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明省略 通文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明省略 通文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语体文,句子中都存在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语法现象。不过文言文讲究语言精练,省略句更多一些。而近些年的语文高考《考试大纲》在这方面也有明确要求,即“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在被考查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这几种特殊句式中,相比较而言,省略句显得更为重要一些。因为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特别多,如果我们在阅读时,不能明确省略的成分,在理解时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在翻译时。省略的内容应该准确补出,否则,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影响得分。如2009年全国卷第11题要求翻译的第1个句子;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令”谁能够通行?兼语“人们”省略,翻译时应该补充上去。再如2009年湖北卷第13题要求翻译的第1个句子: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人山。这个句子省略成分较多:主语“孟德”、“携”的宾语“这些东西”和“一”的量词“把”“十”的量词“个”,翻译时都应该补充上去,才更完整。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应该对省略句特别重视,切不可等闲视之。

我们要掌握省略句首先应抓住其特点,识别其类型。

省略句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兼语的省略、介词的省略、量词的省略等。下面结合每一类型的特点具体来谈。

一、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可分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1 承前省

特点:前后两个句子的主语是一致的,为了避免行文的罗嗦,可将后一个主语省略,翻译时后一个句子的主语只要根据前一个主语即可推测出来。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 )复攻赵。(《廉颇蔺相如列传》)括号内省略主语“秦”,可根据前面一句“秦伐赵,拔石城”推测出来。

2 蒙后省

特点:前后两个句子的主语是一致的。为了避免罗嗦,可将前一个主语省略。翻译时前一个句子的主语只要根据后一个主语就可推测出来。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括号内省略主语“公”可根据后一句“公乃入”推测出来。

3 对话省

特点:在人物对话的语境里,当交待清楚对话双方之后或对话者人名已在前文出现过,为了行文简洁,可以将作主语的对话双方省略,翻译时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测出来。

樊哙日:“今日之事如何?”良日:“( )甚急。”(《鸿门宴》)括号内省略主语“今日之事”,可以根据上文“今日之事如何”推测出来。

二、省略谓语

谓语是现代汉语句子结构中最主要的部分,省略谓语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但是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个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意思推知省略的谓语。

常见的谓语省略有以下几种形式。

1 承前省

特点:前后两个句子的谓语是一致的,为了行文简洁,可将后一个谓语省略,翻译时后一个句子的谓语只要根据前一个句子的谓语即可推测出来。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括号中省略了“为乐”二字,可根据前文的谓语“为乐”推测出来。

2 蒙后省

特点:前后两个句子的谓语是一致的,为了行文简洁,可将前一个谓语省略,翻译时前一个句子的谓语只要根据后一个句子的谓语即可推出来。

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可根据后句“秦王不肯击缶”的谓语推测出括号内省略谓语动词“击缶”。

3 共喻省(据文意省略)

特点: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谓语。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 )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根据上下文,可推测括号内谓语为“俟”,等待的意思。当然“俟”后面又省略了“于”介词。

三、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及物动词或介词后面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省略部分多是代词“之”。

1 省略及物动词后的宾语,

特点:及物动词后面应该有宾语与之搭配的却没有出现。

遂拔( )以击荆轲。(《荆轲刺秦王》)括号内省略动词“拔”的宾语“之”,也就是剑。

2 省略介词(“与”“以”“因”“为”)后的宾语。

特点:介词不能独立作句子成分,一般地要和后面的名词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或补语。如介词后没有名词,就是其宾语被省略。

竖子不足与( )谋。(《鸿门宴》)“与”是介词,而括号内省略了宾语“之”,即项羽。

四、省略兼语

特点:“使”“令”“命”“召”“俾”和“拜”“除”等一些动词后,一般来说,应该有兼语(通常是“之”)与之搭配,但这个兼语却没有出现。

为国者无使( )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括号内省略兼语“之”即自己。

以相如功大,拜( )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括号内省略兼语“之”即相如。

五、省略介词

特点:文言文中介词“于”“以”等经常和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补语或状语时,介词往往被省略。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 )陇西。(《张衡传》)括号内省略介词“于”,“在”的意思。

秦王购之( )千金。(《荆轲刺秦王》)括号内省略介词“以”,“用”“拿”的意思。

六、省略量词

特点:数词后面量词通常省略。

蟹六( )跪而二( )鳌。(《劝学》)前面括号内省略“条”。后面括号内省略“只”。

其次,我们还要掌握一些方法。

1 分析语法,今为古用

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去分析文言文中的省略情况,明确被省略的成分。首先查找句中的动词谓语。然后分析动词谓语前半部分,如没有陈述对象,就是缺少主语。再分析后半部分,若是及物动词后面没有与之搭配的成分,有可能省略宾语;有名词、代词而非宾语,就有可能省略介词。如2005年湖南卷翻译题第15题的第1句:因乞李氏以归。动词“乞”后面有名词“李氏”,但它不作“乞”的宾语,所以可能省略介词“于”。而“乞”后的宾语也被省略了,根据语境,应是“这部书”。

2 抓住关键,掌握类型

所谓关键就是省略句中每一类型的突出特点。从词性上讲,动词(及物动词、“使”“令”类、封拜类)、介词、数词等:从旬式上看,结构一致的句子、对举性质的句子等,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因为它们与省略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曹刿论战》)句式结构一致,不难看出括号内省略为动词“鼓”。再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两句对举,省略动词“择”。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例句,切实掌握常见的省略类型。如果我们认真揣摩,反复咀嚼,就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不变应万变。

3 瞻前顾后,联系语境

文言文中有些省略,我们只要联系上下文,瞻前顾后,结合具体语境,就能够顺利地推断出省略的成分。切不可将某一语句与其语境割裂开来,胡乱推测。如2009年安徽卷翻译题第7题第1句: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 )也。”( )各怀之而出。这个句子的上文是写“我”和立恭在老人家里找到两部书,想要拿走又不便说。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省略处为“它们”和“我们”。

当然,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这几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明确省略的内容,疏通并理解文意,为高质量地完成各项阅读任务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