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建设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建设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信息网络化已成为21世纪的主要特征,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深受网络环境的影响,互联网冲击着高职生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身心发展和道德意识,高职院校校园主流文化面临着互联网文化的威胁与挑战。高职生是参与者,强化高职院校互联网文明教育,加强对高职院校互联网文化的引导,不仅是高职生学习、生活和即将走向社会的需要,也是构筑和谐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互联网文化 校园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闫晓峰(1965- ),男,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公共基础部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互联网化;王京香(1972- ),男,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互联网化;化玮(1990- ),男,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在读学生,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工程。(北京 北京 10010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027-03

当前,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给社会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冲击。根据2010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较2008年增长28.9%,仅从年龄、文化程度或身份来看,学生在网民中所占比例较大,达28.8%,是构成网民的主要成分,而大学生又是学生网民的主体,高职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联网具有新奇、迅捷、互动、参与、共享、自由和平等的特点,已成为高职生日常生活、学习和了解社会的必备工具。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既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整合体,又是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价值为核心的功能性实体。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具有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双重内涵,同时还逐渐具有教育功能。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互联网在给高职生生活、学习和娱乐带来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隐忧。其交互性既传播文明,又生成有害信息;其开放性既给人们以宽泛的自由,又伴随着失律和失范。互联网正冲击着高职生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身心发展和道德理念,高职院校校园主流文化也面临着互联网文化的影响与挑战。加强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建设,强化对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的指引,既是高职生生活和学习的需要,也是构筑和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主流传播媒介,为人们在世界范围内谋求通信、合作、信息与智慧共享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平台。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以迅猛的态势影响着人们以往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互联网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互联网时代的全人类的文化,它是全人类文化、道德发展和融合的具体体现。互联网文化从狭义上讲是指集成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及互联网经济平台之上的精神创新活动和果实,即指人们在互联网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理念和社会心理状态等方面的总和。互联网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技术与信息的生存状态,还是一种特定的具有时代感的人文精神文明的社会文化形式,更是现代人们特定的精神依存模式。因此,互联网文化如同互联网技术、互联网信息一样,对现代人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影响深远。

高职院校互联网文化是互联网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特指存在于高职院校内的一种互联网文化存在形态,它是以高职院校为聚合点的以数字化信息为基本形态的互联网文化。高职院校的互联网文化是高职院校师生通过互联网进行的高职院校工作、学习、交流、娱乐、沟通等活动中形成的具体文化形态,它发生和发展于高职院校这一特定空间背景,集中作用于高职院校的师生,已经成为高职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高职生新的精神生活,影响其成长成才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互联网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对高职院校园文化的影响从广度、深度和速度等方面都有加剧的趋势,其作用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越来越凸显,互联网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已渗入到高职生生活的各个角落,影响着高职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互联网时代,只有精心构筑好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兼收并蓄,相互融通”,才能营造好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明,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沿着正确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二、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技术传承和文化传承的历史积淀、自身的创造创新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社会文化形态。它以高职院校师生为主体,以知识、专业和职业为核心和基础,凝结在高职院校拥有的深厚技术、职业和文化底蕴之中,是高职院校技术文化、职业文化、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是社会文化中的基础层级文化,具有生活性、现实性、应用性、基础性、综合性、多元性、批判性和前瞻性的显性特征。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当代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包括凝聚向心力、技术传承力、创造创新力和引领方向力,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办学和承担重大技术、传承文化使命的根本,是国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之一,是高职院校活的灵魂和精神之所在。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对高职生的思想理念、价值观、世界观和行为方式都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具有首要的教育功能,能起到满足高职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要,是高职生求学、求职、生活和社交的基础,对高职生的人格形成、思维模式等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不仅植根于高职院校内的闭环系统,也是一个与社会的历史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和现实的功能性联系的系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作用于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之中,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在当下互联网文化迅猛传播的大背景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具有较强的主体创造创新性、深远开放的社会性、高度集成的多功能性和复杂多变的价值多元性等基础性特征。它高度融合了高职院校校园社区文化与社会文化,打破了原有的相对封闭的格局,逾越了原有意义上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功能,推动着传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转型升级。健康向上的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是弘扬高职院校主流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助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综合舞台,是高职院校师生相互沟通的主要桥梁,是在校高职生获取各类知识、技术和职业信息资源的有效途径。

诚然,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是由高职院校师生共同参与创设的。根据互联网文化传播的特点和时代背景,高职生较之教师而言,由于在网络话语获取的机会、便利和精力等方面的优势,相对较为容易地掌控网络文化传播的主流内容,因此高职院校网络文化的创造创新权很自然地“旁落”到高职生手中。但高职生对互联网文化的认知,主要偏重于技术的掌控与运用,忽略了互联网文化对人们素质和素养发展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互联网文化对社会普遍认同道德的冲击、互联网文化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双向(积极和消极)改变,对其缺乏深刻的考量。此时正值高职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缺乏相应的生活阅历,道德标准和政治立场也模糊不清,因此,互联网文化的迅猛发展对高职生的意识态度、行为方式、价值取向、道德判断、成长成才等产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例如,互联网文化中的西方政治取向动摇了高职生的政治取向,互联网文化的多元性导致高职生价值理念发生偏移,互联网文化的浩瀚性和隐匿性造成高职生诚信的缺失,互联网文化的虚拟性使高职生的人格发生扭曲,互联网文化的娱乐性冲击着高职生的学业发展,互联网文化的成瘾性给高职生的成长成才带来极大危害。这些都使得高职生的网络道德原则发生了很大的摇摆,使高职生的网络行为与社会主流认可的行为规范发生重大偏移,导致高职院校校园主流文化的发展脱离了社会主流文化认可的正确轨道,对高职院校校园主流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与高职院校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对立。如果我们对高职生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不积极、不及时,势必会影响高职院校互联网文化的正常健康向上发展。

