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永远的柴达木情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永远的柴达木情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分别这么多年,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与你交流少了。尽管这样,你在《化不开的柴达木情结――由李玉真的引发的感慨》一文中认识的我,还是差不多这个样子:一个内心深处爱着柴达木的十足的西部女人。

过去我有近十年为自己初恋的失落而落泪,更为柴达木可爱可敬可怜的姐妹而落泪。我不能不提起笔来写她们,我希望内地的人知道远在青藏高原的戈壁荒漠上有这么一群女人,我希望世界上有她们的一席之地,她们是在用真情与生命开发着西北的生命,她们比城市女人难得多。城市的人们也许知道了她们的生存状态和博大的胸怀,对社会对家人对朋友就会少一些斤斤计较,少一些矫情。

定居北京之后,应《柴达木开发研究》杂志之约,有几年在写“城市碰撞”专栏文章。越写越是思念那片纯净的土地。如果说,过去是为那里的女人而落泪,现在则是为那片土地,我有太多的思念太多的感慨。城市的喧嚣使我思念柴达木的宁静――就是大风起兮云飞扬,黄沙涌兮鬼狼嚎,也是宁静的,那是心的宁静。人生最闹心的就是人为的喧嚣,柴达木没有。城市的喧嚣里有那么多的虚情假意尔虞我诈,有那么多的自私自利小肚鸡肠。就是这些东西在互相碰撞,让城市不得安宁。

人类奋斗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真正的自由,而心的宁静就是一片辽阔无边的自由天地。年轻的我们在柴达木,那是多么令人回忆的日子啊。嘴唇干裂着口子流着血,却依然唱着喊着哭着笑着,那么大的天,那么大的地,谁也吵不着谁,那种自由,城市没有。远离城乡心里孤独着,什么都没有只有人,所以人与人就相互依赖、相互信任,所以心灵没有遮拦想说就说想喊就喊,谁的心扉都像天空一样透明,谁的话语都像漠风那样爽直。那种自由,城市太少。

人类追求自由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得到物质丰裕的生活就想得到精神生活的满足。人们终于发现物欲酿就的精神生活只是没有心肝的骷髅,于是将目光转向大自然、转向动物,想从它们身上得到灵魂的洗礼。然而城市人终究逃脱不了物欲的羁绊。他们就在物质与精神的撕杀中渐渐老去。城市人真累真可怜,所以农村人说城市人总是不正常:农村人好不容易吃上白面好米了,城市人把农村人喂猪的玉米当作美味了;农村人好不容易用卫生纸擦屁股了,城市人用来擦嘴了;农村人把狗当作忠诚的朋友,城市人却把狗叫儿子,把儿子叫做兔崽子……城市人,城市人真的很怪,走一点路都开小车或者乘车,回到家里就在跑步机上跑步;城市人过去同情讨饭的,现在同情的是流浪猫流浪狗……不仅乡村的农民对城市人有看法,柴达木人也有看法。所以柴达木人越是为自己是柴达木人而欣慰。

我们不适应城市生活,是我们的内心不适应。我们原本就与大自然协同开发,原本就与动物亲密友好;我们原本就是城市人总想返璞归真的纯朴真实的那一群人,原本就是城市人最不放在眼里的物质贫民却又最羡慕的精神贵族。我们在城市里围起了自己的小圈子,我们白天可以到城里去过城里人过的生活,夜晚却回到了自己纯净的精神家园。我们在碰撞中生气也在碰撞中学习和改变自己,但是我们不愿改变我们的真诚和淳朴,所以我们还是很幸运的。

其实我们并不是全盘否定城市全面肯定柴达木。柴达木有许多被社会忽略或关注不够的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报告文学《残霞如梦》,发表在2003年第2期《报告文学》杂志上,与你写钢琴天才郎朗的《迈着大师的脚步》在同一期,我想你已经看过。我如实记下了西部戈壁滩上一群神经失常的女人。远离城乡生活艰辛文化贫乏是造成他们精神失控的重要原因,她们的憧憬与现实的差距之大城市女人是无法相比的。她们承受的内心拼杀是城市女人难以想象的。人的心理素质不一样,遭遇不一样,终有一些人会在那片荒漠牺牲自己。虽然她们生命还在,但那种形式的生存比死亡更令人难过。我在篇末向社会呼吁,关爱她们吧,她们是为开发西部做出牺牲的人!

