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行走在伦敦:一座独特的世界城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从城市与建筑两方面描述和解读了伦敦这座独特的世界城市,以期对北京的城市建设有所借鉴。
关键词:伦敦 城市与建筑 世界城市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537(2010)06-0152-08
作为2012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城市,伦敦将再一次成为世界的焦点。从昔日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主办城市,狄更斯笔下的雾都,到现今与东京、纽约其名的全球城市(gIobal city),伦敦依然保持着其鲜明的个性。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伦敦是一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下文中,笔者对伦敦的城市和建筑所做的描述与解读是基于本人在伦敦多年留学生活的观察、体会,以期对北京的城市建设有所借鉴。
伦敦的城市
在伦敦和北京之间的多次往返转换,促使笔者以不同的视角审视比较这两座城市。可以说,伦敦和北京是两个相反类型的城市。与欧洲很多城市一样,伦敦延续传统城市空间形态,基本呈街块(street bIock)布局(图1、3),大部分建筑为中低层,少量高层集中分布在城市或区域中心。在传统意识的影响下,英国对于高层的发展向来有非常严格的限制。1991年的时候,伦敦只有两栋具有国际标准的超高层建筑,一个是位于金丝雀码头(CanaryWharf)的由西萨・佩里设计的高约183m的塔楼(图4),另一个是位于市中心的国家威斯敏斯特银行总部大楼。不过出于对城市用地紧张的考虑,预计到2013年在伦敦将新建15栋超高层建筑。在全球化时代,伦敦似乎也不甘落后参与到高度的角逐中。
简单地比较两个城市的市区地图就会发现,伦敦的街道网络密集交错(图2),与北京稀疏的网格状路网相比似乎很无序,而且大部分居住区的道路与城市贯通开放,在地图上有所标识。伦敦的城市街道空间大多是由建筑的入口立面界定的(图5),具有人性化的尺度,适宜步行,大尺度的车行道很少。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上,伦敦非常强调人行和公共交通系统的易达性(accessibililty),红色双层巴士和密集的管道状地铁系统(图8)成为解决伦敦这座人口密集的世界城市交通的重要方式。此外,不同于北京,在伦敦出租车数量很小,且收费比其它公交方式要贵出很多。
除了具备一套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伦敦还具有一套完善的公共绿地广场系统,大片的免费开放的公园散布于城市的不同区域,位于城市中心的海德公园(Hyde Park)成为伦敦的绿肺(图6-7),大片的草地成为夏季人们席地野餐,晒太阳,听露天音乐会的好去处。伦敦最大的铺装广场,特雷尔发加尔广场(TrafaIgar square)经过改造后,更易穿越可达,充满活力(图9、10)。各种重大集会、公益活动、公共艺术展示都会在这里举行,成为城市社会文化生活的中心和舞台。位于泰晤士河南岸的伦敦南岸艺术中心,经过建筑与外部广场空间的改造,成为伦敦新的城市文化生活的聚点(图11)。
伦敦的城市广场除了硬质铺地,更多的是花园般的绿化广场,一般走过几个街块就能见到一个(图12),成为伦敦的一大特色。这些空间为周边工作、居住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方便宜人的室外休憩、聚会交流的场所。这种城市空间的设计可以看作是霍华德田园城市设想的体现即乡村与城市的结合。
简而言之,伦敦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是可持续的开放城市(Open Qty)。可持续一方面是环境的可持续,这体现在鼓励步行,提倡自行车和公交的使用,另一方面是社会的可持续,这与开放城市的理念相关,即开放可达的城市空间格局和混合的土地,空间使用会促进不同社会人群的接触交往,从而有益于社会融合(Social Integratlon),最终形成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另外,开放城市理念不仅体现在城市形态的设计上。还体现在建筑内部空间的开放。在伦敦,主要的美术馆,博物馆都向公众免费开放,成为大众文化教育的场所。值得一提的是,每年9月,伦敦都举办“开放建筑周末”,市民和游客可以在那个周末免费踏足一些平日“非请莫入的建筑。此项活动由”开放建筑”(Open House)这一建筑教育慈善机构主办,很多建筑师事务所位列资助者名录。免费参观的建筑包括,建筑师事务所,艺术中心、公墓,电影院、办公楼,政府机构、大使馆、住宅等众多类型的建筑。这一活动已成为全民建筑文化普及活动。
