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据搞错了一个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据搞错了一个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据错了一个小数点,数据搞错了一个零,这样儿的报道,不管是新闻还是旧闻,不论何时何地出现,都令人侧目抓人眼球。本文顺水推舟,干脆把它置顶,然后在问号的带引下,一路寻去。

问号的来路

本文标题中的问号,是由《中国式贫富分化的数据之困》一文(以下简称《中》文)激发出来的。《中》文刊于2010年6月17日《南方周末》,三千来字,三个部分,以三个小标题为界,即:数据搞错了一个零、最大问题是数据缺乏、头疼医脚?

用这样的小标题来打包,收看率定然不会小。抖开其中的包袱,静心地一一拜读。读罢,就有了下面这些话。

在今天的中国,贫富是怎样的格局,如此焦点的问题,自有研究者。“不是1%的人口占有41.4%的财富,是10%的人口占有了41.4%的财富”。《中》文一开篇就来了这么一句。

却原来,6月初,北大一教授撰文说“1%的人口占有41.4%的财富”。紧接着,北师大一学者针对此说而说“10%的人口占有了41.4%的财富”。双方各执一词,“1%”比“10%”,可不愣生生少了一个零。北大的那位,将文章发表在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标题是《中国的财富集中度超过美国》;北师大的这位,主要思想被南方周末报记者采访后,记录在《中》文里。

有意思的是,说“1%”的称,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说“10%”的称,世界银行数据来源于自己,是国内在引用世行数据中出了问题,丢了一个零,所以搞错了。那么记者是怎么考虑的呢?从《中》文来看,记者的用词,是这样的,当摆出了“1%”说之后,写了一句“不过,这一数据可能有一点问题。”在采访了“10%”的学者之后,似乎确认“1%”为非,“10%”为是,于是笔锋一转,写道,“但这一错误并不影响中国的收入分配失衡的现状。”接下来的文字,就是在这个前提下侃侃而谈。

我们感兴趣的是这个话头,也就是《中》文里头小标题“数据搞错了一个零”的说法。到这里,一个大大的问号,分解为两个小问号。有问必有答,本文自问自答如下。

引用的数据可能错吗?

答:几乎不可能。国内媒体引用世界银行的数据是否会错,本文最先给出的答案是“根本不可能”,后来犹豫了一下,想到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于是在“不可能”的前面,删了“根本”,加了“几乎”。“几乎”二字,意味着也有可能发生,但发生的可能性极小。呵呵,既便发生,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认为引用的数据几乎不可能出错,原因很简单。常有写错、抄错之类的,哪有复制粘贴错的。如果复制粘贴的错了,那准是原文本来就出错了。很显然,《中》文确信,提供数据源的世界银行没有报错?那么在这个前提下,出错就蹊跷了。世界银行的这份报告,如果是中文的,国内媒体在引用时,直接复制过来就成,不存在错误;如果是外文的,国内媒体在引用时,数字的翻译,也不存在笔误。

再说了,引用的数据出错,就是学者这一关也过不去。要知道引用的这个数据,事关现行中国贫富分化程度的,这是一个多令国人敏感的数据啊!学者们以该数据为依据,并以此撰文,带动全篇研究成果的推进,怎么会连丢了一个零都毫无察觉呢?这也不可能。因为研究此贫富差异领域的学者,都是这方面研究的老手,最基本的数据大概是多少,这么多年研究下来,不可能没有一点沟通与共识。

那么,引用的数据也有可能出错,这是在什么极端条件下呢?抱歉,本文实在是想不出。世界银行的公信力,专家学者基本的责任心,国内媒体起码的判断力,阻止了这种设想的推进。

怎样看待引用的数据?

答:引用的数据对不对,查找一下原文就可以了,看起来这解法好简单,事实上也确实没什么好复杂的。

北大的那位撰文的教授,如果在他纸质版的文章中,提供一个世界银行这份最新报告的网络路径;如果媒体在刊发他这篇文章的电子版中,链接一下这份报告的出处,问题就解决了。所以,在信息网络社会,光写一个数据来源还不够,因为有条件,可以作延伸阅读,可以去追根溯源。这样做,于人于己都有益,而做到这一步,只是举手之劳。

采访北师大学者的那位记者朋友,也可以这样做,也就是链接一下世界银行的这份报告。这样做的话,就能减少从疑惑“这一数据可能有一点问题”到认定“这一错误……”的突兀。因为记者朋友这一改变,只是听了采访对象的一面之词,事情的原本究竟是怎样的,也还得拿出真凭实据来。而点击进入世界银行的网站,实地“采访”一下,再将所访之所得揉到行文中,全文底气自然会更足,说服力将会更强。

搞怪的是,不论是那位北大教授,还是北师大的学者,还是那位记者,三者只提到“据世界银行最新报告”,真真地点到为止,而这篇重要报告的标题却只字未提,难道是不重要,这不可能;或者是没必要,也不可能。不过,事实如此,仿佛只能以无巧不成书来搪塞了。但不能搪塞。

打擂台去吧

必须正视的是,面对一个重量级的国情数据,怎么能够这样:一个教授举牌为“1%”,一个学者举牌为“10%”,嗯,记者举牌“数据搞错了一个零”。此情此景,令人哭笑不得。可不可以这样,三位举牌者,北大的与北师大的,外加记者,就近在京城打一次擂台,三头对六面的,就不会找不着北。这样一来,一定很有看头,保准有利于厘清疑点。

不过,发人深省的是,面对同一对象,出现如此举牌的乱象,也暴露出这方面研究的软肋,折射出这方面的研究还任重而道远。当然,引用数据来源的问题,添一个链接这么一个小技巧的推广,面对面地交流探讨澄清,似乎也有一段路要走。

写到这里,也是怪哉,本文的标题,《数据搞错了一个零?》说话了,说的还是广东话,“有有搞错啊?连我咏边个都唔知?顶唔顺。唔讲咯,落咯。”谢谢网友囡囡的在线翻译:有没搞错啊?!连我是谁都不知道?受不了。不说了,下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