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读悟情 以情带声 以声达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朗读的时候,对于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朗读不仅是一种阅读方法,还是一种阅读能力,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有了它,凝固的书面语言才有了活力,才有了生命。所以,修订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在每一个学段都提出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但是现实的阅读教学中发现,不少教师运用朗读方法往往流于形式,教师的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朗读情感也是大致相同,缺乏个性,也影响了阅读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应认真探讨朗读指导策略,有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文本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有感情朗读。笔者在实践中也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有的放矢:朗读训练目标明确
课标中提出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是个具有层次性目标的。所谓“正确”就是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做到不乱添字或漏字;而“流利”指的是能把课文的语句读通顺、读正确;“有感情朗读”是要在读正确、读流利地基础上把自己对课文内容及其蕴含的情感的理解表达出来。因此,阅读教学中,首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准读通读顺课文,然后才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美国学者W.S.格雷将阅读心理过程分为:感知—理解—反应—综合。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在每一个阅读学习阶段都要给他们提出明确的朗读目标要求,从初读感知到细读理解再到理解运用,让他们在朗读中慢慢地、有序地将语言文字转化为自己的理解,读出体会,读出感悟,从而读得有味道。
二、情入深处:朗读重在理解、体验
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朱熹要求他的学生从小养成正确读书的习惯,做到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语文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课程,课文饱含着浓厚的感彩,只有在反复朗读中才能更深地感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而语文又具有学科的工具性特征,必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作者如何遣词造句、运用语言直抒心意,表现情感,进而体会语用的魅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朗读在让他们在朗读中具体感悟、在朗读中展开想象、在朗读中加深体验,朗读中张扬个性。
1.品味词句读,感悟语言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过:“阅读教学的三要素是诵读、品析、积累。”而这三者之间又是相濡以沫的。抓住重点词句的品析,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也是学习文本,感悟语言的有效策略。江苏倪鸣老师在执教《石榴》一课就运用此法,巧妙地指导学生感悟文中生动、有趣的语句“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为了让学生理解中用上“甚至”这个词的用意,她是这样品析的:
师:让我们去看一看吧,瞧,石榴娃娃也对你们笑哪。(看大屏幕)这是笑得——
生接:咧开了嘴
师:这是——
生接:笑破了肚皮
师:同样都是笑,可为什么作者在写的时候先写咧开了嘴,再去写笑破了肚皮的,老师想听听你们的想法。
生:因为想让石榴笑破肚皮的话要在它非常成熟的时候,所以它必须先要经过刚成熟时候咧开嘴,成熟时间长才会笑破肚皮。
师:老师觉得你一定是个特别理智的学生。你能从植物生长的过程来分析。有没有同学是从笑上来分析的?
生:有一个石榴裂开非常大,就把它比作笑破了肚皮还露出了子儿,夸张句。有一个石榴才刚裂开,就说咧开嘴。
师:你看看这图上的石榴,成熟时可真是有不同程度裂开的,作者可是一点都没夸张呀。
生:那个小的石榴刚成熟只是开始裂开,然后再慢慢扩大……
师:同学们有没有听得像绕口令啊,不过倪老师是你的知音,我读懂了你的心,他是用那一小一大的石榴来告诉我们石榴越成熟笑的程度呀是越来越深啊。作者想的和你们想的一样,所以他用上了一个词,那就是——
生接:甚至
师:对,我们也在这个词上加上点,以后呀,当你要表示程度加深的时候,就可以用上这个词了。
师:现在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表现这石榴笑的程度有不同吗?
不言而喻,接下来孩子们的朗读则是读得韵味十足。
2.想像画面读,以读渲情
学生朗读语言文字时,如果大脑中缺乏画面,内心便会缺失情感的波澜,声音也会显得单薄无力。这说明以想像活化抽象的文字符号,对朗读有多么的重要。小学阶段的孩子是充满想象力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文本的语言文字,挖掘他们的思维想像空间,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方能让他们深入走进文本,带着情感去朗读,用有声的语言去感受无声文字的内涵。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观潮》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中比喻手法运用的精妙时,他是这样导读的:
师:这句话写出了浪像——
生:像千万匹白色战马。
师:多少匹?
