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众妙之门·天宝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自然恩赐的天然洞穴中包含着无限的玄机,酒分子与空气中的微生物长年作用,形成洞壁上的酒泥。这些有着旺盛活力的生命,带来郎酒‘酱’香成份中新的神奇指数”。
――摘自CCTV《再说长江》第十一集《天生赤水》
“天宝”“天宝洞”“郎酒”的邂逅
中学时读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始知“天宝”一词;后读杨雄《羽猎赋》“追天宝,出一方”,知“天宝”为“人身鸡首”之神。埃及“狮身人面”像举世闻名,中国“人身鸡首”之神“天宝”,知者甚少。唐玄宗以“天宝”作年号,开创“天宝盛世”。李白斗酒诗百篇,正是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被召入长安,写下“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诗句。历史上“天宝”一词可作多种解读。只是我们无意作“天宝”考,我们关注的是川黔交界赤水河畔四川省古蔺县二郎镇蜈蚣崖上用来储贮郎酒的天然溶洞,亦以“天宝”二宇来命名,据称是“天赐宝洞”之意。当“天宝”、“天然溶洞”、“郎酒”三者邂逅意味着什么,除了它们表面的联系,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玄机?让我们尝试解码天宝洞。
巧合・邹昭桂上山采药发现天宝洞
天宝洞的发现纯属偶然。1969年春,郎酒厂会计邹昭贵的母亲生病,当地人通常以中草药治病,邹粗通药理,上山采药。一副药其它药都备齐了,就缺一味石灵芝,他找了几天也没找到。此时,他母亲的病情在加重,石灵芝就是找不到。一天傍晚,他听打猎的人说,蜈蚣岩峭壁凹岩下有此药。第二天一大早他就上山,黄昏时分,来到一溶洞洞口,在一堆灌木与杂草丛中,他发现了石灵芝。这时他内心一块石头落地,老母亲的病有治了。邹昭贵的到来,惊动了洞口的鸟禽,上百只岩燕从洞口扑出,如乱箭穿空,遥望赤水河对岸“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脚底千米之下,赤水河急流奔涌,邹昭贵心生无限感慨。
回家路上,邹昭贵想,要是把这个洞用来贮酒就好了。这样既可满足厂里扩产的需要,又可节约一大笔修建贮酒仓库的资金。但他几乎同时否定了自己的想法,一是离厂区尚有数公里之遥,二是悬崖峭壁交通运输无法解决。接下来的两个月,“把这个洞用来贮酒”的“想法”一直折磨着他。其间邹昭贵一人多次深入天宝洞考察,认为可行,最终向厂里提出建议并得到采纳。70年代初,天宝洞启用时,郎酒厂为方便管理,将建厂以来的老酒,甚至还有解放前“惠川糟房”的老酒一并编号存入洞中,由此开启了郎酒的“天宝洞时代”。随后,郎酒在天宝洞下开发了地宝洞。今后还将利用天宝洞上方的人和洞。
相信邹昭责不是第一个发现天宝洞的人,他的贡献在于“将这个洞用来贮酒”的“想法”。正是邹昭贵诗人般的灵感乍现,给郎酒注入了无限的生命价值。即便今天来看,邹昭贵因地制宜的“想法”,也令无数创意大师自愧不如。汉代的“枸酱”,宋代的“凤曲法酒”,萦绕在赤水河流域一缕千年不散的酱香之魂,因邹昭贵发现天宝洞,而找到了一个理想的栖身之地。
宿命・天宝洞为郎酒贮酒而生
曾有人问我,郎酒为什么要用天宝洞来贮酒。我说,“因为天宝洞在那里”。就象人们问登山家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里一样。 天宝洞冬暖夏凉,温度、湿度适宜贮酒,常年气温在19-22度之间。郎酒在通过“四高”即“高温制曲、高温发酵、高温堆积、高温馏酒”以后需要“一长”,即长期贮存。一般情况,酒在暴冷暴热的环境下,酒分子活动加剧,生香陈化进程加快。郎酒更有特点。刚烤出来的酒,是闻不到“酱香味”的,必须经过三年贮存,始有酱香。郎酒不能“揠苗助长”。著名白酒专家沈怡芳认为这是“自然生长,自然成熟”。
郎酒厂总工杨大金曾作过这样试验:将三坛刚烤出的同等质量的酒,一坛置放于天宝洞,一坛存放于仓库,一坛埋入土中,三年后取出,比较它们的口感和理化指标。藏于天宝洞的酒各项指标均优于其他贮存方式。尤其是在水分子、酒分子、香味成份三者的缔合程度上,结合紧密,堪称三味一体。杨大金说,我们也不明白,放的都是同批次的酒,放的时间也一样,存放于天宝洞的酒就是要好得多。也许天宝洞那种环境麋集了更多菌类,更有利于酒体本身有害物质的挥发,有益物质的保有和生长。
据此,我们或可解释郎酒高低度(53度、39度)口感上没有太大区别的奥秘。中国食协白酒专业委员会马勇会长说,喝高度郎酒时像低度,喝低度郎酒时像高度,均酒体丰满,优雅细腻,风格突出。其他酒很难做到这一点。尤其是我们在喝低度郎酒时,酒体的丰满感觉达到了“妙处难与君说”的境界。事实上,高度酱酒是以茅台的高度酒为国家标准,低度酱酒是以郎酒的低度酒为国家标准的。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在接受多家高端媒体采访时曾谈及此点。
