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破译曹操“省悟”之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破译曹操“省悟”之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群英会蒋干中计》情节梳理完毕,教者抛出一个颇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蒋干返归曹营,将前往江东经过‘逐一说与曹操’,曹操一怒之下,杀了蔡瑁、张允。至此,小说写道:

须臾,献头帐下,操方省悟曰:“吾中计矣!”

曹操虽‘一时诡计中周郎’,却能于‘须臾’之间迅速‘省悟’,足见周瑜之计,瞒过了蒋干,终究未瞒过曹操。现在,请大家思考:为什么曹操能迅速‘省悟’判断‘中计’?”

破译曹操省悟之谜,这一话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快速翻书――书本上难寻现成答案,凝神思考――浅层次思考也不能解决问题:

“蔡、张二将与联吴抗曹的刘备、刘琮有不共戴天之仇,三江口一战,蔡瑁之弟蔡被东吴大将甘宁射杀;蔡、张二将不可能暗降江东。――想到此层,曹操猛然‘省悟’:二将的确是被冤杀。”

“不对。一部《三国演义》,父子反目、兄弟阋墙的情形比比皆是,文臣武将朝秦暮楚景象更是屡见不鲜。曹操最容易想到的恰恰是:逼于形势投降的蔡、张二人很可能是身在曹营心在‘吴’……”

“蔡、张二将经营水寨,周瑜‘暗窥水寨’。如果蔡、张二将与东吴暗通款曲,那么,周瑜何必亲自冒险探营?只须听取‘江北来人’详尽禀报即可。――由此,曹操判断,蔡、张二将与周瑜不致暗中勾结。”

“不通。即使蔡、张二人有投诚之意,周瑜也不会轻信。知己知彼,方可克敌。‘暗窥水寨’是作战需要,此事根本不能成为曹操作出‘中计’这一判断的依据……”

“曹操是舞文弄墨的高手。军士‘献头帐下’,曹操看那假信,却非蔡、张亲笔所书。――曹操顿时‘省悟’,惊呼:‘吾中计矣!’”

“荒唐!小说中根本未称曹操‘复看’假信。何况,你又如何知晓吴营高手摹仿不出二将笔迹,而曹操必是笔迹鉴定专家……”

你来我往,唇枪舌战。三个回合下来,热闹倒是热闹,却未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教者觉得,应当将讨论引入较深层次:

“大家的发言,似乎尚未完全深入到‘蒋干盗书、曹操中计’这一事件本身,可否从这一层面多作思考?”

字里行间爬梳过去。片刻,数位学生发言:

“周瑜行为有矛盾之处!周瑜‘佯作大醉之状’,留书案上蒋干‘暗读’,梦中呓语坐实假信,此时,蒋干看周瑜是‘醉’。‘醉’中天机自泄,曹操尚可相信。尔后,‘周瑜做忽觉之状’,接见‘江北来人’,轻声细语故露杀机。此时。周瑜看蒋干却是‘醒’。周瑜刚刚玩过‘假睡’的把戏,必然想到蒋干也会变‘妆睡’的戏法,怎么会又一次泄露天机,让蒋干听到‘急切不得下手’这关键一语?‘昏睡’时泄露的可能是真情报,‘清醒’时泄露的必然是假情报。――曹操顿时觉得周瑜行为蹊跷不合常理,方才如梦初醒大呼‘中计’。”

“吴营军纪何等严明。蒋干‘潜步出帐’‘径出辕门’,军士怎可能‘亦不阻当’?退一步说,即使因为蒋干是周瑜之‘客’而阻挡不便,军士也会立即禀报。周瑜发现假书被盗,蒋干获得特级机密,必定要以走舸急追。――手握东吴特级机密的蒋干竟能轻松潇洒归返曹营,由此,曹操判断:此中有诈!”’

“关键还是那封假信。周瑜欲激曹操杀掉蔡、张二将,于信中写下令曹操胆战心惊之语:‘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这是一处重大破绽。一则,如此机密大事,绝不会于信中轻易言之。二则,百万军中取曹操首级,谈何容易?投降之人,切忌大吹牛皮、盲目邀功。――领悟到这一层,曹操立刻断定,此书绝非蔡、张二人所修;蒋干其人带回领赏的物事,原本是伪证一件!”

三位破案高手振振有词,三次博得热烈掌声。如此“案情分析”,看来已折服多数同学。然而,持不同看法者还是不甘寂寞,破门而出:

“三位同学的发言,中心只有一个:周瑜之计,天衣‘有’缝。这种看法,貌似有理,其实不值一驳。蔡、张二将,赳赳武夫而已。我倒觉得,周瑜所造假信,十分吻合蔡、张二人‘卖主求荣’却又志大才疏的心态。至于前面两位同学的发言,是建立在蒋干将江东之行‘逐一说与曹操’这一基础之上。以曹操之奸雄本色,岂有不识庸才蒋干之理? 虽然蒋干曾一一道来,曹操其时未必就一一听去,其后更无暇一一推敲。――从曹操喝令‘推出斩之’至军士‘献头帐下’,曹操思考的时间不过‘须臾’,哪里分得清周瑜何时‘假睡’,何时‘清醒’?又怎么会细想蒋干如何脱身,如何归返? ――曹操既已‘省悟’,就不可能再将正确判断建立在庸才蒋干先前一番陈述之上。”

“破译曹操‘省悟’之谜,从‘蒋干盗书’的若干细节上推敲,此路不通!周瑜离间之计是否天衣无缝,实践才是检验的唯一标准。蔡、张二将首级装在托盘之中,放在曹操眼前,这一事实本身,即可证明离间之计高明至极!不要忘记,周瑜施计的对象是曹操。读者认为曹操中计不合常情,说明周瑜之计确有破绽;反之,读者认为曹操中计合情合理,可证周瑜之计天衣无缝。事实上,《三国演义》作者已对周瑜施计的所有细节反复推敲,曹操中计的必然性为绝大多数读者认同激赏,曹操中计这一事实本身已足以驳倒‘破绽’一说。所以,从蒋干盗书这一细节中去寻绎曹操‘省悟’之谜,可以说是南其辕而北其辙!”