生:(强调)千万匹
师:千万匹白色战马怎么样?
生: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播放录像)
师:来,看看这么壮观的场面,展开你们的想象说说它还像什么?
生:像天上翻滚的云。
生:像一支庞大的军队在前行。
师:是啊,多么有动感!
生:像一座巨大的雪山屹立在我们面前。
师:给它一点动感,这时雪“崩”了。雪块飞奔而来!
生:像一只巨大的白虎凶猛地扑过来!
师:只一只吗?
生:像千万只巨大的白虎凶猛地扑过来!
师:对,咱们就带着这样的画面感再来读好它——
这样,教师启迪学生展开想像,让潮来时壮观、雄伟的画面在脑中越加清晰,甚至活动起来。这时的朗读就将孩子们的情感体验带入其中,声音承载的情感从单薄走向了丰满。
3.反复对比读,加深体验
在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朗读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带领下一遍又一遍地深入文本,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而在不同读法对比中反复朗读,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渲染文字透露出的情感。例如《鱼游到纸上》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花港,扮演一位观鱼者,展开想象,在与聋哑青年行为对比中,进行反复地朗读。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这儿就是玉泉边,你是一个?
生:我是一个来看鱼的孩子。
师:那你会怎么观鱼呢?
生:我会边玩边看。
师:你这是走马观花地看鱼啊!那你瞧瞧那位青年人是怎么观鱼的?读——
师:你又是一位观鱼者,你是?
生:我是一位老爷爷。
师:老爷爷,您是怎么观鱼的?
生:我呀,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一边观鱼。
师:你是舒舒服服,悠哉悠哉地慢慢看啊!那你再看看那边的青年人,他是怎么观鱼的?读——
通过一次又一次不同角色的对比朗读,层层渲染,文本中聋哑青年认真、专注的品质步步走进学生的心中。
4.换位体验读,个性张扬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而读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这是个性化朗读的重要境界。朗读教学就应该让学生融入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表达,从而获得经验的积累与内心的感悟。在教学《乡下人家》一课“雨后春笋”这个画面时,我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可爱的小春笋,展开各种想象去朗读:
师:可爱的小春笋,你探出头来,想做什么呀?
生: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美丽的世界。
师:那你就带着迫不及待的心情读读这句!
师:这只小春笋,你又探出头来干什么呀?
生:我想出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
师:那多舒服啊!伸伸懒腰,舒舒服服地读!
师:那边的小春笋,你也探出头来干什么呀?
生:我想和大家做游戏。
师:淘气的小春笋你也来读读这句话!
这样的换位练读,让学生全身心走进文本,融入情境,把朗读当成一种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学生朗读水平必然会得到显著地提高。
三、妙语巧评:朗读教学需示范、激励
评价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或活动的状态描述与价值判断。对于朗读者来说,课堂上他人的具体评价将对他起到极大推进作用。而实践中发现,不管是教师对学生评价,还是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往往都停留在简单的价值判断上:“读得不错!”“我觉得她读得真棒!”“我认为他读得很有感情!”……这些浮于表面的评价语言,针对性不强,难以让被评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难以达到具体推进提高的效果。首先,教师自己心中要明确每一次朗读所要学生达到的目标与程度,并进行适当示范,在范读中指导学生把握好课文的总的感情基调,即课文总的感彩和分量。在评价上教师也可以起带头示范作用,教孩子从朗读的基本技巧(停顿、重音、语气、语调)上进行状态描述,经过长期训练,评价就更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到学生朗读水平的差异,给予读得不够好的孩子中肯的、实质性的评价语,如“你瞧!这一遍比上一遍连贯多了!”“你真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字音基本上都读正确了!”……具体状态描述的话语才能给学生更多有效的鼓励,才能让他们的朗读水平逐步提高。
语文课堂必定是书声朗朗的课堂。让我们有效地展开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指导,用朗读把学生的心、眼、口、耳全部调动起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表情,在读中传意,在读中提高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语文基本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