遍布我国广西、贵州喀斯特地貌地带的天然溶洞不计其数,它们多以自然风光取胜;追溯天宝洞的发现、利用,我们看到天宝洞带有更多人文色彩,它将神话与传说,历史与现实,悄无生息的结合在一起。我们只能说,天宝洞之于郎酒实在是一种宿命,这中间有太多的巧合与偶然,天宝洞就是为郎酒贮酒、贮好酒而生。或许,天宝洞隐藏着更多的秘密,它带给郎酒的“神奇指数”是又一个有待人们去进一步认识的“斯芬克司之谜”。
八卦・天宝洞的地理故事
2005年初夏,我在赤水河垂钓,遇到一位随身携带罗盘的“地理老师”。他60岁出头,姓王,我称他王老师。他对天宝洞及二郎滩“地理”的解读,玄之又玄,妙趣横生。
他说他曾历时两个月理一龙脉,来到蜈蚣岩时,本是傍晚时分,却见海市蜃楼,霞光万道。他认定天地宝洞就是他追寻的龙的居所。他说,你想想,天地宝洞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这是雌雄双龙。天宝洞、地宝洞洞顶都有明显的龙骨,两个洞洞顶的龙骨不是直线,有明显的“扭腰摆尾”动作。而地宝洞洞尾像鱼尾一样分叉,这不是龙,又是什么。他说天地宝洞上面五个圆形并排的山峰,就像酒坛,是天地宝洞贮酒的隐喻;而二郎滩渡口的回水沱更像一把酒壶。赤水河流经二郎滩,再倒出去,就变成酒了。他还说二斗岩上的卧佛阳气过剩,所以高人在此建一观音庙,使得阴阳平衡。王老师说到高兴处诡秘的对我说,二郎滩有一块风水宝地,但还没到给我说的时候。我说夹在天宝洞和二斗岩之间的黄荆坝风水就好。改革开放以来,出了很多大学生。王老师称赞我悟性高,暗示要将我收作徒弟,我婉言谢绝。但后来有些后悔。其实王老师的玄龙门阵,只要你把它看作娱乐,也很有趣。最多不过反映了他个人高看天宝洞,热爱二郎滩而已。
郎酒是人类与大自然的默契,和解与沟通
去年10月,CCTV《走遍中国》摄
制组采访郎酒。他们要作一期《神奇的舌头先生》,报道年仅26岁、全国最年青的评酒状元,荣获CCTV“国际群英挑战赛”“挑战英雄”称号的沈毅。制片人伊慧民平日寡言少语,被戏称“哲学家”。他对郎酒情有独钟,相关评论高屋建瓴。他说,我们是一个内向、拘谨、谦忍的民族,需要酒来宣泄情感,平衡生活。纵观赤水河流域人民的生活及二郎滩的生态环境,其实郎酒是我们人类与大自然的默契、和解与沟通。
此次拍摄有一花絮值得呈现给大家,让我们分享“哲学家”带来的冷幽默。
天地宝洞原不相通,贮酒三年后,天宝洞洞尾自然塌陷,形成一个比酒坛还大的垂直通道。这一事件太离奇。其效果是造成两洞空气流通,更便于酒菌交流、繁衍。人类想做的事,大自然自己搞定了。凡参观过天宝洞的人,对洞尾的自然塌陷,其时间、位置、形状等,均感不可思议。
当摄制组来到塌陷处时,伊慧民老师说,假如天宝洞和地宝洞是一对恋人,当自然塌陷打通亿万年阻碍后,设想一下,他们见面时天宝洞对地宝洞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我说,伊老师你想玩冷幽默啊。是不是又拿“一堵墙对另一堵墙说了句什么话”这种问题来考我们?伊说,这次不是“墙角见”了。我说,那就是“洞底见”。沈毅说,应该是“酒桌上见”。因为天宝洞和地宝洞的酒有时要勾调在一起。伊说,我认为是:“晚安,亲爱的,我刚喝了一肚子酒”。大家都乐坏了。也许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最精彩的答案。
天宝洞、地宝洞地处东经105.79度,北纬28,03度的四川省古蔺县二郎镇蜈蚣崖峭壁,是云贵高原典型的喀斯特溶洞,其地质年龄为一亿八千万年。此前为海底世界。两洞原名“天保洞、地保洞”,后更名为“天宝洞、地宝洞”,天地宝洞上方还有一“人和洞”,取意“天地人和”。天宝涧洞口峭壁上镌刻的“天宝洞”三个大字为著名书法家刘尉所题。
天、地宝洞于上世纪70年代初改造完成,总面积达1.42万平方米,用于储存郎酒使用至今。洞内有土制陶坛万余只,储存基酒数万吨。天地宝洞储酒堪称中国一绝,有“中国酒坛兵马俑”之称。1999年载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一-当今世界最大的天然酒库。2007年入选四川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地宝洞内土陶坛陈放的郎酒,挥发出的酒分子都凝结在洞壁上,日积月累,形成了夹杂着400多种微生物、厚达数厘米的酒苔,其适宜的温度、湿度、微生物群落形成了良好的区域环境,对酒的有机醇化生香过程起到稳定老熟的作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郎酒传统酿制技艺”的一个重要特征。郎酒通过恒温洞藏后,挥发掉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促进了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的保持与生长。因而酱香突出、醇厚丰满、幽雅细腻、空杯留香、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