伦敦的建筑
在建筑上,伦敦是个相对比较保守的城市,新奇时尚的建筑不是很多,大部分建筑像是暗中藏奇的城市仆人。整个城市没有统一的建筑风格,各式新老风格被拼接在一起,交相呼应(图13)。伴随着新千年的到来,英国的建1筑师为伦敦这座古都打造了新的城市地标。与著名的大本钟隔泰晤士河相对,“伦敦眼”(London Eye)这座高约135m的千禧摩天轮与严肃的哥特式建筑形成强烈对比(图14),32个椭球状的密闭观光舱在设计上有如太空舱体(图15),具有未来感。这座耗资不菲的摩天轮在为伦敦的旅游业带来丰厚收入的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俯瞰伦敦城市的方式,并成为城市庆典活动的背景。
与伦敦眼一样,由“高技派”代表建筑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和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打造的伦敦新城市地标同样展示了英国的工程技术。福斯特事务所设计的千年桥(Millennium Bridge)以老城的标志建筑圣保罗大教堂为底景(图16),犹如一道银色的光束,为泰晤士河两岸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步行通道(图19)。另外两个由福斯特事务所打造的地标性建筑秉承了福斯特一贯的设计理念,即重视建筑技术的应用,重视建筑与城市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和谐。一个是毗邻著名伦敦塔桥的形如斜置蛋壳的新伦敦市政厅(图17),其内部盘旋而上的坡道将参观者引至顶部的观景平台,同时可看到内部正在进行的市政会议(图18)。另一个是位于伦敦市中心的瑞士再保险公司(Swiss Re)总部办公楼(图20)。这座塔楼有180m高,40层,其外部被菱形的玻璃结构幕墙所包裹,在内部则是交错设置的中庭,用以提供自然通风及采光,据说这座建筑与同等规模的办公楼相比可节约能耗约50%。在底部的处理上,建筑与城市周边环境衔接自然,具有亲人的尺度(图21)。建筑理论家詹克斯形容这座建筑为一颗“松子”,无疑福斯特的设计给伦敦带来了新的标志和一座精心设计的世界级生态建筑。
由理查德・罗杰斯事务所打造的新城市地标是位于格林威治半岛北端原荒废工业用地上的千年穹顶(MillenniumsDome)(图22)。穹顶周长为1km,直径365m,中心高度为50m,由超过
70km的钢索悬吊在12根1OOm高的钢桅杆上。建筑建成之初只作为临时展览建筑,在运营上出现了问题,现在穹顶的内部已修建了体育馆、音乐厅、购物商场和餐饮设施,成为一个大型综合体建筑。相比于千年穹顶,罗杰斯早期设计的地标性建筑劳埃德大厦(uoydBuilding)
(图23)似乎更为耐看。不过,千年穹顶的建造体现了设计引导城市更新(desIgn-Ied reqeneration)的理念。这一理念还体现在伦敦城市东部相对衰退区域的城市更新上,如Spitalfields的城市更新项目(图24),还有就是2012年奥运会的建设项目将为坐落在东伦敦的充满废弃用地的斯特拉福区(Stratford)提供一绝好的发展机会。
除了以上提到的一些大尺度的具有城市地标性的建筑项目,在伦敦还点缀着一些小型的引人注目的建筑。在伦敦北部沿交通要道霍洛威路(HolIowayRoad)的一块夹缝大学用地上,明星建筑师丹尼尔・拉勃斯金德(DanieIUbesklnd)为伦敦城市大学(LondonMetropolitan University)设计了一座价值约300万英镑,面积约1 000m2的研究生中心(图25)。这座建筑由三个歪斜的体块穿插交织而成,切削的窗口和银色的不锈钢外皮对于见识过丹尼尔设计的人来说并不稀奇,也可以说是贴有丹尼尔标签的一系列产品中的一个缩小的副产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座与周边环境相比略显奇异的建筑已成为当地的一个新地标,同时这种标识性也正是校方业主所需要的。
