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1年,“幸福感”成为最令人憧憬的国家级热词,“幸福指数”替代了GDP,成为国民生活的一项最重要的新指标。一时间,这股“幸福潮流”磅礴而来席卷全国,“构建幸福城市”、“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等等幸福口号也随之遍地开花。不过,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幸福观,而我们是否幸福,说了算的不只是那些枯燥干瘪的“幸福指数”,而是每一个人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
“你看见了什么?我看见了幸福!”――当幸福跟经济指标一样被量化之后,也成了2011年最令人迷惑的热词。什么是普通人心目中的幸福?为此,本刊记者开展了广泛的读者调查。
“人类经过数千年的争论之后,终于达成了一致,选出了一个共同的国王,中文名叫金钱,英文名叫Money。美貌是王后,权力是太子,名誉是公主……”这是一则在网络上流传很广的寓言,精辟而引人深思。“有钱就有幸福”,五成受访者如是认为。可是,调查结果却显示,年收入在50万以上和年收入在2万左右的人幸福指数最低,也就是说最有钱的人和最穷的人觉得自己最不幸福,而年收入在5万~20万之间,小康收入的人幸福指数最高。在回答“你为什么不幸福?”时,有“买不起房,开不起车,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结不起婚,生不起孩子”等等原因,但占了七成的答案,却是一因为觉得别人比我有钱。看来,觉得自己不幸福,最根本的原因,不是来自金钱的匮乏,而是来自金钱的攀比。自认为不够幸福的受访者,大多会给幸福画一个无限大的圈,圈里充斥着别墅、名车、存款、老婆儿子、情人小秘……最重要的是,要比身边的朋友都过得好。而自认为幸福的受访者,大多认为幸福很简单,就是一种自我的体会,不需要太多附加的物质条件。“医院里没有咱家的病人,监狱里没有咱家的犯人”,一位幸福指数特高的受访者用一句流行语总结了他的幸福观。如果按这样的幸福观,相信会有更多的人会感受到幸福。
什么是幸福?国际通行的标准答案,是美国经济学家卡里曼给出的,他因为总结了对幸福的四种定义,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四种定义中,主观幸福感是第一定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我自己觉得自己很幸福就行。其余三个,分别是幸福的人格特质、正面的情绪和幸福的感知觉。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生活的评价,其实他们根本不清楚你生活的原始点和参照物是什么?幸福感是主观感受,你觉得自己很幸福就行,不要看GDP,不要看个人收入,不要看生活状态,不要看有没有车房,只要看自我的幸福感。
什么是幸福?如果老外的结论听着别扭,就从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福文化里找答案吧。其实咱老祖宗早就懂了,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尚书-洪范》中,就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终命。“长寿、富贵、身体健康”心灵安宁、有美德、不遭横祸而善终,这是中国人对“福”最早的具体阐释。一方面是物质层面的富贵、长寿,一方面则是精神层面的心灵安宁、有美德,而二者的和谐集合才是“福”。即便在后来五福被世俗化为“福、禄、寿、财、喜”,“财”的位置也排得很后,并不是幸福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这与我们的调查结果,也有一些相似――绝大多数接受调查者还是认可精神情感层面能带来更大的幸福。在如何才能获得幸福的调查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拥有温馨的家庭”,第二位才是“更多的财富”,第三位是“乐观的心态”。
“你一定要幸福”,当您的幸福从依赖房呀车呀票子呀这些客观物质去实现,转变为依靠主观内心去感受之后,也许幸福也就不那么遥远了。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我们借海子的诗来祝福所有的读者!
Q:你幸福吗?
A:在你问我的时候,我觉得我是不太幸福的,因为我没有看得见、握在手上的一种幸福。我把女儿视为幸福,但她现在在自己的房间里。其实我从开始到我临死,我想我都是处于两者之间:你可以说我是幸福的,也可以说我是不幸福的,)
Q:幸福是什么?
A:幸福就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说你看见了一个你一直梦想的礼物,比如突然有一天你看见了你一直在等待的那个人,岸一刹那你是幸福的,那是实实在在的。从来没有虚空地那像一个东西时,你感觉是幸福的。
Q:你觉得怎样才能获得幸福?