不仅社会应该关爱她们,也应该关爱所有从内地去柴达木的人们,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去柴达木的人们。因为那里恶劣的气候和偏远荒凉,不适宜老人与孩子,不少人都离乡背井抛家别子,造成与父母尤其是与孩子之间的隔阂。我在柴达木最西部的茫崖石棉矿当广播员时,曾多次对着话筒哭着播音,某家的孩子在大风里失踪了,请车队立即派车去寻找,请知道情况的同志立即到工会提供线索……

每年都有失踪的孩子,有的被大风刮走,有的是离家出走,不是冻僵或冻死在戈壁滩上,就是永远消失了。离家出走的孩子,几乎都是在内地老家出生,或者在柴达木出生后因缺氧或营养不良而送回内地,几年后又接到柴达木,因长期分离而导致与父母感情不和。这些,柴达木人是没有错的。但是,他们为了柴达木,不仅永远忍受着对父母的不孝之痛,还永远承受着得不到儿女感情的悲伤。我写的长篇小说《滴血的母爱》就是流着泪讲述这种悲伤。然而,这是柴达木开发的前30年的社会问题,它和其他社会问题不一样。其他社会问题,如果政策改变,遗留问题就迎刃而解。这却是难以改变的遗留问题,它只能永远遗留在这一群柴达木人的心里,泪,也流在心里,因为当初他们离乡背井抛家别子是自愿的。

柴达木,我们就是这样爱着你。柴达木,我们不需要告诉你,在内地我们柴达木退休职工居住的大院里,有多少家职工与儿女团聚了,但是还有一些家庭,那层因距离垫厚的隔膜并没有让两代人的感情牵起手来。让它永远遗留吧,这是早期开发柴达木的印记,带着悲怆,也辉映着难能可贵的人格力量。就像正义的战争需要牺牲一样,早期柴达木开发也需要牺牲,包括情感和生命。

我还写过一篇纪实文学《永远忏悔》。也是讲述的这种感情隔膜的事情,只是悲剧色彩更浓。从内地老家接来的孩子总是不理解父母的爱,总是闹着要回老家找奶奶。千里戈壁,走不出去就是死,母亲决不会让孩子去冒险,也舍不得送孩子走。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这位年轻的母亲情急之下,顺手举起了铁钩。原本只想吓唬吓唬孩子的她,不小心打在了孩子致命的地方,她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死在自己怀里。她自首了,坐牢了。当时那个单位的报纸掀起了大批判、大讨论。谴责的人多,也有人找出了问题的根源――柴达木,什么时候能适合孩子生存与发展?

这些问题后来都解决了,比如,柴达木的石油基地建在了敦煌,柴达木石油人的孩子都可以在敦煌上学了,老人也可以在敦煌生活了。离乡背井虽然还存在,抛家别子的事情却几乎没有了。然而,失手杀掉孩子的母亲,却永远洗不清罪过,只能忏悔一辈子。

开发柴达木,因地理环境的恶劣导致的社会问题还有一些需要我们去揭示。我曾写过一篇纪实文学《失衡的荒漠》。说的是从1954年第一支石油地

质大队进入柴达木开始,直到80年代,柴达木西部都是男多女少。荒漠上,有女人才有色彩,有女人才有家,有女人才能生育繁衍。当然,有女人也增添男人的精神力量。但是,男女失衡有30年之久。很多很多的男人是怎样承受缺一半的空虚的?很少很少的女人是怎样尽到女人的职责的?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

有时候,在那片荒漠,发生什么故事,都是无可厚非的。在内地可能觉得有传奇色彩,在那里却是平凡得不足挂齿的。

在那片土地,人性与人情的解释与内地城市是不一样的;在那片土地,精神的内涵与内地城市是不一样的。内地城市可能刻意打造和装饰、张扬一种精神,柴达木却是人们在与大自然的较量和融合中自然形成一种精神。就像流行于亚洲、非洲最北部地区的萨满教,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崇奉之神。对柴达木的虔诚就是那种精神的核心支柱,像原始宗教,却又不像萨满教那样有跳神作法的男巫。那种虔诚是群体无意识生成,柴达木有人类原初生长精神的最好的土壤。

柴达木有人类追寻的很多精神资源,她潜藏在文化资源和物质资源之中,她高于文化资源和物质资源。一些去过柴达木的著名作家、评论家意识到了,挖掘过,写过。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有李季、李若冰、肖复兴、雷抒雁、李炳银、刘元举……说到这里,我要对你们说声谢谢。柴达木开发的前30年我们没有想到需要理解,甚至宁愿父母、儿女不理解也要坚守在柴达木。有两代人为开发柴达木做出了无私的奉献,一些人牺牲了生命和亲情。这两代人不管在九泉之下还是在安度晚年,也不管现在居住在哪里,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社会不要忘记柴达木开发的最早30年――可以忘记那些人的名字,不要忘记两代人怎样坚守一种精神。

如今两鬓斑白的我们已经希望有识之士对那种宝贵精神的理解了。我们的儿孙一代比一代离那种精神更远,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在淡化中走向消亡。尤其是定居城市的我们,耳闻目睹了太多的城市病,深深地体会到精神贫乏对社会的危害。你们的理解,就是我们两代人坚守的精神像血液一样输送给城市的通道。我们希望城市精神像物质一样丰满,希望我们的儿孙健康成长。

谢谢你在百忙中还想起我的《西部柔情》。我们柴达木人也一样不会忘记你的获奖散文集《西部生命》和电视散文《西部生命》,因为那是你几进柴达木倾注的真情。柴达木还有很多值得挖掘、提炼的东西,我想,你还会倾注你的心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