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职与高职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职与高职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为了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对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几点建议,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

关键词: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于2011年9月《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中明确了要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战略。中职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基础实用型技能人才,而高职教育强调培养高端应用型技能人才。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高职招生面临生源萎缩、生源质量下降等现象,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工厂企业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导致中职毕业生毕业即失业,面临就业难等问题。中高职的有效衔接,为优秀中职生再深造和高职院校招生打开了一个绿色通道,中职生毕业之后可以继续到高职接受再教育,提升学历和就业竞争力。高职教育也因为有了优秀中职生的加入,同时解决了生源质量下降和生源萎缩两大难题,这是一个双方互惠互利的决策。中高职的协调发展,中职与高职院校进行“三·二”对接合作办学,形成中职阶段三年和高职阶段二年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在教学内容上避免重复、减少雷同实验实训设备的建设,节省教育资源,有利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

一、人才培养目标

中职与高职协调发展中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中职和高职所培养的学生是有差异的。中职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注重基本职业技能的培养,培养的是操作工,服务于生产第一线。中高职院校进行“三·二”对接合作办学后,中职教育在实现原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还需承担输送部分学业优秀的中职毕业生到高职院校继续接受高一层次职业教育的重任,中职学校将同时肩负就业、升学两大重任。高职教育是在高中教育基础上所进行的职业教育,侧重高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培养的是技师、助理工程师、生产一线的建设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中高职合作办学后,高职院校还需认识到普高教育和中职教育毕业生的各自特点,并区别对待。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保持技术能力培养的连续性,体现培养目标的高端职业性,以就业为导向,关注专业理论知识的延伸,侧重培养与专业相关的应用策略和创新技巧,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

要实现中高职的顺利有效衔接,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课程和教学的有效衔接。目前的中职和高职课程还没有做到顺利衔接,例如:中高职的对口专业在专业理论课上有重复、实践教学内容和对应岗位技能脱节,这是由于中职和高职的课程开发理念有出入,在课程的设置上没有一个统一标准,除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也不利。因此,构建一套灵活够用、提升职业技能、面向职业岗位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1.课程设置。通过市场调研和科学分析论证,由学校和行业专家共同讨论,针对企业相应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职责,确定专业任务领域和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再从分析专业专项能力出发,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整理、归类,确定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职业能力复杂程度,归纳和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行动领域并最终转换为课程。

2.教学计划。基于课程设置中所涉及的课程,再依据专业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参照岗位工作过程,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要考虑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的重复性,从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两方面入手,充分考虑教育部要求开设的文化和德育基础课程需求,关注学生基础文化知识量的累积。与此同时,从专业角度,做好中高职过渡顺利衔接工作,中职开设过的专业课程要避免雷同,从专业技能培养的深度和广度上加以拓宽实现良好对接。中职生可组织其参加国家相应专业中级工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而高职生可参加高级工职业资格鉴定考试,通过取得的相应资格证来辅助证明毕业生在专业技能上的特长,也为今后的就业增加了砝码。

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任何专业的技能培养都不可能是终身够用的。在中职与高职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构建中,要有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基础,注重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建立完善的中高职衔接的教育评价体系

虽然现今一些高职院校在某些专业课程上已经采取实践操作与理论笔试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但是大部分的中高职院校特别是中职教育仍是以知识本位为考核评价基础的评价模式为主。学校以试卷的形式考核学生对课本上的基础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与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侧重中、高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相违背,为了促进中职与高职协调发展,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要将评价考核从知识本位转换成能力本位的考核评价模式。该评价体系要能够从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对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对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进行自行分析和解决的创新能力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评价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在评价方法上要敢于创新,大胆实践。首先要重视过程中的评价而非关注结果评价,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直面问题、分析原因和解决难题。其次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每个项目评价中增加小组同学间自评与互评,这一评价过程既是学生自我反省的过程,也是对自己在项目小组中所充当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客观认识并逐步提升自我素养的良好途径。再次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法。高职教育过程中可以借鉴该生在中职教育阶段对应课程的评价得分,认可该生在企业实习时取得的评价成绩,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发展共性、保护个性,力争从各种渠道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细致地评价。

只有明确了中高职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才能为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创造更有利的对接条件,为国家培养高端应用型技能人才提供更便捷的渠道,为我国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长灵,林七七,等.“中高职三二分段”对口自主招生

人才培养模式优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

教育),2012,(1).

[2] 赵淑娟.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

消费电子,2013,(5).

[3] 刘智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J].教学

研究,2010,(11).

[4] 曹勇.简论中高职一体化专业建设[J].高等职业教育一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10).

[5] 杨黎.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电子专业“3+2”人才培

养模式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9).

[6] 李全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

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