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总理如何“突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一期《南风窗》的封面报道题目很有意思:“总理的突围战”,并将突围的希望寄托于“内生动力”。确实,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到“内生动力”,一次是说通过改革开放增强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一次是说增长的内生动力尚需加强,即今后经济增长更多地来自内生动力。这里所说的“内生动力”的概念,应是来自自由主义经济大师哈耶克的经典论述。哈耶克把市场秩序分为两种,一种是内生秩序 (endogenous order),指的是市场经济依靠市场主体自身的能动性形成利益、市场、权利和法律体系;另外一种则是外发秩序(exogenous order),指的是市场经济秩序是被外力(如政府权力)强行建立起来的。
内生动力的形成并不容易,且在历史上并不多见。实际上,除欧美等市场经济原发地国家外,在世界上大多数地区,市场经济都是一种外来的产物,多为追求现代化目标的人为推动的结果。当然,并非所有的国家都能将外在动力转化为内生动力,完成经济的市场化转型。改革者所遭遇的障碍可来自多个方面,最常见的便是依赖旧制度而生存的既得利益集团。
在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市场经济改革之所以能顺利推行并取得相当成就,是因为这些举措一般都有普遍的受益人群,此种利益格局无形中动员了人们对改革的支持,因此形成了改革的内生动力。但即便如此,改革也受到旧体制的强力阻挠,无数改革者和政治家为此付出了代价。至于今天的问题则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增量改革的空间已经耗尽,而存量改革则必须改变利益格局,使一部分依赖旧制度而获利的集团受损。
这意味着,总理所面对的深化改革的障碍,并不是抽象的制度环境,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集团。面对此种阻遏,总理自己是无法突围的,除非获得来自体制内外的支持,且这些支持还必须大于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这也是总理在 《政府工作报告》 中强调市场内生动力的原因所在。但问题是,中国的改革内生动力不足一直是一个大问题。多年的市场准入限制,导致国有企业垄断,中小企业活力不足,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等诸多问题。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难以生长起来。所谓内生动力,便无从蕴育。
因此,在的诸多改革举措中,最有意义的不是制定经济增长路线,甚至也不是促进民生事业,而是将诸多审批和其他权利还给市场。本届政府不采取短期刺激措施,不扩大赤字,不超发货币,而是通过简政放权而激活市场主体活力,释放中小企业、消费者、普通公民的力量,打造自内而外、自下而上的改革动力。这些都为市场松了绑,为企业添了力,全国新注册企业增长27.6%,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
而在市场主体被松绑的过程中,所谓“内生动力”的内涵就此显现―市场主体会因市场化改革而更加强大,而强大的主体又会推动更深入的市场化改革,而形成改革的良性循环。这是改革能够向前推进、改革家有望突围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