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杜甫“夷歌数处起渔樵”之我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杜甫“夷歌数处起渔樵”之我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自主赏析篇目杜甫的《阁夜》一诗,颈联后半句“夷歌数处起渔樵”,课本注解为“有好几个地方,渔人、樵夫们唱起了民歌。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教师教学用书》理解为“显示了地方风情”。对此我有其他的理解。此联诗句语言浅近,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但稍加品味,就会发现矛盾,不由得产生疑问:上句写千家恸哭,下句写渔樵放歌,一哭声一歌声,岂不矛盾?我认为只停留在如课下注释般的字面意思的理解不是成熟的鉴赏。

原因是下句的理解与整首诗的基调不符。该诗是作者于大历元年寓居夔州西阁时的感时伤世之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先后死去。作者感时忆旧,写下此诗,心情异常沉重。

诗中也有此感情基调的直接或间接印证。首联“岁暮”二字有韶光易逝之感;“天涯”有自伤飘零之意;“五更”表现出作者的彻夜难眠;“鼓角”暗示出战局的紧张;至于“三峡”句,由课后“相关链接”小字部分可以知道是武帝问星象之事。“星摇者,民劳也”,由此可感觉出作者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野哭”一句可以看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尾联,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况,更显出诗人内心之凄苦。综上所述,全诗的感情基调应属低沉感伤,即历来对杜甫诗风的定位“沉郁顿挫”。根据语境义的推敲原则,“夷歌数处起渔樵”句应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一,由“夷”字看出地理位置,析出飘沦之伤感。这种说法目前是细心的读者最认可的一种。听到“夷歌”说明了作者已经到了边远之地,于是想起了自己多年漂泊的经历,此时此刻便有了强烈的处边远之地、无处是归所、思故都之深的飘沦之感。

第二,忧国忧民之痛。此种理解必须结合上句一起分析。作者流寓至此边远之地,却依然能听到战伐之声,说明此刻战争已经开始慢慢地渗入边远地带。如此细微的观察,也只能来自于敏感并时刻心系家国和黎民苍生的诗人,由此也可看出杜甫那种“自始至终”的忧国忧民情怀。宋代的黄山谷有一首诗写杜甫画像,里面有一句写得非常好,叫做“醉里眉攒万国愁”。就是杜甫即使在喝醉的时候,他对天下的忧虑也会聚集在他的眉间。后人评黄山谷这一首诗说“状尽子美平生矣”,这一句话把杜甫一生都写透了。

第三,当然也可以把前两者结合起来理解,即既抒发对个人漂泊无依无靠的伤痛之情,又有对国家在战争铁蹄的践踏之下“无处是安土”的伤时之痛,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时刻紧密相连。而这点在杜甫其他诗歌中也有体现,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再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四,这一句是“以乐景衬哀情”。歌声此刻在小语境、大语境中都显得格格不入,而且恰恰相反,所以很自然地想到诗人在极其悲痛的情况下会用的一种手法――反衬,用歌声来反衬出哭声之痛或听此哭声的诗人内心之痛。

第五,也可以理解为“以哀景衬哀情”。为何这样理解呢?我们还是以“歌声”为突破口。歌有很多种,歌声自然也“千姿百态”。所以我们可以打破思维从反面去理解歌声内容,在战争频仍的时代,渔樵的歌声中也充满了对国家、对时代、对自身生活的忧愁。

第六,对比手法。上句写惨遭战争的百姓哭声震天,下句写边远之地人民仍沉浸在短暂的安稳中放声歌唱,此句有“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影子,诗人可能借此用自己的一腔爱国忧国热忱来冷视自己毕生关注的人民,竟是如此地冷漠和麻木,这也是忧民的一个内容。

第七,从“渔樵”入手分析,按照古代一些诗歌运用意象的传统,可以猜测此句可能包含着诗人的隐逸思想。但是,杜甫毕竟是杜甫,根据知人论世的鉴赏原则可以知道,这种可能性在杜甫身上是绝对没有的。“渔樵”除了隐逸之意外,还有“世外高人”之寄托。古有“终南捷径”之说,所以渔夫、樵夫很多时候多是不得志的有德有才之士。此刻国家面临沦落灭亡之灾,杜甫愁得不知所措,而真正具备力挽狂澜能力的高人却闲戏于山水之间,这自然会引来杜甫的伤感无奈,即强烈的忧国情怀。

以上是我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思考的结果,非常感谢学生多样的、积极的思考,也希望借此拿出来跟各位同仁共同学习。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