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及产儿科结合治疗的临床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及产儿科结合治疗的临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相关因素及产儿科结合救治新生儿窒息的疗效;方法:2008年10月~2010年10月住院分娩2892例活产婴儿,对其中的新生儿窒息72例窒息儿进行产儿科结合程序化预防或抢救,设为研究组,其中2006年7月~2008年7月住院分娩活产婴儿总数3956例,设对照组。结果:本地区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由原来的8.02%降至2.55%,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由原来的22.3%降至12.5%。取得明显效果。结论:新生儿窒息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产前因素、产时因素及胎儿因素3个方面,进行产儿合结合程序化预防或抢救将明显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关键词 产儿科结合 新生儿窒息 程序化预防或抢救

新生儿窒息(Newborn asphyxia,NA)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神经系统损伤、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脑瘫和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WHO1994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每年500万的新生儿死亡中约有100万死于新生儿窒息,占婴儿死亡的20~30%。因此,根据引起新生儿窒息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是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关键,对患儿的智能及发育将起到促进作用。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0月~2010年10月住院分娩婴儿2892例,对其中的新生儿窒息72例进行产儿科结合程序化预防或抢救,设为研究组,其中2006年7月~2008年7月住院分娩活产婴儿总数3956例,设为对照组。

方法:诊断标准:①有产前高危因素;②低Apgar评分(必须含有呼吸抑制);③脐动脉血pH<7.00,如具备第②、④、⑤项,可放宽至<7.20;④缺氧缺血性脏器损伤(至少1个脏器功能受损);⑤排除其他引起低Apgar评分的病因,或合并的其他疾病不足以解释第②~④项。后4项为必备指标,第①项仅供参考。为便于临床实用,可先以Apgar评分作为初筛,对Apgar评分低者再检查脐动脉血气,因低Apgar评分合并脐动脉血pH<7.00时常兼有第①、④项,且特异性>99%,可基本诊断窒息;对低Apgar评分儿脐动脉血pH≥7.00或产房复苏效果不佳者,再进一步作脏器损伤和鉴别诊断检查。符合以上标准可诊断窒息,如合并多脏器(3个或3个以上脏器)损伤和(或)缺氧缺血性脑病者可诊断重度窒息[1]。

产儿科结合治疗方法:⑴确保每次分娩时至少有1名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场。⑵加强产儿科合作,在高危产妇分娩前儿科医师要参加分娩或手术前讨论;在产床前等待分娩及窒息复苏;负责窒息患儿的监护和查房等。产儿科医师共同保护胎儿完成向新生儿的平稳过渡。⑶在卫生行政领导干预下将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及常规培训制度化,以进行不断地培训、复训、定期考核,并配备复苏器械;各级医院须建立由产科、儿科医师,助产士(师)及麻醉师组成的复苏领导小组。⑷在ABCDE复苏原则下,新生儿窒息复苏可分为4个步骤:①基本步骤:包括快速评估、初步复苏及评估;②人工呼吸:包括面罩或气管插管正压人工呼吸;③胸外按压;④给予药物或扩容输液。

结 果

经过产儿科结合程序化预防或抢救,结果显示产儿科结合程序化预防或抢救使新生儿的窒息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见表1~4。

表1显示,产儿科结合程序化预防或

表1 产儿科结合前后预防或抢救新生儿窒息情况对比

注:X2>/sup>736.55,P<0.001。

表2 产儿科结合前后产前因素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

表3 产儿科结合前后产时因素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

注:X2>/sup>247.7,P<0.001。

表4 产儿科结合前后胎儿因素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

注:X2>/sup>247.7,P<0.001。

抢救新生儿窒息开展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有了明显下降,对照组新生儿窒息发生和死亡率分别8.02%和22.3%,而研究组分别2.45%和1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由表2~4可见在影响新生儿窒息的产前、产时和胎儿因素中,对照组有产前因素的154例,其中发生窒息72例(轻度43例,重度29例)发生率46.7%,产前诸因素中尤以妊娠合并症(6/8)、妊娠并发症(15/21)、过期产(21/23)、孕妇身高<145cm(8/10)窒息发生率较高,研究组通过产前对高危病例的筛选和监护及治疗,使窒息发生率明显下降10.3%(21/204)。

对照组有产时因素337例,发生窒息214例,发生率62.6%,其中产程延长29%(94/136),宫缩异常65.9%(27/41),脐带异常53.8%(78/145),阴道手术助产69.2%(9/13),研究组对可疑病例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包括吸氧,用药及时结束分娩,使新生儿窒息在产时的发生率显著下降。研究组存在产时窒息因素者419例,发生窒息45例(轻度36例,重度9例),发生率10.7%,尤以重度窒息发生率下降明显,由25.8%降至2.1%。

对照组存在胎儿因素的可疑病例110例,发生窒息35例(其中轻度24例,重度11例),存在因素以宫内发育迟缓,羊水过少、羊水污染、胎动异常、胎心异常为最多见,窒息发生率31.8%,研究组积极处理,窒息发生率亦显著下降5.6%。研究组虽然引起窒息的胎儿因素仍以宫内发育迟缓,羊水过多,羊水污染,胎动异常,胎心异常为多见,但各中因素导致的窒息发生率均显著下降,两组相较有明显的差异。

讨 论

1990年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1290万,其中1/3死于新生儿期,以生后第1天第1小时为最,死因多为窒息引起,它如同洪水猛兽般地吞噬着新生儿的生命,而且复苏欠佳,存活者还可致残。

新生儿窒息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产前因素、产时因素及胎儿因素3个方面。产前因素有妊娠合并症、妊娠并发症、早产、过期产及身高过低<145cm等;产时因素有产程延长、宫缩异常、脐带异常、阴道手术助产、应用麻醉镇静药及低压综合症等;胎儿因素包括母婴血型不合、宫内发育迟缓、羊水过少、羊水污染、胎动异常及胎心异常等[3]。

针对各个患儿窒息原因,对高危产妇有可能发生新生儿窒息的情况时,产科及新生儿医生在现场协助抢救,产儿科密切合作,儿科医生在全面了解产妇情况及时处理新生儿后,科学合理地用药,并向产妇家属解释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及预后和转归,消除家属的恐惧心理,常常能得到家属的理解配合,减少医疗纠纷,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及提高复苏率[4]。

综上所述,通过产儿科结合程序化预防或抢救新生儿窒息,基层医院是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和病死亡的重要举措,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自励,何锐智,彭倩,等.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改进的临床研究[J].新生儿医学,2006,44(3):167-172.

2 虞人杰,叶鸿瑁,黄醒华,等.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5):439-442.

3 彭文英.137例新生儿窒息相关产科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2):4576-4577.

4 孙荃,孙智勇,王敏,等.推广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的成效[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5,8(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