有着同样效果的是由英国建筑事务所维尔金森・艾尔(WiIkinson EyreArchitects)设计的伦敦皇家芭蕾学院“梦想桥”(B ridge 0f Aspiration)(图26、27)。这座新步行桥位于伦敦繁华地带的考文特花园(CoventGarden),横跨一条狭窄街道,用于连接伦敦皇家芭蕾学院顶层的新排演厅和皇家歌剧院的候演厅。整座桥体态轻盈,成一扭曲的箱体形状,有一种舞蹈的动态感。精细的预制工艺使桥体的现场安装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总之,不大的“梦想桥”以其精巧的构造和具有时代感和冲击力的外观成为古老街区的“亮点”,为考文特花园带来了更多的活力。
最后要提到的两个项目位于伦敦海德公园内,一个是由美国景观建筑师凯瑟琳-古斯塔夫森(Kathrvn Gustafson)设计的戴安娜王妃纪念碑或“纪念泉”(MemoriaI Fountain)。不同于一般的纪念碑,“纪念泉”是一个嵌在地表上的环形浅水池(图28、29),由约545块花岗岩石板筑成,可供儿童在其中嬉水。整个设计平和,典雅、开放,如同镶嵌在海德公园中的项链。另一个项目是离“纪念泉”不远的“蛇形画廊临时馆(SerpentIne GaIlery Pavilion)。从2000年起,蛇形画廊每年夏季邀请一名国际知名建筑师(如:扎哈・哈迪德,莱博斯金德,伊东丰雄,库哈斯,弗兰克・盖里等)在画廊前的空地上设计建造一座提供休息、交流,展示功能的临时性建筑(图30-32)。同时这些临时建筑也是巨型展品,一种事件,每年夏季浮现在画廊前,向人们展示着现代建筑艺术,给城市生活注入新鲜活力。
在建造新建筑的同时,在伦敦可能更多是对现有建筑的改扩建。知名的项目有福斯特事务所设计的伦敦大英博物馆中庭玻璃穹顶(The Great Court)
(图33)。原来露天封闭的博物馆内院被改造成为具有现代感的向城市开放的有顶室内广场,为博物馆提供了新的交流,休息,展示空间。另一知名的项目是位于泰晤士河南岸面对千年桥的塔特现代艺术馆(Tate Modern)(图34)。赫尔佐格和德梅事务所(Herzog&de Meuron)的设计将一个废旧发电厂改造成为时尚的现代艺术展示空间,内部巨大的涡轮机房空间成为展示大型装置艺术的绝佳场所(图35)。值得一提的项目还有由英国Make建筑师事务所完成的位于伦敦贝克街55号的一座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办公楼的改建(图36)。惹人注目的轻质玻璃幕横跨原有的3个建筑体。创造了崭新的建筑立面,同时营造了大面积的新的城市公共空间(图37)。
最后,在居住建筑方面,独户居住的方式仍然为英国中产阶级的首选,临街布置的联排住宅(Townhouse)在伦敦城区仍然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图38);同时在靠近伦敦市区中心的地带,一些高档的多层或中高层公寓住宅也不断浮现,通常利用一些废弃的滨水工业用地(图39)。对于参与过英国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社会住宅建设的人来说,在现在面临的高密度居住趋势下,那时的一些实验性的设想现在又被重新使用在被市场趋动的条件下。在伦敦,值得一提的大规模新住宅区开发项目是位于格林威治半岛北端毗邻千年穹顶的千年村(MdIennl。um8 Villaqe)(图40)。此项目,以创造可持续的社区为目标,混合提供35%的经济适用房和65%的私人住宅,重建泰晤士河畔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一系列的“城市乡村”(Urban Village)。
结 语
伦敦是一座独特的世界城市,其独特性是传统和现代交融的结果。伦敦的建筑是为城市服务的,开放、包容。可持续的建筑与城市环境为国际多元文化的共生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空间条件。新与旧的碰撞,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为城市生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虽然在社会文化上有很大的不同,在迈向世界城市的征途上北京是可以像伦敦学习借鉴的,尤其是在一些设计理念上,但最终的发展是要立足于北京自身的优势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