A:幸福是没有止境的,要一直努力地创造,不能因为遇到困难而放弃,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
从新年开始,我就一直参加各种作家节。2月份我去了印度10天,参加那里一年一度的文学节。去了之后发现,印度这个国家很有意思。他们那里的任何一个地方,即使再穷,用最脏的水洗衣服,但是他们的穿着,他们衣服上的各种颜色,他们对音乐,有一种很幸福的感觉,令我感动。他们对眼前的生活是满足的。他们内心有一个很强大的东西支撑着,哪怕再穷,哪怕再可怜,但是从他们的眼睛和言谈举止,你看不到穷和可怜。这是我们中国没有的。现在大多数中国人都是不安的、不满足的、焦虑的、嫉妒的,很少看见是幸福的。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永远没满足,富有的人还想更富,这个很可怕。我觉得中国人应该去一趟印度,他就会改变自己的价值观,肯定会对你将过什么样的生活重新做出一个选择。
印度改变了我对生命、生活的看法。我觉得过去的人生犯过很多的错误,我以后的生活应该更自然、更随意、更没有目的。现在我对眼前的每一点快乐都很珍惜。如果你的心到了,你就没有更多的痛苦了,你就很满足。比如说你一天有三顿饭吃,有书看,身边有很好的朋友,有个很好的家,我觉得人生就是如此,就已经够了。
我认为,幸福的来源就是那一刹那――你心灵有一种火花,砰砰一跳。其实幸福不会保持很长,就像爱情一样短暂,就像一颗流星一刹那飘过你的心里。我碰到一个说很喜欢我书的人,那一刹那我很幸福。我一看见我女儿我就觉得幸福,她朝我笑、对我说的每一件事情、说的每一句话,当我抱着她的手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是最幸福的。
经济学告诉你的幸福
如今,“幸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怎样获得幸福,也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如果从经济学的视角,如何解读“幸福”的含义呢?
一般的观点认为,只要物质收入增长了,人们就会幸福。经济学理论也研究发现,在人们经济收入贫穷时期,也就是人均GDP较低的阶段,GDP的增长,的确能使幸福曲线直线上升。上世纪80年代,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就属于这种情况。那时的中国人,物质收入日益增长,幸福指数逐年攀升。
然而,经济学也研究发现,当人均收入达到3000至5000美元阶段时,GDP的进一步增长,并不能带来同比例幸福感的增长。例如美国人在1946年到1991年,人均收入从11000美元增加到27000美元,但国民平均幸福指数反而下降了。这就是所谓的“伊斯特林悖论”或“幸福悖论”。物质收入与幸福指数,并不是永远的正相关曲线,而是一个抛物线。当物质收入达到一定程度时,由于边际效应递减,幸福指数不再随着收人增长而同步增
长,甚至会下降。我们国家正在进人3000美元收人这个阶段,也开始出现
“幸福悖论”现象。面对这种“幸福悖论盯的困扰,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幸福公式,给你提供了另一条幸福指向:幸福一效用欲望。
当我们发展经济,追求物质收人(分子“效用”)的同时,还应该关注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分母“欲望”)。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内心越宁静,精神越和谐,幸福指数就越高。这样我们就把幸福的判定,从追求外在物质,返归到内心世界。经济学理论告诉你:即使物质收人不再增加,只要我们内心宁静,只要社会和谐,人们就会感觉活得很幸福。
在攀比中郁闷
大学本科我学的是国际贸易,毕业后去日本一家名校读了硕士。后来顺利地进入日本一家老牌证券公司工作了两三年,期间被派到中国工作过。结束驻外任期后,我回到公司,干脆利落地炒了老板的鱿鱼,收拾行李回国了。
我回国,主要是因为家人都在海南,内心也还是喜欢自己的国家,当然,也可以概括为想成家立业。具体来说,就是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让家人都开心。回到海南后,这些还没有实现,都还在努力中。
在国外时,我觉得挺舒服的,关键是心理上轻松。回国后,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觉得心累。这种压力主要来自生存,譬如买房买车。按中国的老理儿,结婚要有新房,中国女孩子也大都是这么想的。在国外就不是,不一定买房才能结婚。日本女孩不会要的。
在国内生活,心态,或者说幸福感很大程度受到房价的影响。我觉得不是特别幸福,主要是觉得生存压力比较大,生活成本太高。物价上涨水平与工资水平不成正比啊,物价、房价都非常高,尤其是房价。我算是挣得多的白领,但我都买不起房。
总体来说,在日本时,我较少去和身边的人比较。但目前中国社会环境由于贫富差别,大家都想着去比,我也例外不了。一比,就觉得比自己牛的人太多了,危机感油然而生,自然幸福感就减少了,郁闷就多了,人性也许就是这样。
淡定就是幸福
少年时总有一些言行举止在成年人看来是非常叛逆的,被认为是不良少年,可我们追求的就是那份无拘无束。或许过激,但没有给他人或社会带来严重伤害,因此我们的内心是安宁的,也就是幸福的。套用一句,试问:哪个少年不荒唐?
