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皇帝的女儿”也要“谈婚论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皇帝的女儿”也要“谈婚论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10月10日至14日,笔者随新闻出版总署代表团参加了第64届法兰克福书展。本届书展吸引了来自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7000多家参展商和近30万观众。今年书展的重点是儿童和青少年图书,以及图书行业的数字化趋势,书展的主宾国是新西兰。尽管数字化革命带来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出版商推出电子图书、网络图书,但印刷书籍仍占主导地位。

随新闻出版总署代表团参展的共有70多家中国出版单位,参展的图书有3000多册、2000多个品种,涉及科技、社科、文艺、少儿、健康、教育、经济和军事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五天展期下来,笔者的一个明显感受是,国外读者了解中国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国外出版商也更加看重中国这个市场。参展的中国出版社的展台主要集中在6号馆,书展期间,很多国家的读者和出版商来到这里参观、购书,与中国同行洽谈合作。来到五洲传播出版社展台的有德国、荷兰、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菲律宾、泰国等国家的读者和出版商,他们不仅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而且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方方面面感兴趣,对有关汉语学习方面的读物也有很高的热情,一些出版商还带走了有合作意向的样书。有一位想在中国出书的德国朋友找到我们,说她在展场比较半天,很欣赏五洲图书的出版风格,想将她的一本有关中德文化交流的图书拿到五洲出版。

与此同时,笔者也深切地感受到,中国文化“走出去”仍然任重道远,增强中国出版业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书展前三天为专业场,后两天为公众场。整个展期,欧美老牌出版强国的展馆人气一直很旺。相比较而言,大部分中国出版社所在的6号馆人气稍显逊色。即使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喜讯传到展场之后,中国展区的人气似乎也没有明显提升。

难道中国出版业真的乏善可陈?当然不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走出去”、“走进去”。

其实这些年中国出版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随着中国在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最近10年成为中国出版业大步走向世界的10年,版权贸易逆差不断缩小,输出数量和品种范围逐步扩大。据统计,与2002年相比,2011年中国各类出版物版权输出总量增长491%,输出引进比缩小至1∶2.1,对美、加、英、法等重点发达国家的图书版权输出总量增长了82倍。

但作为业内人士,我们也切实地感觉到,中国文化“走出去”其实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真正“走进去”才是我们的目的,而我们距离这个目的地,路还很长。在接下来的10年、20年,如何“走”得更稳,“走”得更远,让中国文化真正“走进去”,走进国外主流文化渠道,无疑值得每一个当代出版人思考。

中国不乏优秀的文化,也不乏优秀的出版物,但对于如何“走出去”,我们的一些认识仍然是模糊的。有人还是觉得“皇帝女儿不愁嫁”,认为有了好的东西,不愁没有读者,所以铆足劲地埋头生产“精品”,认为实现版权转让、实现对外有效传播也是早晚的事情,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也许应该换个角度想想,我们应该从选题策划和对外传播的角度思考问题,创新合作方式,主动与外界多联系,共同来“培养精品”。打个比方,就好比多寻几个“媒婆”,让“皇帝的女儿”在最合适的妙龄,嫁到最合适的人家,免得误了“佳期”。

在新媒体时代,世界的概念越变越小、越来越具体,大家同处一个地球村,要了解国外的情况,也不必像以往那么迂回曲折,中外合作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要想真正制作出国外读者喜欢的出版物,成功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主流文化,一厢情愿式的“买卖”已经行不通。

实际上,现在中国出版社参加国际书展的机会很多。经过多年培育,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也已经成为国际上四大书展之一,我国的出版人不出国门也能与国际知名出版企业近距离接触。出版人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和平台,广交朋友,洽谈合作,共同策划适合国外特定地区读者阅读的有关中国的出版物,可以从选题策划阶段就请对方开始介入,而不必等到已经成书,再拿到市场上去“吆喝”。实践证明,从一开始就进行合作,是成功输出版权,让中国文化不仅“走出去”,而且“走进去”的快捷途径。

在笔者的编辑策划实践中,就有一些这样的体会。

2012年10月,五洲传播出版社与美国一家出版社合作,推出了汉英对照版《当代“西洋景”——中西文化面对面》画册。该书油画创作者为木兰艺术工作室,他们一直从事将中国古代传统故事插图配画和翻译出版的工作,致力于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他们将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民间交流中出现的各种乐事趣事,用变形夸张、生动幽默的绘画语言表述出来,形成了当代“西洋景”油画系列。此油画系列作品具有丰富的原创性,曾在国内外国人较为集中的地区展出,受到好评。

此书选题由美国方面先行策划并提出,因正好契合我们的出版思路,中美双方开始合作。起初我们设想出纯粹的英文版,觉得油画中的场景在中国人看来再熟悉不过,不须再用中文多加解释。美国方面则提出,如果这是一本以中国国内市场为目标的书,中文解说确实显得多余。但他们经过仔细权衡,认为本书以两部分人为基本读者:一是那些身居海外、没有接受过中文正规教育的华人。换句话说,浅显的中文解释,是给那些不大了解中国文化的华人看的。在海外有大量来自港台的华人,还包括中国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他们大都不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那些细微之处。这些浅显的中文解释对他们来说很有必要,绝不简单。二是那些有一定中文能力的外国读者,浅显的中文解释可提供给他们学习。现在国内外有很多学习中文的外国人,适合他们阅读的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却并不多。美国一些公共图书馆的中文部管理人员也提出过这个问题,他们收藏中文图书时,重点就是收集双语图书。

经过交流和协商,这本书最终以汉英对照版的方式面世,读者对象主要定位于以上两方面的人群。其实,这些中文内容对于国内一些年轻读者来说,也是有意义的。

在这本书的设计制作过程中,美方也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双方商议决定:共同承担设计制版费用,中美两国两个版本同时印制,这样双方均节约了成本。

参加这次法兰克福书展时,笔者带去一本《当代“西洋景”》样书。果不其然,不少外国读者驻足阅读此书,并不时会心一笑。笔者与一位翻阅此书的读者交流,他认为这本图书描绘的场景十分有趣,一定还会有读者喜欢的。

在今后的出版实践中,像这样的合作方式是值得进一步尝试和形成规模化的。目前来看,大多数单本图书产生不了多大的传播效果,如果找到合适的国外合作伙伴,做到前期共同调研开发,充分利用他们的本土优势及渠道,策划出成系列的国外读者感兴趣的精品,并共同分担图书成本,必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一来,一本新书在国内上市的同时即可实现版权转让,并且可以顺利地进入当地主流发行渠道,在时间上也产生了“短、平、快”的效果,这对双方而言无疑是件双赢的事情。

(作者来自五洲传播出版社,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