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反思与超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改实施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上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这一成果令人欣慰。但笔者在听课评课中也发现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以至于历史课堂中出现了一些虚假的繁荣。一线教师一定要认真总结、及时反思,这样,新课改的路才能越走越宽。笔者就此结合自身实施课改的经验谈几点想法。
一、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统一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主体参与性教育思想。所谓主体参与性,就是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教育实践,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人。历史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个性得到了张扬。但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教师对这一教学理念理解上不全面,把学生自主学习理解为“自己学习”,整堂课全部让学生自己活动,教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笔者曾听过这样一堂课,有一位教师在讲《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把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教师在课前把问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本小组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各小组准备充分,所以学生的热情很高,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完整,有些观点也有失偏颇,教师在小组总结时应该予以补充和纠正,可这一节课里教师只是在各小组间穿行,就像一个旁观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不应削弱,反而应该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感到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和帮助。历史是人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其内涵非常丰富,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等各个方面。这些无不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初中学生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其辩证的思维能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现偏差。这个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需要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应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二、坚持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的有机结合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激励和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关注学生的差异与学习需求,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问题。著名教育家詹姆士也认为: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的确,人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尤其是学生,他们更是渴求教师的赞扬与肯定。恰如其分的表扬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在上《鸦片战争》这一课时,教师提问:“鸦片的输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有一学生非常积极地举手了,可他只说出了一条危害,这时,教师还是应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这位同学发言很积极,认识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造成的巨大危害。”并在此基础上委婉地提出:“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这样学生也比较乐于接受。
心理学家斯金纳制定了强化时程表,他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重要手段,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也就是说,表扬、奖励、鼓励等作为教育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要适度,如果每次表现好都给予奖励,则会因强化过多失去效力,适时对学生进行奖励,效果反而会更好。除此之外,表扬也要因人而异,不要完美化、绝对化,内向自卑的学生应多表扬鼓励,多给予热情;而对于骄傲自大的学生则要求严一些。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正确地和有目的地使用惩戒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新课改并不是只倡导赏识教育,惩戒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历史课堂也需要有适当的批评惩罚。教育的实践表明,惩戒教育有时比赏识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好时机。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转变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不成熟,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有学生会屡次犯同样的错误。惩戒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有利于他们发现自己的错误进而改正错误。
由此可见,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一样都不能少,这是科学的教育规律。
三、追求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统一
新课程鼓励教师尽可能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实施课堂教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出现在历史课堂上。多媒体可在瞬间展示大量突破时空局限的生动形象的资料,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参与积极性,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教学场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比如,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时插入《火烧圆明园》电影片段,学生能非常直观地了解英法联军在北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树立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而发奋学习、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
多媒体可以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可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并不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就是优质课,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代替传统的教学工具就是有新课改精神。有些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制作的PPT课件往往多达几十张,上课时教师就纯粹地充当了电影放映师。多媒体的运用应该为达成教学目标而用。如果一节课中补充材料过多,学生就无法“消化”。如果放映课件的速度过快,学生也不能记住和理解。况且,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费时费力,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和对学生的关注,既浪费了时间,又因其过多的预设而妨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此看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不应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它只是诸多教学手段之一,也不是历史课堂不可缺少的门面和装饰。只有恰当使用它,并注重将其和传统教学手段如板书、图演等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历史课堂发生了许多新变化。然而热闹之后,也许我们应该冷静地反思一下:新课程的课堂到底该新在什么地方?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吗?反思才会明理,反省才会明智。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才能超越自己。在新课程的征途上,一线教师只有不辱使命,勇往直前,才能收获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邓兆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若干问题的反思[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5(3).
[2]朱占玉.缘木求鱼还是成果斐然——中学课程改革的反思[N].光明日报,2005-0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