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篇分析模式下的英语阅读行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篇分析模式下的英语阅读行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行为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左右着阅读者对篇章的理解正确与否。本文试图通过对语境、语篇、阅读行为的分析,探讨如何才能改进阅读行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完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境;阅读行为;阅读策略;语篇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223-02

阅读行为是读者根据自己已知的信息、知识和经验,对新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和解释的过程;是读者通过语篇提供的指示,在阅读中分享作者的知识,检索并组织作者的篇章含义的过程,是与作者相互作用的交际行为。

根据阅读目标的不同,我们可以把阅读分为两类:以培养和发展获取信息的能力为主的阅读;兼顾培养和发展写作能力的阅读。就阅读本身而言,前者可图解为:

篇章(已有编码)阅读行为(解码过程)输入(信息的获取和储存)

后者则可图解为:

篇章(已有编码)阅读行为(解码过程)输入(信息的获取和储存)输出(重新编码)

显然,在这两种类型的阅读中,起关键作用的都是阅读行为,而且,我们还应看到,作为信息转换的渠道,阅读行为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心理参与过程。阅读行为的好坏决定了阅读能力的强弱。换言之,能力表现为行为的结果:对于前一种阅读,表现为输入(获取和储存信息)的准确率和速度;对于后一种阅读,则表现为在输入基础上重新编码的效果。

通常而言,不同程度的读者所运用的阅读处理策略很不相同。在初级阶段,集中于单词、句法的具体处理策略占第一位,以后随着程度的提高,这些策略丧失了它在信息处理中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读者逐渐进入运用抽象处理策略的阶段,利用语境和语篇知识来理解书面语言。

一、阅读理解应充分利用语境

语境(context)这个词现在用得非常广泛,也有不同内涵。它可以指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即语篇内部的环境,又称上下文(co-text);可以指语篇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可称之为语言外语境(extralinguistic context)或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它也可以指说话人所在的言语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属于该语言社团的人一般都能理解其在语篇中的意义,可称之为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这三者都有助于理解语篇的意义和交际意图,从而使语篇保持连贯性。语言语境包括三种类型:词汇语境(lexical context)、语法语境(grammatical context)和言语语境(verbal context)。其中前两类主要是以单词或句子为单位(有时也可能扩展至一个句群),因此又可以称之为局部语境(local context);而言语语境则可能包括整个课文、篇章甚至整本书,因此又可以称之为整体语境(general context)。

语言语境在阅读中的作用主要有:确定多义词的具体含义,直接判定陌生词语的意义,确定词汇使用值(value),确定由于修辞手法而引起的词语的引伸意义等。请看下面的例子:

1.① The regulations were made(=enacted) to protect children.

②My father made(=earned) 10,000 yuan a year.

③The train was making(=travelling at the speed of) 70 miles an hour.

2.①I got a letter today. (get + n. = to receive)

②He’s getting better. (get + adj.= to become)

③I’ll get him to repair my watch. (get + n. + to-infinitive = to cause to do)

3.When the major surrendered(= gave up), the others gave up too.

4.When water falls on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as rains or snow, approximately half of it evaporates. Of the remainder, about half stays on the surface and runs off in streams… (remainder = the rest of the water)这个词义注释便是该词的使用值,即在上下文中使用的意义,而不是该词的意义(signification),即经过抽象概括后的词典定义。该词的词典定义为:that which remains(《牛津高级当代英语词典》)。

上述例子中,第一组是词汇语境限定多义词的上下文具体含义;第二组是语法语境限定多义词的具体含义;在第三个例子中,句子给定的同义语境可帮助读者认识并学会surrender这个词的含义;第四例则证明上下文使词汇的意义向使用值转化。

以上是局部语境的例子,均说明读者如何利用上下文的语义提示(semantic cues)和句法结构提示(syntactic cues)判定词汇的语义。关于整体语境即言语语境,请看下例:

“Well, ” said the pale young gentleman, reaching out his hand good-humouredly, “it’s all over now, I hope, and it will be magnanimous in you if you’ll forgive me for having knocked you about so.”

I derived from this speech that Mr. Herbert Pocket (for Herbert was the pale young gentleman’s name) still rather confounded his intention with his execution. But I made a modest reply, and we shook hands warmly.

