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江苏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和基本模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江苏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和基本模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4年江苏首次召开了全省可持续发展工作会议,对促进全省城乡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现在江苏城市化进程已处在以城市现代化为主要驱动力的新阶段,坚持走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尤为重要,而对江苏城市进行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也就显得十分迫切。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的制订

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专指城市经济增长与人口、生态环境之间相协调、持久的发展,即在一定的时间尺度上,以高素质劳动力、高级化的产业结构、低污染的环境质量、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等来保障长期持续的城市增长及其结构优化,从而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可持续性。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理论基础,主要立足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人为本。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满足人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其目标是既要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又给社会成员以公平的分配权和发展权,从而消除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以人为本,一要强调城市的发展首先应表现为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二要强调城市人口应保持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增长速度。

2.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传统的发展观不可避免地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社会公平的丧失,科学的发展观则要求以尽可能少的生态和社会代价达到有质量的经济增长。从生态系统的功能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就是生态城市。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城市可持续发展强调融合能力,其关键在于城市诸要素的平衡匹配,以实现社会活动、经济活动、载体功能以及生态环境的和谐,从而实现城市整体发展的良性循环。

3.城市能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依赖于科技、体制、决策管理等可持续发展系统内各要素对系统发展的支撑与保障能力,这种能力建设包括人力、科技、组织等方面。因此,科技、教育、体制等社会支撑系统的能力建设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障系统。

可见,可持续发展是以追求以人为本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并以其能力建设为保障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体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效益。当然,城市可持续发展并不是要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同时最优,而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有一定匹配关系的整体最优。总之,这些思想对构造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报告采用“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在对国内学者完成的10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归纳的基础上而设计制定的。

“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组成,并根据各项指标的涵义,自上而下组成目标层、准则层、领域层和指标层,构成一个完整的层次体系(图1)。说明如下:

目标层(A)。以可持续发展度(A)为综合指标。

准则层(B)和领域层(C)。准则层包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水平(B1)、可持续发展能力(B2)与可持续协调度(B3)3个方面。领域层由18个领域构成。

(1)可持续发展水平(B1)。是城市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各要素发展现状的最直观的外在表现,由经济规模(C1)、经济效益(C2)、经济结构(C3)、经济外向度(C4)、人口(C5)、居民生活质量(C6)、城市建设(C7)、社会保障(C8)、资源条件(C9)、环境质量(C10)10个领域构成。

(2)可持续发展能力(B2)。反映城市社会、经济、科技、环境等各要素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与保障能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推动器,由经济发展能力(C11)、科技支撑能力(C12)、环境支撑能力(C13)、社会保障能力(C14)4个领域构成。

(3)可持续发展协调度(B3)。反映城市系统与子系统之间优化的程度,是判断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是否协调发展的准则,由资源利用效率(C15)、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度(C16)、生态环境治理力度(C17)、管理调控水平(C18)4个领域构成。

指标层(D)。指标层由38个要素组成。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简要含义

1.一级指标B1为可持续发展水平,包含以下10项二级指标、21项三级指标。

(1)C1为经济规模,着重反映城市经济量。

所含D1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人),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所含D2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它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

(2)C2为经济效益,反映城市经济运行的质量。

所含D3为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用于反映工业生产效率,指报告期工业企业平均每个职工创造的工业增加值,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所含D4为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产值(元),指报告期每一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的工业产值,用于体现城市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

(3)C3为经济结构。

所含D5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是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的指标;所含D6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比(%)。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在40%以上,表明社会的知识化、智能化基本达到现代化水平。

(4)C4为经济外向度。

所含D7为出口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反映城市的国际竞争力;所含D8为利用外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用于衡量外资企业对于城市的对外贸易,以及就业结构和工资水平的影响。

(5)C5为人口素质。

所含D9为人口自然增长率(‰),有限稳定的人口增长是人口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所含D10为人均受教育年限(年),反映在岗职工的

总体素质,直接体现城市的总体教育水平。

(6)C6为居民生活质量。

所含D11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主要反映居民的实际支付能力和生活水平,数据来源于城市统计年鉴,由实际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家庭副业生产支出和记帐补贴,统计年鉴上有直接的统计口径;所含D12为万人拥有病床数(床/万人)。是反映人民卫生健康和医疗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也是衡量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7)C7为城市建设。

所含D18为人均居住面积(m2/人),它是反映居民居住水平的基本指标,也是居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的标志性指标之一;所含D14为人均拥有城市维护建设资金(元/人);说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更新水平,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反映出城市系统维护更新的能力。

(8)C8为社会稳定及保障水平。

所含D15为失业率(%),失业率的高低是社会稳定与否的晴雨表;所含D16为综合治理评分(分),是江苏各市2003年“建设平安江苏、创建最安全地区”活动综合治理考核评分,该指标衡量社会秩序的状况。

(9)C9为资源条件,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所含D17为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反映城市处理耕地资源不足矛盾的力度和效果以及城市自我供给的能力,体现了城市人口、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程度;所含D18为人均水资源;动态反映水资源数量的变化,也间接反映生态保护的效果。

