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构建社团活动课程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四川郫县团结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过程中,立足自身发展实际,把构建学生社团活动课程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社团活动经历了德育课题研究载体,尝试纳入课程计划,正式纳入课程计划三个阶段。社团规模越来越大,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开展活动越来越规范,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家长、学生的欢迎。
关键词:素质教育;社团活动;课程;综合素质
一、学生社团建设的背景
素质教育在全国推进,倡导课程必须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必须注重人文精神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将以此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教育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一轮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改变了原有“大一统”的课程设计和“一刀切”的统一要求,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真正拥有选择的余地。
对于我们农村学校来说,如何促进“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如何通过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作为郫县最早合并成立的九年制学校,我校的校园硬件条件无法与县城及周边农村学校媲美,在各校都强力推进学科课堂改革,建设校园文化、打造学校特色之时,我们将如何突围?于是,我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立足自身发展实际,聚焦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形成了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多元课程、多元发展的特色。
二、社团活动课程建设的实践过程
1.社团活动是德育课题的活动载体
2008年6月,我校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成立了11个学生社团,同年开始参与郫县政府国家级哲社课题《政府主导型农村社区教育共同体构建》的子课题与学校市级课题《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学生社团自主发展》的实践研究。
(1)对学生社团逐步实现规范管理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龙头的领导小组,其中既有行政班子的领导、后勤部门的管理人员,既有在组建学生社团、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经验丰富的德育工作者,又有一批具有专业素质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大家通力配合,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学校制定了《学校学生社团管理细则》,并按照要求定期对各社团的计划、活动进行检查、通报,制定出了对社团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方案,保证社团活动能按计划有序开展。每一个社团在建立初期,也建立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制度。我校的11个学生社团就都制定了相应的一些规章制度,如广播站的《“青青校园”广播站管理制度》、《广播站考评细则》、《广播站会议制度》、《播音员职责要求》等,通过这些制度来约束、规范、奖惩成员,从而使广播站更加健康地发展下去。
(2)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解决师资不足
在学生社团活动逐步走上正轨的同时,却凸显了我校作为一所农村九年制学校硬件和软件的不足。如,教师们在组织社团活动时,难以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难以协调和学生不同的角色关系;随着活动范围的拓宽,学生们已不满足于教师教的活动内容,想探究更多样的活动;学校的教学及其他工作经常影响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学生觉得活动时间不固定、次数少;学校无法进一步开辟更为专业的活动场所……社团活动的发展陷入了瓶颈。
我们发现周边许多高校的不同科系与我们的社团“师承一脉”。学校迅即与各高校的院系领导沟通,希望他们能鼓励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扎实、兴趣爱好比较广泛的大学生参与我们的学生社团活动,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起初,只有理工广播影视学院播音主持系与编导系的大学生参与广播站的活动;后来,川师成都学院心理协会的大学生也加入了我们的心理社团,计科系的大学生走进了科创社团;现在,在学校与高校志愿者总队的大力支持下,每个社团都有志愿者参与指导活动。
