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锂电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途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简述了当前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宜春学院“锂电本科实验班”为例探讨了地方本科院校对锂电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法,就完善高校锂电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锂电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周国华(1976-),男,江西宜丰人,宜春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江西省高等学校锂电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教授;陈倪莉(1980-),女,江西九江人,宜春学院图书馆,馆员。(江西 宜春 33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锂离子电池MWCNTs/石墨复合负极材料研究”(项目编号:赣教技字[10705]号)、2011年宜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锂电新能源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050-02
1990年左右日本索尼公司成功解决锂枝晶问题使锂离子电池实现产业化以来,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与其他二次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高、无记忆效应、循环寿命长、绿色环保等一系列优点,现在正由手机、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便捷式小型电器所用电池逐步走向大功率动力电池和大容量储能电池的领域。
一、我国锂电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及人才需求现状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理想的新一代绿色能源,由于其比能量高、循环寿命长、不会产生环境污染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生产、生活领域。锂电新能源产业是一个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的朝阳产业,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以生产锂离子电池为目标的锂电新能源产业在全球正处于迅速蓬勃发展的时期。
我国的“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计划都把大力发展新型能源作为重大科技计划,近年来国家“863”和“973”计划中均有把“大力发展动力锂离子电池”作为重大资助项目。中国电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指出:鼓励发展锂离子电池及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鼓励提高锂离子电池,特别是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循环寿命等方面的研究及电池组在线实时管理系统的开发;加快锂离子电池和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在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汽车上的应用进程。
中国已是仅次于日本的锂离子电池制造大国,市场增长空间巨大。目前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已逐步向电动汽车、储能电站等领域拓展。随着锂电新能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更新换代不断加速,技术需求不断提升,对锂电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整的锂电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专门人才不专业的现状已经成了制约我国锂电行业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我国虽然已是锂电大国,但绝不是锂电强国。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呼唤专业技术人才,只有人才素质上去了,数量足够了,行业才能真正快速健康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锂电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现状
通过深入宜春、深圳等地具有代表性的锂电新能源制造企业(江西省福斯特新能源有限公司、江西联威新能源有限公司、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江西省鸿兴新能源有限公司等)进行实地调研,和锂电产业一线生产部门及专业技术人才进行交流,对锂电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受教育背景、工作内容等进行调研,了解锂电生产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受教育背景等方面的特殊需求。调研结果显示国内锂电新能源行业人才非常匮乏,特别是动力电池高端人才非常缺乏,而中国锂电技术还停留在消费类锂电水平,很多技术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并没受过专业的系统教育。动力电池是综合了化学、物理、材料、机械、电子等多种学科,需要配置专业合理的研发队伍,绝非做消费类锂电池的技术水平就能达到。不只是技术人才,包括管理人才等,都急需新的人才和队伍加盟。很多动力电池厂家甚至不惜高价到日本、韩国和美国去抢人才。
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并没有独立的锂电方向专业,主要是电化学、材料物理等相关专业进行尝试性锂电技术人才培养,既不专业也不全面,更谈不上系统,直到目前在教育部的专业设置中也没有关于锂电方向的本科专业。不断改革和完善锂电新能源产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是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
目前,高校在培养锂电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还是高校内部原因。由于锂电专业技术不属于某一专门的基础学科,高校内对锂离子电池技术的研究所涉及到的学科也比较多,如材料学科、无机化学、冶金学、电化学、应用电化学等。由于各专业学科所掌握的教学研究资源有限,对锂电专业人才教育培养各自为政,不能形成系统的大规模综合人才培养的局面。培养的人才偏重于某个基础理论,对锂电产业缺乏整体感知,进入企业后很难立即投入到生产研发工作中。
三、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锂电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途径
宜春学院在江西省十二五规划、宜春市大力发展锂电产业的号召下,于2009年就开始探索锂电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深入宜春、深圳等地大型锂电企业了解人才需求;2010年春组派教师赴清华大学锂电实验室深造学习;同年分别大力引进材料加工工程、电化学、材料物理等专业的博士,并抽调相关专业教育科研人员(教授3人、博士2人)组建宜春学院锂电新能源学院。锂电新能源学院下设一个省级锂电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一个校级锂电新能源研究所,开设“锂电本科实验班”(图1为开班仪式)。根据调研情况确立了锂电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第一届学生就达到79人,每年分批组派学生进入锂电企业生产一线、技术管理及研发部门进行实习,取得良好效果。锂电企业对这些毕业生的需求巨大,录用率达到百分之百。宜春学院“锂电本科实验班”的学生深受锂电企业的欢迎,现已有部分学生毕业后成为宜春市锂电企业的技术骨干。
为了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锂电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途径,宜春学院在开办“锂电本科实验班”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锂电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1.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建立整体教育理念
锂电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其知识技术是综合的,高校要做好这类人才的培养首先就要提高自身教育意识,调整教育资源。国内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教育人才,高校将原有的材料学科、机械、电子、电化学、应用电化学的师资力量调配组建。组建时应注意到两点:一是树立教师整体调整、合作教育的理念。由于是相关专业教师组建,各学科要相互融合,需要教师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目标教学。二是促进教师对这一前沿、交叉科学的了解,由于是抽调基础学科的教师,应当让他们多去锂电企业、锂电研究所学习了解,充实专业教育素养,以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培养目标
市场的需求永远是高校教育的立足点,锂电技术人才的培养更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需要的不是泛泛的人才,而是要能确实解决问题、承担生产任务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所以高校要经常走进企业了解企业需要,不断完善知识体系,除了基础学科以外,主要体现电化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制造技术的有机统一;锂电专业概念下的课程体系要求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和专业口径,建立由电化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三大系列课程组成的知识平台,使学生具有扎实的材料、电化学、制造、现代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以满足锂电产业对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要求。
3.培养学生树立自主创新信念
锂电产业发展迅猛,丝毫不逊色于IT产业,其核心就是产品的不断创新。高校培养出来的锂电专业技术人才无疑属于较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必将接过产品创新的接力棒,所以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不单单要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还要让他们树立自主创新的信念。宜春学院“锂电本科实验班”的学生从开班伊始就挂靠在一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一个研究所。新思路、新方法是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后习惯性思考和讨论的话题,这种自主创新信念强的学生在企业里很快就被用于研发部门,参与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工作。
4.探索学生自主研究性的专业工程实践方法
锂电新能源专业是一个新兴交叉性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性很强,需要有良好的实验教学条件和实习基地。宜春学院在锂电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上充分利用“亚洲锂都”——宜春的地域产业优势,建设实现课程实践教学与科研项目紧密结合,让更多的实践项目来自企业工程实际,改革传统的启发引导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拟建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新模式,通过工程项目训练、工程综合实训、科研项目训练以及创新设计竞赛培养高素质的锂电产业技术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袁剑峰.锂电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就业趋势分析报告[J].科技信息,2009,(35).
[2]王伟东,艾建军,杨坤.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
[3]王彦辉,齐威娜.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