(10)C10为环境质量。

所含D19为城区SO2年日均浓度(mg/m3)。它是用于反映空气质量的指标之一,同时也体现城市燃料结构和节能脱硫措施的实行情况;所含D20为区域环境噪声面积与土地面积比重(%),目前城市环境噪声主要来自交通、工业、施工、生活和其他等五类;所含D21为城区BM10平均浓度(mg/m3),可吸入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能进入人体的呼吸系统、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2。

2.二级指标B2为可持续发展能力,包含以下4项二级指标、8项三级指标。

(11)C11为经济发展能力。

所含D22为人均财政收入(元/人),财政收入指城市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城市职能的财力保证;所含D23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用于反映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间接体现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力和前景。

(12)C12为科技支撑能力。

所含D24为万人专利授权量(件/万人),指报告期该城市被批准专利授权总件数除以万人计的总人口数所得值。该指标说明城市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成果;所含D25为万人科技人员(人/万人),用于间接反映城市通过科技创新在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的同时,发展经济的能力。

(13)C13为环境支撑能力。

所含D26为环保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目前的环保投资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的相关方面投入,如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投入、绿化投入、生态建设投入等,是指除污染治理资金投入以外的全部环境保护建设投入;所含D27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万吨),水的污染治理是最重要的环保任务之一。

(14)C14为社会保障能力。

所含D28为城市社会保障覆盖率(%),社会保障覆盖率=(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参加失业保险人数+参加医疗保险人员)/(3×城市总人口)。测量单位为百分比(%),反映社会保障的覆盖程度;所含D29为每10万人交通死亡人数(人/10万人),反映城市交通管理和保障居民交通安全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社会服务和保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指标是以报告期交通死亡人数除以以10万计城市总人口所得。

3.一级指标B3为可持续发展协调度,包含以下4项二级指标、9项三级指标。

(15)C15为资源利用效率。

所含D30为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用于衡量城市土地资源的实际人口负荷。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越高,表明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高,但该指标的提高会受到环境质量等指标的制约,也不会无限提高,城市统计年鉴中有建成区面积数据,由于很难确定建成区内人口,一般用非农业人口近似计算;所含D31为万元工业产值电耗(千瓦时/万元),反映工业能源利用效率,该指标越小说明万元产值消耗的能耗越少,也说明工业产业结构越合理,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越大,发展越好。

(16)C16为经济社会环境相关性。

所含D32为社会环境协调系数(%),反映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情况,该指标越高,说明污染治理差,随着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与环境没有和谐协调发展,而反之,该指标越小,说明环境治理越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越好。社会环境协调系数α=污染物排放量年均增长率/人口年均增长率(污染物排放量,取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所含D33为经济环境协调系数(%),经济环境协调系数α=污染物排放量年均增长率/经济产值年均增长率。该指标值越大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经济与环境没有实现协调发展;该指标越小说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越好。因计算中污染物排放量只取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指标具有一定的近似性。

(17)C17为生态环境治理力度。

所含D34为污染治理资金使用额/地区生产总值(%),从投资效果出发,污染治理的边际成本应等于环境改善的边际效益。该指标并非越高越好,而是在特定时期内存在一合理值,接近该值方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含D35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城市绿化覆盖率和林木覆盖率复合而成的指标,用以反映整个市域的绿化情况,较高的绿化覆盖率加上合理的绿地结构才真正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8)C18为环境管理协调水平,所含D26为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万元),反映资源回收利用效率,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深入程度,该指标越高,反映三废利用产业搞得越好,循环经济发展得越深入,环境治理也就越好;所含D37为生活污水处理率(%),是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的生活污水占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的比例,用于说明城市所具备的处理生活污水的能力以及对受纳水体的影响程度,测量的地域范围仅限于城市建成区;所含D38为每亿元地区生产总值中IS014001认证企业数(个/亿元),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作为IS014000系列标准的核心,是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并开展审核认证的根本准则,测量范围为城市全部行政区域。

三、江苏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

1.评价模型及计算方法

在采用聚类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上述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后,我们运用德尔非法,通过几轮专家咨询,确定各层指标权重,然后建立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的评价模型:

式中A为综合指数。Wi为第i项指标的复合权重(0

当x为正指标时,xi=x/x0;当x为逆指标时,xi=x0/x。

而Wi・Xi为第i项指标在综合指数A中所占份额,也即第i项指标的评价值。对38项指标的评价值求和,可得综合指数的评价分值。

2.参照值的确定

在计算各项指标评价值时,采用了参照值(X。)作为比较,而未用目标值或标准值的概念。其原因为:

①由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是一个难题,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各国基本认同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上各国也因国情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别。因此研究和设计一套测评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标准值或目标值来评价各国、各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十分艰难。

②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是一个时序状态变量,具有动态特性。因此,确定其数量标准不可能十分精确和一成不变,也即很难取一个经得起时间推敲的标准值。我们的研究采用13市中的最优值为各项指标的参照值,以便鼓励先进,作出相对科学合理的比较。

(作者单位: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城市评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