冷场。两位学生的发言虽未博得掌声,却引起了大家进一步的思索。僵局。讨论有难以为继之势。教者觉得必须支持两位学生的见解:

“就蒋干盗书的细节作推敲,分析较为细致,也不是全无价值。然而分析问题,绝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确,周瑜之计是否有懈可击,要看施计的对象。现在,我提一个简单的问题:蒋干‘汇报’的对象如果不是曹操,而是曹操的谋士荀、程昱,他们会不会认定这是周瑜的离间之计?”

答案空前一致:苟、程昱首先就得怀疑这是周瑜的离间之计,至少也得“调查研究”一番,蔡、张二将也许就免了杀身之祸……

学生认识到,应当换一条思路破译曹操“省悟”之谜。

“周瑜之计,照例瞒不过曹操。要瞒过曹操,必须重重搔着曹操的痒处。假信上写‘操贼之首’,‘睡梦’中呼‘操贼之首’,‘来人’言‘急切’‘下手’:周瑜的通盘设计,在曹操的‘首级’上做足文章,与曹操打了一场心理战。其目的只有一个,让曹操肝火上升头脑发昏心态失衡。待蔡、张二人作了刀下之鬼,曹操摸一摸自己的脑袋,呵,脑袋好好地长在脖子上!于是,一时‘命’令智昏的曹操又成了日常老奸巨猾的曹操。曹操就能以常人之心看待此事。所以,曹操‘省悟’的根本原因,在于从心理失衡复归心理平衡。如此,才一眼看穿周瑜诡计。”

“事情还不是如此简单。心理变化是曹操‘省悟’的心理基础,还算不上是曹操‘省悟’的‘根本原因’。当‘献头帐下’之时,曹操作出冷静判断的立足点是一人――蒋干、一物――假信。‘须臾’之间作出判断,曹操成功地运用了两个推理。第一,如果蒋干获取机密,那么,周瑜不可能放归蒋干;此刻,蒋干活生生侍立身旁,可见蒋干已经中计!第二,如果书函内容为真,那么,此信不可能落于己手;此刻,书函好端端放置案上,可见此书确系伪造! 曹操是何等老谋深算之人,‘须臾’之间,两种推论如电光石火般从曹操脑海中闪过,曹操立刻作出准确判断:‘吾中计矣!’”

“推论虽然精彩,却还缺少文本依据,显得有点空乏。原文是‘献头帐下,操方省悟’8字。注意这个‘方’字,曹操‘省悟’在目睹蔡、张二人首级之时,而不是在此之前。可以肯定,二将之‘头’才是曹操新思维、新判断的触发点。从这一角度看,《三国演义》的作者绝非泛泛之辈,小说文字已给读者暗示了曹操‘省悟’之谜!――是不是‘故作惊人之论’,且看文中细节:

即便唤蔡瑁、张允到帐下。操曰:“我欲使汝二人进兵。”瑁日:“军尚未曾练熟,不可轻进。”操怒日:“军若练熟,吾首级献于周郎矣!”蔡、张二人不知其意,惊慌不能作答。操喝武士推出斩之。

深入研究这一细节,即可破译曹操‘省悟’之谜。这里的关键是‘不知其意’‘不能作答’两句。‘献头帐下’之前,曹操的一腔怒火发泄到蔡、张二人身上,二人‘惊慌不能作答’。在曹操看来,‘惊慌’这种神态,失语这种举止,正是阴谋已泄心虚理屈不能抵对的表现。待‘献头帐下’之后,由‘首级’这一触媒,曹操才想到‘吾首级献于周郎’一语,蔡、张二人听来必定是一头雾水,莫名其妙――蔡、张二人如何知道东吴盗书?如何知道案上假信?如何知道蒋干说辞?――因为‘不知其意’,所以无从抗辩,‘不能作答’。此时,曹操才‘省悟’,蔡、张二人死到临头茫然不知所措的神态,反是一种冤死症状!曹操终于恍然大悟:周瑜行使了离间之计,蔡、张冤做了刀下之鬼!”

掌声。讨论至此,教者觉得已经相当深入:

“在前面同学发言的基础上,三位同学分别从心理、逻辑、细节三方面破译了曹操‘省悟’之谜。在这个问题上,自可见仁见智,无须强求统一。其实,曹操中计不过是小说中的事件,从未有人想到去破译曹操‘省悟’之谜。这是因为,研究这一问题并无多少学术价值。但是,这场讨论,培养了审美情趣,激发了创造思维,操练了分析方法,演习了论辩技巧。这,才是讨论的价值所在。”

(南通市第三中学;2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