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孤独而勇敢的歌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孤独而勇敢的歌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留学风潮,第一次是1872年清政府派容闳率120名幼童赴美留学;第二次是洋务运动时期,清朝统治者为学习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派遣了大批学生留日学习;第三次是1921年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倡“勤工俭学”计划,以勤工俭学为名义的留法风潮。以第三次的留法风潮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最大,众人所知的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庞熏、潘玉良等艺术大师均有过留学欧洲的经历,受到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在此批留学法国的艺术家中,还有一位中国美术史鲜少提及,被众人所忽略的艺术大家常玉。

常玉生于1901年,1921年常玉随着这股留学热潮前往巴黎学习艺术,并至此留居法国。同时期留学法国的还有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等人。与徐悲鸿他们进入正规的艺术院校接受严格美术课程训练不同,常玉并未进入正统的美术学院系统学习,而是选择在巴黎的大茅屋画院中自由创作。

1845年,美国1 9世纪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哲学家亨利・梭罗放弃城市的工作,在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湖边建造房屋,独自居住,并写出了文学名作《瓦尔登湖》。正如序言的开篇所说的: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瓦尔登湖》是一本极其安静的书,记录了梭罗先生在瓦尔登湖边居住两年间的生活状况,其中包括物质上的生活和精神上的生活,寂寞、恬静又充满智慧。这对每日刷微博求关注,渴望留在大城市生活的现代人来说可能很难想象,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梭罗先生为何放弃城市生活,孤身一人居住于瓦尔登湖边,那样的孤独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忍受的。然而,我们却可以发现,只有一个人的时候,你的心才能真正静下来,才有可能认真思考。所以,这也是梭罗先生为什么认为“没有比孤独更好的伴”的原因。此般心灵的自由与闲适让他如哲人一样思想,故我们也可以了解常玉赴法后,放弃官方艺术学院学习,选择在艺术家聚集的艺术区“大茅屋画院”学画的原因。对于个性孤傲、我行我素的常玉来说,在博物馆、美术馆、画廊和咖啡馆自由地学习,应该更能够激发他的艺术创作灵感。

早年由于家境富裕,有着强大经济后盾的常玉在法国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很快融入到当地人之中,并且与毕加索、马蒂斯等人交往密切。尽管家道中落,常玉失去了家里的经济支援,日趋贫困,甚至无力购买油画所需的材料时,他亦未将艺术创作作为沽名钓誉的工具。面对客户,他约法三章:一先付钱,二画的时候不要看,三画完后拿了画就走,不提这样那样的意见。答应这些条件的就画,否则坚决不画。“不学为人,自娱而已”,他的创作完全兴之所至,避免了艺术受到金钱名利干扰的尴尬,为他的艺术保有了一份纯粹。

常玉的作品以裸女、动物和静物盆景居多,偶有风景。不论是油画创作还是水彩、素描作品,画面大多描绘的都只是单一物体,或各种姿势的裸女,或一盆景、一动物。虽女人体婀娜多姿,画面色彩丰富,而观者感受到的却是“锦瑟无端五十弦”的隐伤。《岸边》是常玉创作的一幅水彩画,采用的是倪瓒式 “一河两岸”的构图,即近坡、中水、远丘的三段式结构模式。鹅黄、嫩绿等水彩颜料的使用让画面清新自然,但这也掩盖不住画者孤单寂寞的忧愁。了解常玉和倪瓒的生活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尽管生活的年代相差五六个世纪,生活经历却惊人的相似。两人都因受到兄长的照顾,有过一段极为舒适、无忧无虑的生活,均受过良好的教育,其后又家道中落,家庭经济日渐窘困。倪瓒清高孤傲,洁身自好,不问政治,不愿管理生产,自称为懒瓒。常玉独居巴黎,每年靠卖两三张小画勉强维持生计,背井离乡的他宁愿“讨口也不回去”。面对生活的窘迫,两人不约而同选择了沉默,用手中的笔描绘心中的忧伤。这种忧伤不卑不亢,似画中风景那般淡然。我们分析艺术家的绘画作品时,艺术家的个体经验总是不能忽略的一个部分,因此,我们亦可理解两人作品中那种独属文人画的静穆孤寂的意境。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期间,常玉创作了大批以粉红为主色调的作品,如《粉红裸女》、《粉底花篮》、《粉红猫》等等。大面积白色和粉色的运用,黑色的眼睛或毛发,叶子或果实,瓶座或桌面,蝴蝶或老鼠点缀其间,画面色调干净明亮,有一种宣纸上水墨流淌的气韵,散发着幽忧的独特气息。粉色代表温柔,具有浪漫、温馨的幻想特征,一般多为女性所喜爱。作为男性艺术家,从常玉大量使用的粉色主色调,我们不难看出他温柔而敏感的个性特征和此阶段他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四十年代后,常玉的风格有了较大变化,前阶段柔嫩的粉色被对比强烈的红、黑、绿等色彩代替。粉色时期作品所散发的朦胧的梦感消失了,不论人体还是静物都用黑色线条勾勒,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这时期他所描绘的花也不再具有含蓄的美感,虽然是插在花瓶中,但每朵花都张扬地怒放着,造型夸张,占据了三分之二的画面。色彩亦缤纷多样,红、黄、绿、蓝、紫,视觉冲击力强。画面中张扬的盆景生命力旺盛,然而观者却可从这繁花似锦的画面中感受到韶华胜极,开到荼蘼的失落和颓废。1950年代之后,常玉为维持生计,在同乡的中国家具厂为漆器、家具着色、绘画。这样的工作经历,使得他的绘画又有所变化,黑色成为主色调,红色、黄色、灰绿色的搭配,画面产生了中国传统漆器的感觉。