这是狄更斯《远大前程》第二十二章开头部分的两段话。如果没有读过该书第十一章中的一段情节,即使不碰上一个生词,也很难理解这两段话,特别无法知道“his intention”和“his execution”的具体所指,也就无法明白为什么说“still confounded…”,也无法理解“I made a modest reply”的可能含义。原来第十一章曾写到Herbert在Miss Havisham的宅院里与Pip(即文中的I)相遇并向他挑战,结果被Pip连连击倒在地,直到鼻青脸肿,嘴角流血,完全失去了还手之力。时隔几年,二人在伦敦意外相遇,Herbert却记成了自己如何把Pip连连击倒在地,并请他原谅,Pip则将错就错,顺便奉承了他一下。如果读过这段情节,读者读到这儿一定会感到Herbert实在滑稽,甚至会禁不住拊掌大笑,但是如果不曾读过这段话,读到这儿简直就不知其所云,可见言语语境在阅读中有多么重要。

语言外语境指的是词汇使用的广泛的社会环境,如spinster一般指年长的未婚妇女,即“老处女”,但在法律文件中则指任何未婚妇女。因此,词的意义就是词在语言中的使用,而理解一个词则要看它的结伴关系。利用语境讲解词语可以深刻揭示语言的内部的等级关系,有助于学习者通过语言本身培养学习语言的能力,发展阅读处理策略,改进阅读行为。

二、注意培养语篇分析的能力

话语的联系或过渡可以是有形的,这就是形联。形联的手段可以是语法的,也可以是词汇的。它可以是指代,如this, that, these, those, it, they等;可以是解释,如first, thus, for example等;也可以是补充,如and, also, too, second, moreover等;还可以是对比,如but, still, yet, however等;其它如各种表示原因、结果、让步条件等逻辑关系的词汇、语法手段也皆属形联手段。许多形联手段看似容易,其实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可能极难掌握,因此应多加操练。

同形联相比更难的是无形而有意的意联。意联是建立在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shared knowledge)基础之上的。例如:

A:That’s the telephone.那是(你的)电话――请你接电话。

B:I’m in the bath.(但是)我在洗澡――我不能接电话。

A:OK.(那么)好吧――我来替你接电话。

在这个交谈语篇中,由于特定的情景,交谈双方完全相互理解,成功地实现了交际的目的(括号中破折号后的中文解释是各个话语的潜台词)。

再看一个书面语篇的例子: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在地铁站

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飞白译)

这是现代美国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最著名的一首意象诗。诗句之间没有任何的联系形式,但读者可以借助诗的标题和诗句的描绘展开想象,重建地铁站台上人群脸庞的画面,并通过两个意象faces和petals,建立起两行诗句之间的“比喻”联系。于是,读者便可以得出如下的逻辑联系和意义框架:

apparition

faces: petals

crowd: bough

可见,读者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认知能力,根据语篇提供的指示和暗示来建立话语之间的联系的,而大语篇的分析能力是检索作者知识的重要手段。

三、在阅读过程中要不断地分享作者的知识

这实际上就是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实践证明: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最终能更多地吸取知识,更好地认识世界,而且吸取知识的阅读本身就是在学习语言;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个别疑难词语、语法现象的孤立检查和分析上,而应当利用语篇分析方法去解决疑难,这可能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当碰到不能理解的词、短语、句子或语法现象时,习惯好的读者会再回过头去阅读前面的相关叙述,加深理解;习惯不好的很可能去求助于词典,当词典也无法解决这个难题时,就会出现空耗时间一无所获的结果,从而导致读者失去阅读的兴趣。习惯好的会带着问题继续往下读,因为他知道也许后面的叙述会提供理解的线索。其实好好想想,正确的解释是可以想出来的,即使不行,读了后文也可以推断出来。总之,通过阅读不断分享作者的知识,这知识不仅可以成为继续往下读的理解疑难语言现象的得力助手,也可以帮助读者解决前面留下的问题。如果养成这种好习惯,对于发展处理策略,改进阅读行为有极大的好处。

综上所述,要改进阅读行为,我们应当利用语境分析提高学习者词汇习得能力,发展阅读处理策略;培养语篇分析的能力,准确有效地检索作者的知识;把阅读过程变为分享作者知识的过程,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Gee, James Paul.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Thomas Scovel. Psycholinguistic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3〕杰弗里.N.利奇.语义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李国南.词格与词汇[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李鑫华.英语修辞格详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