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做中学”思想下的高效课堂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做中学”思想下的高效课堂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10-0034-03

[选题分析]

“做中学”是一种实践教育思想。本课从“水会从茶杯里倒流出来吗”这样一个小的问题出发,逐步发掘引申出更多的可以深入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做”的兴趣,通过“做”来完成对大气压力和水的张力等科学知识的探究与建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压的作用,探究水的张力现象。

2.通过引导学生大胆猜测、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3.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首先先从热爱“做科学”开始。

学生准备:记录本、钢笔

教师准备:实验记录表(附录1)、塑料片、水杯、缝衣针、牙签、滤网罩、水槽、清水等(每组各一份)。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先给大家做一个魔术表演,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学生们很兴奋地期待着)

2.师:(拿出一只水杯,往里面灌了一些水,然后又取出一张塑料片)我能不盖杯盖子,让水杯倒过来水却不会流下来,大家信吗?(先是一部分学生说“信”。一部分学生齐说“不信”,接着这两部分学生就互相争论起来了)

3.师:信与不信,不是光靠争论就能解决的,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做实验来验证,大家说是吗?(课堂又重归安静,等待老师的表演)

4.师:验证奇迹的时候到了!(老师将塑料片盖在水杯的杯口,接着按住塑料片又顺势立即将杯子倒转过来,然后轻轻松开手——塑料片没有掉下来!)(教室里一片欢呼)

5.一学生突然站起来:老师,这个没什么神奇,这个魔术谁都能做的,我就在家里跟我爸爸一起做过。因为这是大气压力在起作用!(课堂上一片嘘声。)

6.师:咦,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个问题老师在课堂上多次提到,其用意在于引导学生总结出研究途径和方法。)

7.生:我是在网上查到的。

8.师:嗯,上网查询也是我们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老师赞赏你!(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个学生的突然发言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的,但老师始终面带微笑并迅速做出反应,调整思路,因势利导,借学生之口不仅总结出了上网查询是科学探究的一个好方法并附带介绍了关于大气压力的常识,可算是意外收获。由此可见,科学“做中学”课堂对教师原有的关注意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组织交往能力、课堂机智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9.那么,大家要不要也来做做试试呢?

10.学生齐呼:要!要!要!

(学生活动。有的小组因为有些细节要领没有掌握好,实验失败。师巡回检查指导,各小组实验均获成功。)

11.师:刚才大家的小魔术玩得都很成功,老师请你们也像刚才这位同学一样回家表演给家长看,好吗?(将探究活动由课内引向课外,从学校引向家庭,拓展了探究的时空,这是符合做中学要旨的。)

现在,我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在这个塑料片上用针戳几个洞,然后再盖在杯子上,倒扣过来,松开手,水会不会流出来呢?塑料片会不会掉下来呢?

二、猜想假设,设计实验

12.教室里先是鸦雀无声,接着小组成员们有的在思考,有的在窃窃私语。过了一会儿,之前的那个同学若有所悟般地喊道:“会掉下来!”

13.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14.生:塑料片上有了洞,气体就有了流通的渠道,这么一来大气压都托不住它了,水就一定会流出来。

15.师:是这样吗?(有许多同学随声附和道:是的,会掉下来的!)

16.师:(走向一直没有出声的同学面前)你怎么看?(该生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仍没有做声。师又面向另一个学生)你怎么看?(该生小声说:我不知道,我怕猜不好……)

17.师:没有关系啊。大胆猜测、小心求证,正是我们科学探究要做的事情啊。大科学家们也是这么做工作的噢。(教室里响起笑声)同意“水会流下来”的请举手。(大部分同学举起了小手)

18.师:现在请没有举手的同学起来说说他的猜想(指名)

19.生:我想,我想,洞太小,水可能不会流下来……

20.生:我是这么想的:就那几个小洞,不会让塑料片掉下来吧……

21.师:那么,我们把洞再戳多一些。再戳大一些,水是不是就会流下来呢?

22.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那是必须的!(笑声)

23.师:口说无凭,让实验来告诉我们,好吗?

24.学生分小组讨论填写《实验记录表》,师巡回指导。

25.交流《实验记录表》的填写。(有两个小组的猜测是“水不会流下来”,课堂上有哄笑声)

三、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26.师:现在谁对谁错还不好说,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好吗?