三、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的定位和建设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互联网文化从属于思想意识范畴,是社会文化发展进步的新的存在形态和发展趋向,它是一种思想传播、文明会聚、信息的新模式,而这一模式是通过模糊时间和空间的虚拟开始实现的,其影响深远。要使高职院校互联网文化真正成为高职院校校园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抵消互联网文化的负面影响,构建文明、健康、向上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就必须加强互联网阵地的思想文化建设,切实培育和传播体现社会进步方向的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给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以科学、精准的引导,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在高职院校互联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适应当代高职生的思想认知特点和变化的新规律,采取科学得当的措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职生,理论联系实际,用先进和谐的文化理念去坚守高职生的思想文化主阵地,净化心灵,引导高职生树立科学的互联网文化观,逐步形成健全的互联网文化性格,提升互联网文化素养,加强高职生的互联网文明道德规范教育,抵消互联网文化的消极影响,把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建设成为广大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高地,使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切实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主流与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助推高职院校文化的健康发展。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建设

构建高职院校校园和谐文化,必须强化对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文化的建设与管理,为高职生的成长成才构筑优良的互联网环境。本着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着力构建健康向上的互联网文化,切实在建设、利用和管理上下工夫。互联网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前沿阵地,在互联网文化中必须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互联网文化的主线。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互联网文化的和谐,才能实现对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想潮流的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互联网文化建设,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先进和谐文化的基本要求,为先进和谐文化提供相应的资源、传播的媒介和技术的支持,宣传先进文化,传播和谐文化,倡导科学与民主精神,塑造心灵,弘扬正气。只有在全社会建立起文明健康向上的互联网文化氛围的前提下,高职院校才能建立起文明健康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

(二)加强互联网道德规范教育,引导高职生网络自觉与自律

在互联网文化的冲击下,社会中原有的道德约束机制部分失灵,高职生道德品质呈现下滑趋势,单纯依靠传统的宣传与说教进行灌输式的道德教化来解决高职生的道德下滑问题,效果不明显,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引导高职生实现网络自觉与自律是最有效的途径。培养高职生的网络自我保护意识,强化高职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自身在广域的互联网空间中的法制观念和责任感,增强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和品质,切实做到“慎独”,提高高职生明辨互联网生活中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的界限。只有如此,高职生才能学会自觉自愿地抵制不良信息,助推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打造高素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互联网文化建设者队伍,培养专兼结合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

“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和谐的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如果没有一批高素质而又坚强有力的工作队伍将无从谈起。各高职院校应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的要求,以高职院校的组织宣传和学工团委部门、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网络工作人员和学生干部为骨干,创建思想业务水平高,熟知高职生思想现状、专业现状、职业现状和网上活动规律的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工作队伍,强化高职校园互联网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善于有效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占领文化繁荣的主阵地,围绕重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循循善诱,使高职院校校园互联网成为高职院校师生间沟通的便利纽带和桥梁,使高职生逐步树立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机地渗透到互联网文化建设中,对构建文明健康的互联网文化,实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高职院校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为网络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始终注意“文化安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引进”不忘“防范”,“吸收”不忘“剔除”。由于互联网具有信息平台的开放性、信息来源的隐蔽性的特点,有各种安全上的漏洞,特别是有害网站以及“网络黑客”的无处不在,给高职院校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带来严重威胁。在高职院校中应常设网络信息管理机构,统一协调校园网信息的管理工作,切实贯彻执行国家颁布并实施的计算机信息和互联网管理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者、教育者和使用者应遵循的事项。着力开创和开发能够过滤不良信息的软硬件系统,建立健全校园网络的安保系统,剔除有害信息资源网站的访问,禁止上传不良信息,封堵有害和有不健康内容的网站,提高抵御校园内外“黑客”攻击的技术能力,监控校内不良、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和上网行为,发现问题及时删除和处理。最为根本的是要提高高职生自身的思维力和辨别力,建立抵制“信息污染”的长效机体。必要的技术防护、可操作性网络管理规章与制度、高职生自身的思维力和辨别力构筑成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守护神。

互联网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文明的同时也对我们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造成挑战与冲击。原有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现代校园互联网文明产生了部分显而易见的冲突与对立,网络文化与原有校园文化之间碰撞与融合,是我们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所面对的核心内容。只有充分认识和加强校园互联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切实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才能促使其健康发展,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为构筑和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服务,为高职生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田建平.“繁华”与“寂静”——网络究竟是什么以及其他[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2]刘宝辉,赵亚伟.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与挑战[J].经济论坛,2008(1).

[3]唐亚阳,梁媛.高校网络文化的特征与功能[N].光明日报,2007-08-08.

[4]王冀生.文化是大学之魂——对大学理念的再认识[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