指在同一环境下,来自不同文化体系内的个体运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流的口语交际。这一过程需要满足三个元素:一是交际者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其二是运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际,其三双方进行的必须是实时的直接的口语交际。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文化之间差异势必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跨文化交际双方需要注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有效的口语交际。

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中西文化差异会使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方面的失误,例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交际双方在对赞美语言的回应时有不同的语言模式。其次,中西方文化差异还会导致交际双方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信息误差,例如中西方词汇中某些词语的比喻义就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具有不同内容,对跨文化交际提出了文化背景层面上的要求。

三、中西社会交际用语的偏误比较

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受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呈现出诸多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这种差异将会极大影响交际效果,因此在社会交际中交际双方需要了解这些文化差异。下面将简单比较一下中西方社会中几种典型的交际用语偏误:

1.称呼用语的偏误

对对方的称呼往往是交际的第一步,中西方文化在称呼用语上存在在巨大差异:中国社会在人际关系中出现了堂亲和表亲两大亲属支系;除亲人外,对待朋友也往往按照年龄分别赋予其“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称呼。而在西方称呼语中,尊卑长幼间的称呼则不分那么明晰,无论亲属还是朋友,在长辈和晚辈之间或者同辈之间都可以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同时在亲属中父系和母系两个支系之间也没有明显区别,对自己长一辈的人均称为uncle或者aunt。

中国文化中为了表示对对方职业的尊重在称呼时往往采用“姓+职位”的模式,例如王老师、张经理、赵主任等。而西方文化在非正式场合中称呼对方时往往忽略地对方的职位,统称为“姓+先生/女士”,例如称呼王老师为Miss Wang,如果此时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叫法称之为“Teacher Wang”的话就会闹笑话了。

2.交流时常用话题的偏误

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交流的话题也大不一样,在交际伊始,中国人打招呼往往用特殊疑问句来询问对方,这一交际内容往往涉及到:“吃了没有?”“你去哪儿啊?”“干什么去啊?”等等,这种问候是具备中国关怀特色的交际用语,但往往会让西方人误认为是在干涉自己的隐私,因为西方文化的寒暄语往往是:“Hello”、“Good morning”、“How do you do?”或者谈论天气问题等等。

3.礼貌客套用语的偏误

赞美是交际的剂,利于培养交际双方的好感。但是文化差异往往导致在口语交际进行赞美时适得其反,例如在中国谦虚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听到对方的赞美后往往会谦虚地推辞:“你这份工作完成的真好!”“哪里哪里,还差的远呢!”此时西方人会认为你没有尽心地完成工作,或者这份工作真的“差的远”,甚至可能认为你质疑他的鉴别能力。因为西方人被赞美后通常会以一句“Thank you”感谢你的赞美,而这种过于直白的接受赞美会让中国人难以接受。

4.比喻用语的偏误

在语言形成过程中,人们根据某种联系赋予了很多东西以另外的含义,这种比喻义受文化差异的影响会更大,如果对跨文化的差异认识不深刻的话往往难以理解比喻义。例如“龙”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神圣庄严和高贵祥和的代表,“龙的传人”“、人中龙凤”等都是对人的褒扬,但是“龙”在西方国家中则代表凶暴的女人,“the old dragon”已成为恶魔的代名词。反之,西方文化中有许多词的比喻义在中国文化中也有某些偏误,例如,“狗”在西方文化凭借其忠诚而很少含有贬义,“lucky dog”、“love me,love my dog ”等都丝毫没有侮辱之意。

除具体事物被不同文化赋予不同内涵外,一些抽象词汇在不同文化中也会存在某些偏误,例如红人(the blue-eye boy)、金秋(white harvest)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文化中词汇所负载的比喻义,因此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本身以外的文化背景在口语交际中也具有重要影响。

四、形成偏误的原因分析

文化与语言相辅相成,跨文化交际用语产生偏误的原因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文化层面的元素。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中西方的思维模式存在差异,导致语言产生偏误。中国式思维强调整体性,以群体为主,认为人是群体的一份子,个人价值借由群体体现;而西方思维则相反,强调个体性,认为个人是独立自由的,群体只是个体的集合,保护个人的独立权利。由此中国在介绍人的时候都将其放在关系网当中,而西方文化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则被淡化。例如中国社会在人际关系中重视宗族和血缘,由此在称呼语中非常讲究尊卑长幼及亲疏远近。中国文化中重视名分和人伦等关系,而与西方社会则主张“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因此出现了在称呼对方时中国文化采用“姓+职位”的模式,例如王老师、张经理、赵主任等。而西方文化在非正式场合中称呼对方时往往忽略地对方的职位,统称为“姓+先生/女士”,例如称呼王老师为Miss Wang.

其次,中西方文化中价值取向存在差异,这也是由思维差异所引起的,这些主观意识都会对语言产生影响。中国的群体观念导致中国文化重视群体地位,主张通过社会价值来实现个人价值;而西方则相反,主张只有实现个人价值才能实现社会价值。因此在中国交际用语中注重和谐平稳的文化性格,才有了“枪打出头鸟”的谚语。

最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规范之间的差异也会造成交际用语上的偏误。例如在赠送礼物后中国人会收下礼物,在送礼人离开后再查看;而西方人则当面查看礼物并表示感谢。这一交际过程中,中国人会认为当面查看礼品有衡量礼物好坏的意味,会使对方很尴尬;而西方人认为不当面查看礼物是对朋友的不尊重,这一行为规范势必会造成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用语偏误。

五、语言习得过程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从中西方社会交际用语的偏误中,我们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