27.各小组动手实验:

实验1:在塑料片上用针戳几个小洞,接着将它盖在杯子上,倒扣过来,缓缓松开手,塑料片竟然没有掉下来,反而牢牢地贴在杯口,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将它托住。水就是一滴也没有落下来,偏偏塑料片就那么听话地粘在杯子口上;

实验2:在塑料片上用针多戳了几个洞,水没有流下来;

实验3:学生用牙签把那几个洞又捅了捅,水还是没有流下来;

实验4:学生用牙签又多戳了好几个洞,然后把塑料片盖在杯子口上,倒转。松手。结果,塑料片还是没有落下来,仍然紧紧地贴在上面,当然水一滴也没有流下来。每一个小实验结束,教室里都会有一片惊讶声。教师巡回检查、指导,不时地提醒学生别忘记把实验结果填写到表格上。

(有几个小组因细节要领没有把握好,几次试验失败。师巡回指导,强调细节要领,诠释“小心求证”的含义。这里的精讲点拨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提出问题到作出预测或者假设,然后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之后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这就是科学探究。)

28.师:大家的实验结果都出来了,这个结果跟大部分人的事先猜想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

四、汇报交流,拓展延伸

29.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及思考:

第一组:(结果汇报,略)这个结果跟我们的猜测刚好相反,是什么原因让水没有流下来……我们还在考虑(有哄笑声)(老师止住了哄笑,鼓励他们继续思考)

第二组:我们小组认为:水没有流下来的原因肯定与大气压没有关系了,因为塑料片被戳破了……(师:是这样吗?有没有做更细致的观察和思考呢?比如,对实验用材料做细致观察……?)(教师的适时点拨很重要)

第三组:我们小组不同意第二组的说法,应该还是跟大气压有关系,因为大气压无处不在,怎么能说没有关系呢?我们小组认为,水没有流下来的关键问题是老师给我们的材料不充足,假如给我们一根更粗的东西戳几个更大些的洞,那水肯定会流下来的。(师:嗯,这是一个问题。继续观察,继续思考,说不定会有新发现!)

第四组:第三组的发言给了我们一个启发,我们对塑料片做了认真观察发现,这些小洞都有薄薄的一层水堵住了,这说明塑料片还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空气不能流通,大气压仍然在发挥作用。

30.师:噢?真有这种现象?(拿过塑料片展示给大家看。各小组也在争相观察自己的塑料片,一片同意声)那么,是什么原因形成了这样一层水膜的呢?

31.小组讨论

32.总结,达成共识:水的表面有张力,就是因为这个张力,所以当我们把带有洞的塑料片盖在杯口倒转过来的时候,水就会在它上面形成一层“水膜”,从而像一个无形的袋子包裹住了水,让水漏不下来。

33.师:怎样证明刚才的推论呢?

34.生:我从老师给我们提供的材料里找到了一个滤网,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想:我们把这个滤网罩在杯口上面,再把它倒转过来,如果水流下来了就说明刚才的推论不正确,如果水不会流下来,那就说明刚才的推论是正确的!”

35.师:大家同意吗?

36.生:同意!

学生实验:

各小组学生舀出一杯水,将滤网盖在杯上,用手盖住杯口,然后迅速地将杯子倒转过来,接着缓缓松开手,我们看到的是——水还是没有漏出来!滴水不漏,愣是被隔在了滤网上,连个气泡都没有。

(教室里一片欢呼声)

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开放探究式教学策略,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在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水会流下来吗》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策略是我国教育界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其基本特点是以发展探索思维能力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来说,开放探究式教学策略是最佳选择。这种策略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引导探索—开展探究—归纳提升—鉴定评价。

本节课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科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科学基本能力和创造才能。用多种方法去解决的问题,条件在不断变化而结论却始终不变的问题,其中的许多问题几乎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大家的力量。这样的实践使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集体的重要和合作的意义。同时也使他们体验到问题的答案和结论固然重要,而常常被他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同样重要,很多规律恰恰蕴藏于其中。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着探究欲望和生命力的个体,他们有能力解决符合他们现有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的问题。这样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的态度,体现主人的地位。为他们的精心设置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切实地让学生经历科学知识发展的过程,促使学生把新知识、新方法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由于科学课程内容是现实的,并且过程要成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科学的学习方式就不能再是单一、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了。课程内容本身就要求有意义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科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中认识科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方法。

本节课以做中学的教学思想来组织探究活动。从探究对象上看,以认识事物的性质和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为主,使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一步;从探究水平上看,以引导性探究为主,逐步过渡到指导性探究,由扶着走到逐步放手,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从过程和方法上看,在观察的基础上,学习假设与搜集证据,懂得假设的必要性和搜集证据的重要性,适当地融入一些解释与建立模型,使学生逐步习惯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去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理解所学的知识概念,科学地想事情,做事情。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

附件:《实验记录表》样表:

(作者单位:赣榆县柘汪镇第二中心小学,江苏,连云港 22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