长大后,不知不觉中开始关注民生,只因为在人群中多听了那个人的一句:夜深人静,泪水总是充满双耳后(我们认为泪水只会充满双眼,原来他躺床上泪水都流到了耳朵里了),激动地决定: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南方周末》公益广告)。为了和农民兄弟站在一起,2001年把户口非转农后全力以赴,结果,自己变得无力了,悲观了。其中耗费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远远超出了身边朋友的想象。经常有朋友问我后悔不,我说:改变世界的永远都是年轻人,每个人至少要年轻一回。至今,我仍是农村户口,仍然幸福着。
在执着于民生10年中,见识了很多人经历的不公、冷漠、冷眼与嘲笑,所幸这些都没有让我的内心变得阴暗,而是变得更加淡定、坦然了。
幸福是个人内心的感受,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也不相同,与别人的看法、活法无关,与货币的多寡也无关,更与GDP、幸福指数无关,与所谓专家的公式或方程式更是无关。
内心安宁,且淡定、坦然,再保持身心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
幸福就是陪着孩子们一起成长
二十多年前,朋友之间玩测字游戏。因为刚来海南,我随手写了一个“海”。朋友惊诧说:哈,你要三为人母呢。也许是天意,我真的成为了三个孩子的母亲。
也有亲友和朋友为我的付出而不以为然。只是那时候我想,孩子的人生还没有开始呢,没人呵护怎么行啊。如果将他们弃之不管的话,也许我会事业有成,荣华富贵;也许我会天马行空,自由潇洒,但是这于我的孩子们有什么意义呢?于是我自甘平庸。
每天的家长里短,油盐酱醋,时间就在这琐碎的忙碌中流逝。彼时的红颜变成了此时的沧桑,青春随风飘散,曾经的自我也化成了尘土,忘却了驻足欣赏,也不曾顾盼流连,一复一日过着简单的生活,体验着日子的艰辛繁杂。然而,心中时常涌动着收获的满足,付出的欣慰。孩子们已经从一株幼苗长成了蓬勃的大树。他们健康、活力、积极向上,充满爱心……他们的人生充满了多彩的希望。这些都是我幸福的源泉。
母亲节的时候,儿子发来信息:祝妈妈母亲节快乐,妈妈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是最伟大的妈妈。我看了很感动。有什么比这种感觉更幸福?
