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河南省城镇失业问题的实证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河南省城镇失业问题的实证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我国各省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业,河南省城镇失业情况如何?如何使河南省经济迅速发展,合理的配置资源,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成为河南省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本文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吸取并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及教训,对河南省的失业问题从三次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从业人员构成对失业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失业率 产业结构 从业人员

一、引言

失业是劳动力供给与劳动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国外进行了大量的关于区域失业问题研究。在对英国区域的统计分析中,Hyclak和Johnes(1992b)发现,失业率的变化一与工资上升正相关;二与产出增长负相关。不同社会人口背景的个人之见变为失业者的概率存在极大的差异(Brown and Sessions,1997)。Partridge和Rickman(1997)把工资率、地方环境、人口统计因素、气候、技能、学历、年龄、性别等因素考虑在内来估测美国每个州在1973—1991年期间的均衡失业率。

国内学者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就业结构的变迁、劳动力的短缺与滞存等方面对中国失业问题的研究。陈清泰(2004)认为我国失业问题在现阶段越来越严峻,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且城镇劳动力的供给在整体上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李双全、王雪良(2007)认为影响不同地区失业人口构成差异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程度、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以及年龄结构和教育发展水平。

近年来河南省的失业问题也日益严重,既影响经济发展也影响社会稳定。因为各地区造成失业的原因各不相同,所以在治理失业的政策上也大有差异,决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国家或地区在此问题上的意见和看法。

二、河南省城镇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河南省城镇失业现状

河南省的失业率显然存在着地域特征,不仅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背后还存在更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因素。随着大多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必然导致大批的剩余劳动力。而且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更高,劳动者的技能在就业过程中也更加重要。

近几年来河南省的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有一个问题却一直伴随河南省经济的成长,那就是失业问题。2011年河南省城镇失业人口总数约为38.4万人;其中女性22.9万人,长期失业者14.9万人。2011年,河南省平均失业率为3.4%。同时,河南省地区内部失业率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失业率最高的3个城市:永城市4.1%、周口市和焦作市:4.0%,远高于河南的其他地区,最低两个城市郑州市和巩义市2.0%。

(二)影响河南省城镇失业的因素分析

1.产业结构调整

从1978年至2011年,河南省产业结构由1986年以前的“一、二、三”格局调整为1986—1991年间的“二、一、三”格局。从1992年开始至今,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三、一”格局。2011年河南省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分别为17.6%、57.3%和29.7%,同期中国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分别为10%、46.6%,和43.4%。可以看出,河南省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迅速发展并成为主导产业,第三产业比重有所提高,但仍然低于全国水平。

2.就业结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河南省第一、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从1978年的80.6%、10.5%、8.9%变为2011年的43.1%、29.9%、27%。而中国第一、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从1978年的70.5%、17.3%、12.2%变为2011年的34.8%、29.5%、35.7%。河南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一直高于全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2008年以前河南省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一直低于全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一直低于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河南省在2006年以后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格局为“一、二、三”。

三、河南省城镇失业问题的实证分析

(一)三次产业结构对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2000-2011年河南省失业率为因变量,设为y;选取同期河南省第一、二、三次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为自变量,分别为x1、x2、x3;假设三次产业构成对失业率的影响函数为y=f(x)。运用eviews软件对上述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得到两个检验显著的模型:

模型一:y=4.56-0.076Xx1

模型二:y=6.63-0.11*x3

根据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只有提高第一、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才能降低失业率。但是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每提高1%,可以使失业率降低0.076%,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每提高1%,可以使失业率降低0.11%,说明河南省存在很严重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只有把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提高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才能直接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和需求速度。

(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对失业率的影响

结构偏离度是指产业增加值与相应的劳动力比重的差异程度,是用来考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协调的一个重要指标。结构偏离度定义为E,i为三次产业产值与GDP的比值,e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与全部从业人员的比值,E=(i/e)-1。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小,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均衡,结构偏离度等于零时,表面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协调。

根据2004至2011年《河南省统计年鉴》计算得出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河南省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从2000年的0.6404上升至2011年的0.6973,表明第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协调,农林牧渔结构也不太合理,导致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给第二、三产业造成很大的就业压力。

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从2000年的1.5892下降到2011年的0.9166,表明第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吸纳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多,但是重工业发展要快于轻工业的发展,污染密集型产业也加重了河南省的环保负担。

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从2000年的0.7078下降到2011年的0.098,表明第三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基本能够协调发展,而且就业门槛比较低,吸纳了大量的从业人员。

四、建议

通过市场重新配置劳动力资源和就业结构调整可以解决一部分结构性失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国家可以在就业政策上做出相应的调整,鼓励不同层次、不同技能构成的劳动力进行合理对流。另外,国家也可以在政策、资金、技术和环保等方面给予乡镇企业大力支持,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扩大农村的就业空间,不断降低河南省的失业率。

首先,要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加大力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重视广大农民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倡导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其次,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同时注重引进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共同发展战略,注意保护环境,促进第二产业向良性趋势发展。最后,要努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哈维·哈姆斯特朗吉姆·泰勒.区域经济学与区域政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

[2]陈清泰.企业面临的形势与改革[J].管理世界,2004(8).

[3]张世伟,罗胤.吉林省城镇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的现状和对策[J].人口学刊,2006(6).

[4]袁文斌、王宏蕊等.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问题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