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记者笔端牵民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各类资讯已广泛涉及到民生问题。记者笔端走出的东西,说轻,是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说重,可直接影响人们的利益得失。
2007年3月13日,有媒体报道称,广东3000多公顷的香蕉林患“癌”(巴拿马病),且每年以20%的速度扩大感染面积,全国的主要香蕉产地也都发现该病。“香蕉有毒论”导致了国内各大城市的经销商“谈蕉色变”。海南全省香蕉种植面积65万亩,每公斤香蕉降2元的话,海南蕉农每天损失1700万元,欲哭无泪。
2007年4月7日,国家农业部新闻办公室消息,声明香蕉枯萎病与食用香蕉的安全性没有任何关联,澄清“海南香蕉致癌”的传言。当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就“蕉癌”风波做了调查分析。4月8日,自3月下旬以来一度十分低迷的海南香蕉价格,开始从跌破成本价的每公斤0.24-0.30元回升到0.9元。4月9日,收购价有的达到每公斤1.6元。至此,一场突如其来的“蕉癌”风波得以逐渐平息。
我们常说“国计民生”,“国计”与“民生”并重,“国计”要以“民生”为基础。全国“两会”以来,关于民生的话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都知道,媒体不仅是信息产业,更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共机构,代表着社会的良知,因此,新闻必须把社会责任与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湖南卫视的《晚间》节目播出的系列新闻《老杨带路》,以纪实的手法跟踪报道以卖煤球为生的老杨,带着两名青年学习营生。两名青年跟着老杨挑煤球,爬高楼,累得腰酸背疼。谋生的艰辛,通过真实的镜头得到全方位的表现。显然,媒体的意思并不完全在报道老杨本身,它聚焦的触角是一个极有新意和深意的社会视角――“以大人影响大人”。不知生活的辛苦,就不知谋生的艰难。老杨带人也许不是什么大的新闻,但其做新闻的手法,表现新闻的视角,新闻中表现出来的对新闻真实性的重视,对新闻“三贴近”思想的落实,应是《老杨带路》这组新闻传达出的新鲜信息。
在目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做好民生新闻,必须践行新闻宣传“三贴近”原则,以实际行动关注民生,履行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作为记者,更应执笔为民。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关注民生?
一、坚持百姓的立场与角度,把视野和笔端转向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这是民生新闻的定位问题,只有把视角放在老百姓一边看问题,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言百姓之所言,才是真正的民生新闻。笔者以为,关注民生,就要及时地关注人们的衣、食、住、行,从最广大百姓的需求出发,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报道、评说百姓关心的人和事,在反映百姓欲望、情感、意志的同时,积极为百姓排忧解难。强调民众视角,站在城市普通百姓的立场上看问题,倾听他们的诉说,反映他们的呼声,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生活细节和现实困惑,并通过反映百姓的愿望和要求,培育公民意识,鼓励群众参与改革进程,行使民利,体现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
二、增强新闻内容的贴近性、服务性、有用性。对于民生新闻来说,除了把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传达清楚,还必须对新闻进行深度加工,使新闻事实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精神情感发生紧密和直接的联系,直至干预、影响、引导他们的生活状态。也就是说,相比一般新闻而言,民生新闻带有浓厚的功能色彩,必须让老百姓觉得“有用”,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成功的民生新闻之所以受百姓欢迎,因为它充分利用了新闻媒体的力量,改变了一些事物的进程和状态,给老百姓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强化了新闻的社会服务功能。其一,将新闻的力量转化为对社会生活的具体影响,促进问题的解决,已经超越了一般性的热线投诉。其二,强化新闻解读环节,运用老百姓的语言对新闻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点评、分析,帮助观众了解新闻背后更多的内涵。
三、以小见大,从生活小角度反映社会大主题。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写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采写重点放在挖掘老百姓身边的故事,通过普通百姓的生活变化来折射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变迁,多层面地关注民生,比如从民生角度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民主法制建设,解读国家政策,反映百姓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引导民众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等等。
四、关注民生切忌“有闻必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有些媒体为了争夺观众眼球,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打着“关注民生”的旗帜,对老百姓的事,不分大小,不分轻重,不分巨细,几乎是“有闻必报”,甚至迎合低俗之风,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新闻需要过滤,新闻有导向功能,新闻要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鸣锣开道,新闻担当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新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举足轻重,这是党和人民赋予新时期新闻事业的使命。作为新闻媒体,作为媒体工作者,肩负重任,要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