其实,对三个孩子,我觉得自己都不是很称职的妈妈。我不爱干家务活,家里没有人家妈妈收拾的那么整洁干净,而且,孩子们也常常吃饭不及时,还有,妈妈脾气也不好,经常缺乏耐心,孩子因此多受了好多的委屈,所有这些让我想起来心里就非常歉疚。但是,平生让我感到最为骄傲的事是:我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平生让我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事是:我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平生让我觉得最为安慰的事是:我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孩子。
你一天天长大,我一天天老去。可是有什么比陪着你成长更幸福呢?阳光和你一起灿烂,生命和你一起灿烂。
幸福需要回应
好友最近遇到一“夺命连环call”。去年下半年,她参加一考研培训班,班里有一男子对她很是“来电”。自从最近同学录分发之后,此男执着的电话问候就开始了。据说是一天的一个时间里可以打五六个电话,接通后对方也没讲什么特别的话,仅仅是问候一下天气、嘘一下冷暖,或者东拉西扯些什么,挂断后隔五六分钟又打。如遇俺女友不方便接电话或没接到,此男更是连续地拨打,“夺命连环call”的绰号就这样诞生了。
俺好友不开心,“夺命call男”目前可能是开心的,但如果他的努力一直得不到回应,他还会开心吗?开心都算不上,别说会幸福啦。
当然喽,幸福不是只局限在追求恋爱的男女中,在夫妻、家人、朋友,甚至邻居之间亦然。我觉得仅仅是一方在付出,另一方只是享受,不说回报啦,连个好赖话儿都没有,付出的那一方一定是无法感觉到幸福的吧。
幸福同样不应局限在有血缘、或共事人脉中,在帮扶弱小、助力弱势的过程中,对方一句感激的话语,一个开心的笑容,一条健康成长的消息,都会让付出者感觉幸福。
幸福,更不仅局限在人与人之间。我们爱护大自然,爱护各种各样的物种,它们回应我们一阵清风,一片斑驳的树影,一抹跳动的阳光,或者一只小猫的懒懒依偎,一只小狗的跚跚跟随,这都会让我们觉得幸福吧。
幸福是从眼睛到眼睛,从眼睛到心灵的过程,为他人努力,对自己负责,我想就可以感受到幸福。
别老想着证明幸福
生不逢时。发育到可以考虑“幸福”问题时,正赶上全国小朋友都在唱: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诉你……结果没一个朋友能告诉我幸福在哪里的。他们自己都不幸福,告诉我痛苦在哪里的时候倒一个个文不加点、长篇大论了。
后来的东西是一只猫教给我的,当时它正转着圈抓自己的尾巴,其实抓着了那也是它的尾巴,抓不着一样也还是。当时就觉得――这猫,太――理性了,非得确认自己对尾巴的所有权。
其实我们也差不多,总想确认自己对幸福的所有权。
说白了,我们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是幸福的,怎么办?找别的人证明。后来我自己想明白了,这做法太荒诞了。打个比方,你娶了个美女老婆,可不确定自己够不够幸福,然后找另外一个男人来证明一下……回到幸福这个话题上还真有不少人就是这么笨的。
每个人的幸福对别人其实都是不适用的,这个证明你不可能在别人那里找着。所以――自我感觉良好就好了!这就是幸福!
说得不够明白?福就是打工的别跟老板证明自己有正确想法,做老板的别以为只有马云、王石才算好手下!
幸福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
对于我来说,周一到周六的生活几乎天天如此:七点四十早读开始,。二十分钟后正式上课,十二点半午休。下午的课从一点半到六点。为了节省每天来回一个半小时的路上时间和未知的堵车时间,我选择了住校,因为这样可以留出更充裕的时间来学习。在学校上完晚自习后九点半回到宿舍,快速洗刷完后还要学习到夜里十二点到十二点半。但是我并不觉着这是件很痛苦的事,在追逐一个明确目标的过程中,这种经历本身就很充实,很幸福。
说实话,优越的家庭条件让我没有必要关注琐碎的日常生活,我只要学习好,三个月后考个好大学就行了。如果通过几年的奋斗能够实现这个愿望,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了,至少是这一阶段最幸福的事。
很多人似乎觉得越长大越不幸福,越不快乐,但是在我看来并非如此。我们需要完成的任务不同,对幸福的理解也就不同,在这样一个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其实是充满幸福感的。
来自父母的支持和关心让我的“备考”生活有了更可靠的保证。现在一个星期回一次家。一回家,老爸老妈就变着花样地给我做好吃的,给我补充营养。不光是饮食,平时他们也会花费心思帮我去留意和高考相关的一切内容。最近!,家里就在忙着收集高招会的一些信息。这段日子,我也更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不易了。幸福就藏在一家人为美好未来奋斗的点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