对大学生志愿者这一重要社区资源的利用已成为我校学生社团活动的亮点。志愿者们带着知识、技能和身后强大的高校资源走进了学生社团,借助社团活动的平台,他们弥补了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失,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分享经验、传授技能和榜样示范,保障了社团活动的丰富开展,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市级课题《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学生社团自主发展》的研究在学校、社区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美术社团的黄潇同学,在参加2009年中国环保绘画大赛中,作品《圣诞老人的无奈》获得全国少儿组一等奖(全国仅有10名),于同年8月与指导教师万莉受邀赴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参加颁奖典礼;2009年科创组的陈子豪发明的电筒笔,获成都市科技比赛二等奖,学校原创节目《社团伴我成长》获县艺术节一等奖,并代表郫县参加成都市学生艺术节……社团活动给学生实现自我搭建了平台,成为学校培养“合格+特长”人才的重要渠道。
2.社团活动尝试列入课程计划
经过三年多的学生社团活动实践以及课题研究,社团活动向纵深发展。学校各种竞赛活动的捷报频频传来,让我们再次尝到了学生社团建设带给学校的硕果:2010年9月,舞蹈社的唐恬等八位同学参加四川省舞蹈比赛获儿童组金奖;美术社团的陈儒敬同学参加成都市中秋小报设计比赛获得中学组唯一的特等奖。更值得高兴的是,2011年6月10日,我校作为“四川省中小学学生社团建设研讨会”的展示现场,学生社团活动得到了省市专家的一致好评。
与此同时,基础课程八门学科的成绩并没有想象中的“滑坡”、“脱轨”,学校教学质量总体稳步上升,如六年级毕业考试语数双科成绩、调考科目美术、英语成绩均在全县的前列;五年级美术、四年级数学学科能力测试分获县一、二等奖……虽有部分年级的部分学科出现“考试分数”不太理想的情况,但我们认为那是改革行进过程中正常的现象,而且“分数高”绝不等于素质高。
教学成绩的稳定消除了我们心中的疑虑、坚定了我们的信念,学校开始大胆尝试走具有自身特色的素质教育发展之路。2011年9月,我们尝试将社团活动列入课程计划,初步实现了社团活动由德育向教学的转型。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
(1)扩大社团规模:在前期社团建设的基础上,我们增设了小天使英语、日语、快乐阅读、田径等社团。现在学校共成立了17个学生社团,开设32个班,小学部1300多名学生全部参与到了社团活动中。
(2)增加师资力量:学校有48名教师、50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团活动。学校引进美籍教师Isaiah、Colin与日本国立奈良教育大学教育学研究硕士、现川师成都学院日语教师廖莹指导英语和日语社团。
(3)解决活动场地:社团规模扩大了,参与人数增多了,对活动空间的要求也随之而来。作为一所普通的农村九年制学校,我校已没有一间多余的教室了,怎么办?学校将教室、功能室与社团活动室进行整合,实行“双班牌”:在社团活动课时,平时的一间间班级教室就成为了一个个社团活动室。
(4)调整活动时间:在前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不管是学校的指导教师,还是大学生志愿者,因为各自学习、工作的问题,很难协调一致的活动时间。因此,从2012年2月开始,每周二下午第二节课是社团活动课时间,其余各社团活动时间则由指导教师与志愿者进行协商。
(5)尝试开发特色校本教材:学校首先制定了《社团活动进入课程计划方案》,聘请专家指导教师将过去两年多的活动方案再次梳理,结合本社团的发展目标,制定出阶段计划与实施措施,编撰出了《我们的社团――学校校本课程活动指南》。
3.学生社团活动正式列入课程计划
2011年11月,学校承担的两项课题顺利结题。社团活动并没有因课题的结题而戛然而止,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将课题的优秀成果得以承续和推广。经过前半期的尝试运行,2012年2月,学校正式将社团活动列入课程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规范、不断深化,规划着社团活动课的未来。
(1)规模再扩,不断延伸。2012年3月,学校小学部社团增开书法社团三个班,社团活动内容得到进一步丰富。2012年9月,中学部七年级开始开设社团活动课,开设篮球、排球、棋类、阅读与写作、快乐英语、科创、国画等9个社团。现在,七年级300多名学生和小学部1300多名学生,60名学校教师,6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都参与到了活动课程中。今后,学校将逐年在八、九年级开设社团活动课程,到2014年,学校将实现一至九年级的社团活动课全覆盖。
(2)有效评价,激励导向。在教育局“评价倒逼发展”的思想指引下,2012年3月,我校本着激励、导向、诊断的目的制定《学生社团课堂活动评价意见(试行)》,对社团教师的采用“双向评价”,即此评价既作为拓展课程的单项工作评价,设置专门的津贴,同时,评价的结果也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影响教师的年终绩效考核。
(3)打造精品,走向国际。学校小语种日语课程开设较好,成为学校社团课程的后起之秀。学校正以此为依托,率先在拓展课程中走教育国际化路线,通过教育局、外事办协调、积极尝试与国外适合的中小学建立友好学校关系,与他们一起共建、共享适合两校儿童学习的国际理解教材。与此同时,学校成功申报立项了“2012年省资助金重点课题”――《依托小语种社团开展农村学校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研究》,将在之前“课程+课题”成功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社团活动课程与课题研究有效结合、发展师生、提升学校。
