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数学教育观对教学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数学教育观对教学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数学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适应这种变化。数学教育观为这种适应提供了实质保证。数学教育观是人们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对数学教育的一种系统的理性认识,它是由数学观、知识观、教学观、技能观四种观念所构成的逻辑体系。数学教师的教学行为接受数学教育观的指导。

关键词:数学教育观;教师行为;影响

引言:由社会进步、时展和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化对高素质数学教师的普遍需求,数学教育观作为数学教师素质结构的先导性部分,在数学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起着指导性作用。数学教师的数学教育观决定其教育行为,而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就显得十分重要。正确的数学教育观由正确的知识观、技能观、数学观、教学观、能力观所构成。在新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下,数学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数学教育观,不仅是决定数学课程改革成败和培养什么样的数学人才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数学教师职业化的必然要求。

1.数学教育观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弗赖登塔尔曾说:“真正的教育活动意味着遵循自己的真诚信念去探索正确的教育途径”,“与其说让学生学习公理体系,不如说让学生学习公理化;与其说让学生学习形式体系,不如说让学生学习形式化。一句话,与其说让学生学习数学,不如说让学生学习数学化”。弗赖登塔尔的研究对数学教师确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至关重要。

学的数学教育观包括数学教学观、数学学习观、质量评价观等。树立科学的数学教育观不可能一蹴而就,需深层次地解决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在教育思想、观念、教学策略、教学手段、评价机制及教师素质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虽说难以用简单语言阐述数学教育观,但是数学教育应肩负提升学生的智慧水平勿庸置疑,数学教学应通过引导学生再创造实现智慧挑战。

数学教育观是人们对数学教育行为的总的、根本的看法。从认知角度讲,数学教育观是人们在数学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对数学教育的一种系统的理性认识。而这个系统里面包括有数学观,知识观,教学观、技能观。数学观即数学教师对数学的总的看法。不同的看法会影响数学教师在数学教育活动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知识观是指数学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数学教育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方面的看法。教学观是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的总看法。技能观是指数学教师对教好数学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的教师技能所持的看法。

2.数学教育观指导下的教师行为(即数学教育观对教师行为的影响)

2.1.教师的主导性。

教师的主导应导在教学目标的转变上(变学会为会学),导在情感的建立和交流上,导在学会向会学迁移的关键环节上,导在成功的激励和学力发展上;学生的主体则应体现在学习的自主性,体现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体现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以发展为主旨要强调以知识的获得为载体,以方法训练为保障,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个性培养为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键要在“导”字上下功夫。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层次,要针对班级中学生的总体水平和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俗话说“种花要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对一些浅显的问题,可让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答对了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答错了不能随意批评斥责,应予以鼓励引导。这些都是数学老师的数学教育观对其行为的指导作用,思想对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2.2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地位具有两个方面。第一,他们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认识活动的,处于受教育者的地位,是教育的客体,不能决定教学过程的进程和方向。第二,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沦是知识经验的获得,还是智力、能力的发展,教师都既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既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靠教师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要靠教师来设法启发和发散。在组织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五官并用,积极主动地学习,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2.3建构主义教学观。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注重自身数学教育观对其行为的指导,而是将一些僵硬的符号和冰冷的公式塞给学生。其表现形式是满堂灌与满堂问,实质仍是教师为主角,学生为配角。我们要努力改造这种不适合发展学生潜力的教学方法,把构建主义教学贯穿于整个课堂。该教学观强调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和评论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数学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作用,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椅。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教师所教的数学必须经过学生主体感知、消化、改造,使之适合他们自己的数学结构,才能被理解、掌握。与此同时,进一步改造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

2.4教师思想的转变。

现代数学教学观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让所有的学生都具备必要的数学素质,对数学优等生要发挥其特长,指导使其更上一层楼;对中等生要激发上进心,克服忽冷忽热的毛病,促使其进步;对数学差生要热情关心,找出症结,激发其对数学的兴趣。挖掘有利因素,因势利导,使其有所转化。教师的行为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热爱学生就是把自己的爱全部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课堂上,让一些数学成绩并不是很好的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判断问题,教师从旁引导,保证他们回答的正确率,并给予肯定,答错了也不随意批评斥责。同时注意他们上课时的状况,对个别上课注意力分散的学生,应及时地善意地进行提醒,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亲近感和信赖感,进而创造课堂情感氛围中不可缺少的“和谐”环境。

3.数学学习方式更具探究性,培养学生对对数学美的欣赏和数学交流能力

一个搞数学的人,他要搜集、发现、创造或表达关于模式的事实和思想。数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跃的过程,这和被动地掌握概念和程序很不相同。事实、公式和信息有多大价值只有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支持有效的数学活动。数学应用就是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下转第152页

上接第150页

也就是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实施新课标,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其能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进行思考,找到应用数学的契机。生活造就了数学,数学又服务于生活。就像国际数学教育权威弗赖登塔尔说的,数学必须“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4.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

在教育领域中常常谈论的建构主义具有认知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身份。从方法论观点来讲,“人类是认识的主体,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今天人类具有高度发展的组织知识的能力。”从认知理论观点来讲,“知识不是通过感官或交流被动获得的,而是通过认识主体的反省抽象来主动建构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从学生主体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出发,寻找最适合学生的高效学习方法与模式,并引导学生发展对现实世界数学的感觉及数学思考的能力。

5.从单纯关心考试,过渡到同时对数学思想与数学文化的关注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仍然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但逐渐过渡到同时关注数学问题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数学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数学思维与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全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类巨大的精神财富。数学的严谨性和抽象性特征,使数学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选修系列对数学史的加入是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数学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6.数学教育观下学生的行为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并不重要,而学生想了些什么更重要千万倍。学生的思维应在学生自己的头脑里产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亲自去发现更多的东西”。在传统数学教学中,学生受教师支配,被动接受数学知识,机械记忆数学概念及结论,导致产生自卑感,以消极态度对待数学学习,效果很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现代数学教育观认为,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对其所施加的数学教育需要通过其内化才起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教学知识的加工厂,教会学生正确思考的方法,深刻理解数学内容的方法、正确记忆定理、公式的方法、指导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练习和复习,让学生感到自己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从内心喜欢数学,才能努力调动自己的思维活动,学好数学。另外,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把数学教学内容组成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规律臻知识体系的形式,同时发挥数学应用广泛性的特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进行教学。所以学生只有参与知识的应用与发现过程,才能引起兴趣、激发学习数学的欲望,使思维处于最为活跃的状态。在合理的问题情境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

结束语:

总之,在数学教育观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上要树立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的教育观。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发展的潜能,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总量的增长,更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学习自主化。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田晓娟.重视“数学应用”,渗透“数学建模”[J].科学教育,2008,14(2):6.

[3]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