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述了谢赫的“六法论”,其中“经营位置”是画面中的置陈布势,即构图。中国画喜爱用留白的方式营造出山水广阔空旷的感觉,如宋代艺术家马远和夏圭,多在画面上描绘一角或半边的景物以表现空间,产生强烈的空间感。常玉画作的构图主要有两类,一类个体占据画面大部分且为中心位置,另一类整幅背景空旷,仅在画面中下方描绘一物体,与广阔的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在第一类的画面构图中,不论是人物的描绘,还是动物、植物的描绘,多以单独个体出现在画面的中心位置,似独角戏中的主角一个人默默地表演,一个人哭一个人笑,一个人自言自语。吴冠中曾在文中提及,在他看来,常玉画中的盆景就是常玉自己,因远离故土,如盆中花般只依靠一点点土壤成活,有着同命相连的悲哀。《孤独的象》、《禾穗双马》、《荒漠中的豹》等作品属于第二类构图。此类作品背景多选用黑、深蓝、墨绿,即使是黄色,纯度也很低,大面积的深色背景处理在视觉上让人愈发感受到背景的空旷。于是,苍茫天地间的这一马一象一豹越发显得渺小和孤单。看到此类作品时,不禁让人想起山人的作品。《孤禽图》是山人的代表作之一,画面也仅仅是在中下方描绘了一只鸟,一足立地,一足悬,缩颈,拱背、白眼,流露出他作为明后遗对于清王朝愤世嫉俗之情,傲兀不群的情态反映出他孤愤的心境。同样的,常玉也用他手中的这支笔记录着他的生活与心情。“在常玉的‘动物’系列特别是《禾穗双马》和《沙洲翱翔》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桀骜不驯和由此生发的苍茫感,在画面中,天地广阔的伸展着,那匹马在徒劳的奔跑着,那只鹰也在孤独的翱翔着,我们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它们只是孤独地存在着,它们是自我的,也是自由的,正如常玉一生的写照。”(周静《清冷孤傲,我行我素――论常玉绘画的艺术特质》P113,《新视觉艺术》2009.3)

利用构图中空间关系的处理,常玉的作品虽使用西方的绘画材料却给了人空灵的感觉。而画中线条的运用,也是作品充满着中国画意境的因素之一。线条的运用是中国画与其他画种的审美差异,具有一种笔墨情趣之美,有立象传神和抒情达意之功能。有过国画、书画学习经验的常玉将线条运用在自己的油画创作中。早期,因为主体物与背景的色调相似,为区分物体和背景,他偶用线条描绘形体。在多幅的人体作品中,常玉还用线条勾勒的方式在画面的衬布上描绘出传统的中国图案,如古式的亭子、飞禽鸟兽、船只等。这时期的线条相对纤细,并且随意放松。四五十年代后,常玉将色彩从梦一般的粉色改变为厚重的土黄色、黑色、墨绿色的同时,线条也变得粗而有力。几乎所有的人体和动物都用铁丝般的线条描绘,花瓶或花盆也没有了所谓的明暗关系,一两根线条的勾勒即可。充满节奏感和质感的线条在画面上自由婉转,肯定明确,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折射。 “他用线来占领空间,用线来吐诉情怀,在线之画情伸展中,裸呈现了他的任性。”(吴冠中《说常玉》,《吴冠中画韵美文》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读常玉的作品,总觉得他应该是个非常浪漫的人。1931年,在结束了与妻子为期三年的婚姻后,常玉却未再娶。即使是在逝去生命的那个晚上,他也是一个人默默地离开。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或许艺术的旅途总是孤独的吧。

参考文献:

1、 [美]亨利・梭罗.《瓦尔登湖》[M].长春:吉林出版社.2003年

2、顾越.《常玉》[J].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7年

3、www.省略/index.php 常玉个人网站

4、吴冠中.《说常玉》.《吴冠中画韵美文》[J].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