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亚洲人民币路在何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亚洲人民币路在何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能在亚洲形成一个货币金融制度安排,构建以美、欧、亚三足鼎立为主的“多元化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将是解决国际赁币体系深层次问题的最优方案。

日本曾提出“亚元”,仿造欧元的模式,但这种模式最大的障碍是亚洲社会心理和政治互信的包容性不够。欧元产生的前提是政治和社会具备一体化的基础。从“亚元”产生的背景看,亚洲社会政治环境,比欧洲要复杂得多。即使是东亚和东南亚各国,因为有日本的因素,也很难形成政治上的联盟体。

剩下来就是两个选择,要么以日元为主,要么以人民币为主来构建亚洲统一的货币制度。在这两者中,很明显人民币要优于日元。现实来看,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无论是经济、文化、外交还是军事,都处在领先地位,且没有二战的包袱。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赢得了很多亚洲国家的信任。

如何产生亚洲人民币

对于长期保持国际收支盈余的中国来说,在亚洲地区流通及储备的人民币必然意味着形成国际收支中的人民币赤字,形成人民币在亚洲地区的净流出。那么这些人民币是如何流出或者说亚洲人民币是如何产生的呢?

第一,亚洲区域结算或汇兑往来。中国GDP和进出口总额均已列全球第三,并且中国进出口总额的s33%是与亚洲国家间的往来,占东盟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10%以上,因此可在亚洲加快推进贸易项下的人民币结算,并进而推进非贸易项下的人民币汇兑。

2008年,我国在贸易项下,向亚洲国家进口7000fL美元,约4.8万亿人民币,理论上,相当于仅在贸易项下即可向亚洲国家输出人民币4.8万亿元。

第二,亚洲区域人民币(境外)贷款派生。如果能在亚洲国家内部建立人民币贷款的机制,则亚洲国家就具备“自我”创造人民币的能力,会大大强化亚洲国家内流通中的人民币的数量。

境外人民币贷款,应从贸易融资入手,首先围绕着巨额中国与亚洲国家间的国际贸易往来进行人民币融资安排,这样人民币就不再是单向在进口项下流向亚洲各国,而是进口与出口的双向流动,理论额度也将扩展到9.3万亿人民币。

第三,资本项下的人民币输出。在这方面可考虑:中国国内的货币和资本市场对亚洲地区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开放;在香港资本市场直接发行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债券和票据,并进行人民币计价的票证的交易和清算;在新加坡、东京等亚洲主要资本市场直接发行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债券和票据,并进行人民币计价的票证的交易和清算。

目前看,至少前两个层面的市场需求已经出现,相关的政策和制度障碍已基本可以解决,事实上在香港地区发行人民币债券(非交易所发行)的工作已经开展,且效果良好。

人民币的信用保证

构建以“亚洲人民币”为中心的全新货币制度,在整体规划方面,应按照大体三十年的跨度,区分三个递进的历史阶段:

初期阶段以美元作为亚洲人民币的信用保证,即实行美元汇兑本位制。亚洲人民币的目标是成为结算货币,人民币管理仍保持有条件兑换的现行制度。

在这个阶段,可以大力推动东盟10+3框架下货币互换协议的规模,以人民币作为与亚洲国家间清算或援助资金的币种,而以美元外汇储备作为最终偿付的保障:可在亚洲各国建立人民币结售汇机制。

2008年,中国对亚洲各国的进、出口总额分别是7026亿美元、6632亿美元,贸易赤字为394亿美元,不仅净轧差(贸易赤字),而且单一进口或出口甚至是进出口总额都在我国外汇储备的可承受范围内。

中期阶段仍以美元作为亚洲人民币的信用保证,但随着人民币沉淀量的增加,加上中国充足的外汇储备,亚洲各国企业和个人接受和保有人民币的意愿增强,人民币开始从结算货币向储备货币转换,人民币管理逐步过渡到完全自由兑换阶段。

在这个阶段。要求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完全可自由兑换的改革基本完成,国内财政和货币政策比较协调,宏观经济和金融的调控手段比较成熟和稳定,物价、利率、汇率、就业率等中介指标,能同时兼顾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需求。

远期阶段随着中国经济尤其是政治和军事地位的提升,人民币最终为亚洲各国政府、企业和个人所接受,此时,人民币以中国自身为信用保证,摆脱美元的汇兑本位制,成为亚洲国家的储备货币。

在这个阶段,要充分发挥中国的地区影响力,通过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其他亚洲主要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各类金融机构来推动人民币的充分使用,推动人民币进入民间贸易往来、国际贸易结算、资本市场交易等各个经济领域,并可在香港、台湾等地区推行“人民币联系汇率制度”,设计并推行亚洲统一货币――亚元制度。

