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背诵与英语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背诵与英语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背诵作为一种古老的学习方法,同样也可以运用到英语学习中。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背诵的作用,并在背诵的材料选择及背诵的结果检查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背诵 英语教学 作用 材料选择 结果检查

背诵法并不是新方法,这是东方人几千年传下来的治学经验。背诵就是通过反复朗读有关材料,把需要记忆的内容全部记住,并能原原本本地背诵出来。它是大脑神经中枢某种印迹的建立与巩固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背诵的作用

(一)背诵可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

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情感状态或态度,如动机、自信、焦虑可影响习得所必须的输入(Krashen & Terrel,1983)。学生在接触一门新学科时,通常都会有些焦虑心理,对自己是否能够熟练地掌握它而不知所措,特别是当付出和所得有差距的时候,学生的自信心通常都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为了降低学生的这种焦虑心理,应该采用学生相对较为熟悉的方法如背诵。

背诵是中国学生十分熟悉的方法,他们从小就有背诵的经历,加之所背内容也是他们熟悉的,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因而乐于接受这一教学方法。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终于可以把课文流利地背诵出来,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焦虑程度自然也就降低了,也就会对英语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和更强的自信心。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提议背诵后,笔者所执教的学生中大多对背诵能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在课间和课后争先恐后地背诵课文,这无疑对他们的整个英语学习是十分有利的。

(二)背诵可增强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加拿大语言学家Bialystock(1978)的第二语言学习理论模式将外语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分为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knowledge)两种。隐性知识指那些内化了的语言知识,它们存在于学习者的潜意识层中,学习者不一定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却能够流利地使用语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感(language awareness)。背诵就是一种强化与集中的语言信息的刺激行为,它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反复诵读、理解到思维加工形成记忆,从而获得大量的语言、词汇、语法和语言习惯等信息的输入,使学生逐渐提高对思维形式的感受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有效克服来自母语的干扰,经过大量的模仿,达到语言的自然输出,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背诵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由于受汉语的干扰,学生写出的句子多为中式英语,读来语句不通也不流畅,语法混乱,结构单调,词汇运用有限以至于未能把信息正确传达给读者,背诵是改变以上状况的有效途径。通过背诵,学生能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过的语法知识,牢记常用词汇、句型及固定表达形式,增强语言知识的积累,强化语言输入,为语言输出奠定扎实的基础。有背诵习惯的学生通常都有良好的语言思维习惯,久而久之,水到渠成,书面表达能力提高亦是瓜熟蒂落的时候。学生在书面表达时可以直接引用一定的原文或套用一定的句型,使笔下的文章句句生辉、地道流畅。

(四)背诵可加深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背诵应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一点很重要。背诵过程中充分体会原文的思想感情、态度、风格,对语调的变化、停顿、连读,把握句子的重读和升、降调是十分重要的。经常背诵能自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广泛的背诵,能扩大和积累词汇和各种素材,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选择适当的背诵材料

以英美原文为佳,这一点是十分必要而且可行的。语言的语法知识和具体使用紧密联系但又有其各自特点。大量的习惯用法、固定搭配、语言使用趋向等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这一切决定了学生的写作是否得体和地道。所选材料应略高于学生现有的外语水平且是学生能理解的,过深过浅均不适合。材料应当注意内容的趣味性、现实性和实用性,这样的材料能够吸引学生,容易调动其积极性。

三、背诵结果的检查

背诵的检测方式要多样化、趣味化。背诵的检测方式从实施渠道来说可从说、写、译各方面进行。

通过检查,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对所要求背诵的材料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在语音、理解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检查的方式可采用学生自查、老师抽查、考试考查等。只有适当地检查,才能促进学生按时准确地完成背诵任务,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激发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总之,由于我国学生是在母语为汉语的非自然语境下学习英语,背诵有着其特殊的意义,不失为一种最佳学习方法。教师通过背诵,可弥补学生脱离目的语语境的不足,可帮助学生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培养语感,强化语言输入,巩固所学语言知识,克服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中的负迁移现象,进而提高其英语实际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Bialystock,E.A Theoretical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Language Learning,1978,(28).

[2]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

[3]Krashen,S.&Terrel,D.The Natural Approach: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M].Oxford:Pergamon,1983.

[4]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陈怀文.背诵和掌握外语[J].大学英语,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