社团活动以拓展型课程的身份呈现,真正实现了课题与课程的有效融合,形成了国家课程与拓展课程“双轨”并进的格局,为孩子们的快乐成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学生社团活动建设的初步成果
1.学生成长在社团活动中
社团活动课程构成了培养学生的“立体场”。在社团内,学生发展了兴趣、爱好,扩大了交往面,很多学生找到了情感的归属,社团对学生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闲暇时间在活动中得到充实:孩子们从最初思想散漫、闲暇、无所事事到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社区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快乐。
(2)个性化在活动中得以发展: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知识的学习,社团则让学生习得一些特殊技能。技能是个体个性化中的重要内容。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的特殊技能,习得不同的特殊能力。
(3)自我意识、自主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高:社团活动开展近四年以来,孩子们在与社团指导教师、大学生志愿者、社团伙伴的接触、交流、学习中,体验到了社团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孩子们参与活动的自觉性、自主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教师成长在社团活动中
社团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发展。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和实践探索,提高了对学生社团活动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从途径和方法上,变以往陈旧的教育模式为“小”、“近”、“实”、“有趣”,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增强了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学校教师先后有成果《思想之花在社团绽放》、《与绿色共成长》等多篇论文、案例在国家、省、市、县级发表、获奖。学校社团教师万莉,辅导员黄潇参加“2009年中国儿童环保绘画大赛”荣获一等奖,也受邀前往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接受了联合国官员的颁奖,并逐步成长为省级美术骨干教师;武术社团的黄昆老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社团实践中不断提升,参加2011年“成都市体育教师技能大赛”获得说课、技能展示一等奖。
3.学校在社团活动中发展
在社团活动课程建设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教师都喜获成长,学校的变化也得到了更多的认可。
一方面,学校社团建设的多项成果获得省、市评选一、二等奖,学校文化特色初步建成;另一方面,社团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长,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找到了学习的自信,进一步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提升。学校德育工作连续五年获得县教育局综合评估第一名。学校中考成绩连续五年保持合格率100%、升学率95%以上,稳居全县前五名;小学部教学质量更是稳步上升,2011年毕业班成绩首次名列全县前茅。学校工作连续五年获得教育局表彰。
社团活动由一种活动变为一门课程不是换字游戏,而是对学生社团活动的规范、调整和提升,是对德育和教学的有机整合,是学校践行与深化素质教育、推行基础教育改革的集中体现,是“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对郫县教育特色学校创建的有利推进。我们将坚定不移地、灵动地推进国家课程与拓展课程建设,“双轨”同步推进素质教育,营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良好氛围,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
四、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建设的困惑
团结学校开展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建设,收获了喜悦。同时,我们也有很多的困惑,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去思考。
1.学生社团活动开展保障机制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开展社团活动,需要一定的经费、需要解决安全问题。学校在有限的资金中努力去解决,但是有时候感到力不从心。我们希望政府在这方面能给学校更多的支持。
2.把社团活动纳入课程计划,不再是想到什么活动就开展什么活动,需要有计划的开展,但是在活动课程组织的计划性方面还有一些困难。如每一个社团活动课程的课程目标怎样确定更合理,我们没有确切地把握。
3.社团活动开展主要限制在小学阶段,还不能够在初中阶段广泛开展。因为考试的压力仍然存在,家长要分数、学生要中考成绩,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会挤占学生很多的课余学习时间,而没有时间保证,考试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急功近利的教育环境仍然束缚着我们的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