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困境及其价值实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困境及其价值实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困境表现

1.资金来源单一,未能覆盖所需

近年来国家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了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极大地缓解了贫困学生的现实压力。但高校扩招所带来的人数攀升以及地区发展的差异性,导致获资助学生所分配到的资金仍不能满足学业和日常生活开支。

2.学生简单受助,自我认知与能力提升乏力

在现今环境下,高校贫困学生很难有机会、清醒地对自身认知和能力进行正确的定位。资助者简单施助,受助者单一受助,中间缺乏一种认知的培养、理念的灌输和能力的提升,因此,简单地“授人以鱼”式的“输血型”资助方式很难实现资助工作的真正价值

3.教育效果缺失,受助主体责任及感恩意识淡薄

当代高校受助学生由于受多种文化的影响,导致感恩意识的缺失。很多受助学生自私任性、坐享其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得到资助者认为理所应当,不感恩图报;未获得资助者怨气冲天,经常抱怨社会不公平。教育效果缺失,受助主体责任及感恩意识淡薄现象已成为了中国高校实现学生资助工作价值一道大的障碍。

二、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价值难以完全实现的原因

1.教育投资支持乏力,资金来源拓展不足

高等教育的公共产品性质和巨大社会效益,决定了国家、社会、个人均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因此,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实现教育成本的合理分担,是发展现代高等教育,保证中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良性运行的合理要求。但就目前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实际投资情况看,投资力度还远不够,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还没有获得应有的投资支持。

2.资助体系不尽完善,公平公正有待加强

目前,国家已建立起以“奖、勤、补、助、贷、免”为主体的六位一体学生资助保障体系,在框架上已健全完善学生资助模式。但是,资助体系内部的制度设计与实际操作上,仍有不足之处。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基本上就凭学生村镇两级一纸证明,学校也没有精力财力真正能下到学生生源地进行调研,这直接关切到资助工作的实效及公信力的发挥。

3.教育手段简单粗糙,缺乏人本关怀

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能够较好地解决部分学生物质需求问题,但简单的货币给予传递的只是一种金融交流关系,在对贫困学生心理关注和疏导上的情感传递才是最重要的。加强对贫困生学生的教育引导,在教育中贯穿“以人为本”理念,给予学生人本关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长远的深层发展需要,才能实现资助工作的终极目标。

4.资助队伍参差不齐,理念能力有待创新

在中国高校中,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的队伍一般为从事学生工作的专职辅导员兼任。而辅导员老师配比往往难以达到教育部规定的1∶200师生比,由于学生工作繁琐而复杂的工作性质、资助队伍人员的流动性以及队伍自身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的局限,学生资助队伍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工作能力低下、管理理念守旧,难以实现学生资助工作的价值。

三、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价值实现的途径探讨

1.健全资助体系,强化制度设计

(1)调整资助措施,弱化无偿资助比重。在中国目前的各项资助措施中,主要是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国家助学贷款次之的资助模式,从学生资助价值实现和教育的本位目标来看,这显然不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在资助体系中,我们应该不断调整资助政策,弱化无偿资助比重,凸显资助核心价值。第一,应建立以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学生资助体系,大力完善贷款制度及偿还机制建设,大力推广生源地助学贷款。第二,要加大勤工助学的力度和资金投入。第三,严格限制无偿资助比重。无偿发放困难补助和减免学杂费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相矛盾,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的意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建立监督机制,确保公平公正。第一,在制度设计上,高校应该建立符合自身实际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督细则。第二,在操作流程上,高校应改变按人数或指标划分资助名额、等级的程序,建立有学生代表参与的评价监督机制,确保资助流程的透明公平。第三,在后期监督上,要建立一套多方参与的资助后期管理与监督机制,从而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和落到实处。

2.加大投入力度,广拓资助渠道

资金的保障,是学生资助工作开展的现实基础。国家、各级政府、社会和高校应加大对教育经费的关注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学生资助工作有更扎实的展开基础。高校应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在学校设立助困奖学金和提供社会实践机会,解决贫困学生物质与能力提升需求。

3.丰富资助手段,注重人本关怀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高尚情操及坚毅品质。第一,我们要重视贫困生心理咨询工作,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贫困生健康档案,对有心理障碍的贫困生及时进行心理测试和辅导,有必要时要进行全面的跟踪反馈和强化指导。第二,要培养贫困大学生自立自强的健康心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济困”与“提能”结合,提升学生自立自强能力。在资助工作中,我们应做到“济困”与“提能”相结合:第一,高校应积极增设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和争取社会实践机会,在不同类型岗位上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抵御风险能力等。第二,加强职业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应开设课程,利用各种平台促使贫困学生对自身个性特点进行分析,并建立培训计划,逐步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第三,帮助贫困学生组建自和发展性团队,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境遇相近的贫困学生参与团队建设,使他们更能承受挫折的挤压,不断提高获取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

(3)充分运用各种方式,培养学生责任、感恩与诚信意识。高校应将大学生责任、感恩与诚信等意识的培养教育渗透到资助工作的各个领域。要通过发表感恩宣言、诚信演讲、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恩与诚信意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要教育贫困生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将感恩、责任与诚信意识化为行动,以契合和生发出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意识。

4.夯实人员基础,培养高素质资助工作队伍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日渐复杂,新资助体系下对资助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从体制入手,以育人为核心任务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队伍。在笔者看来,这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有一支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的工作队伍愿意长期从事资助工作。第二,要提升资助工作者理论素养与职业技能。第三,资助工作者要具有较强的人格魅力,以高尚的人格教育人、感染人,吸引学生自觉、愉悦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