可承受的流通额度

“亚洲人民币”的流通额度无疑与我国可用于这部分兑换的美元外汇储备额度有关。 静态来看,当前我国可用于支持“亚洲人民币”的外汇储备充足。截至2008年末,我国外汇储备1.95万亿美元。一般而言,一国外汇储备的最低必要量大体相当于该国三个月的进口总额。如以此计算,我国2008年平均三个月的进口总额为2832亿美元。如果考虑到各方面因素,按最保守口径,以保有一年期进口总额的外汇储备计算,2008年应为11330亿美元。因此,以2008年数字静态来看,可以有8200亿美元(1.9S万亿减去1.13万亿)用于其他的国家战略。考虑到国家的其他各项安排,在8200亿美元中拿出一半,即4100亿美元用于支持亚洲人民币战略是可行的。如此计算,静态来看,2009年可对亚洲国家形成28万亿人民币的净流出。

这一数字已经远远高于我国与亚洲国家签署的货币互换5600亿人民币的总额,远超出亚洲流通的500余亿人民币(主要在香港)。也远远超出2008年我国与亚洲国家贸易赤字393亿美元。

从动态来看,未来十年外汇储备仍然是上升势头。

目前来看,国际间经济结构关系失衡、中国出口产业的比较优势、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对全球资金的吸引等驱动我国外汇储备上升的因素,很难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出现根本性的变化和逆转。

并且今年以来,随着国家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的相继出台,将会有力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培育,进一步增强了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实施10多年来,我国大力开拓非洲、拉美、东欧和独联体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出口市场格局渐趋合理,初步形成全球市场布局。因此,即便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企稳后,美国储蓄率保持增加,减少相应的进口需求,我国未来十年总体上仍会保持贸易项下的净盈余。

而从资本项下来看,中国巨大的自身市场需求,以及人民币升值的潜在诱惑都会导致相当长时间的资本净流入。此外,外汇储备本身也是有收益的,正常年份都会形成400亿~800亿美元的自生增长(2%~4%收益率)。

综合以上因素分析,未来10年中国可用于人民币国

际化的外汇储备额度还会进一步增加,且每年应保持在3000~5000亿美元的增量,假设拿出一半用于支持人民币的国际化,相当于每年可支持人民币净流出1万亿~15万亿。

此额度本身具有一定弹性,每年新增额度可依据1~3年外汇储备形势相应调整。

考虑到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不确定性,外需不振和出口恶化也可能会造成外汇储备减少的压力,我国完全可以采用控制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口额,控制境外中资银行人民币贷款额,控制资本市场的人民币票证的发行数量等方式控制“亚洲人民币流出”(及派生)的节奏。

相应的金融制度安排

扩大与亚洲各贸易国之间的货币互换规模。当前及未来10年,我国有能力拿出相当部分外汇储备用于支持人民币国际化,但是这些额度仍是非常宝贵的,需要审慎使用。因此,应重点选择亚洲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中与我国贸易往来额较大,有地区政治、经济影响力的国家来建立货币互换机制,从国别选择、货币互换协议的适用范围、额度的设定等方面来构建亚洲人民币货币互换及结售汇制度的基础。

从国别和地区角度来看,应遵循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四小龙”国家-东盟10+3中的发达国家-东盟10+3中的不发达国家-中东国家-中亚国家-南亚国家的顺序。扩大货币互换的覆盖范围。

从适用范围来看,应有计划地将货币互换协议的适用范围从支持亚洲国家货币危机,过渡到支持在亚洲国家建立一套亚洲人民币结售汇体系。

从各国额度的设定来看,应在可供运用的总额度内。依据各国的贸易往来及趋势情况、中资银行及行网络覆盖情况、亚洲主要资本市场对其覆盖情况以及当地华人或边贸往来对人民币的接受情况等来具体设定,并与国别选择顺序相衔接。同时,额度设定随着人民币在当地的流通规模来适时调整。

在亚洲区域建立中资银行及人民币业务行网络。中资银行分支机构与行网络的建立,至少应跟上货币互换协议签署的进度,能在有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家提供与货币互换额度相匹配的人民币服务。

亚洲人民币产生的三个主要渠道中,结算与汇兑和人民币贷款对银行网络的依赖度较高。目前,中资银行在东盟10国中仅在6个国家拥有网点,要有意识地增设分行或收购当地银行机构。同时,需要建立一批能受理人民币业务的当地银行行网络。

推动在上海和香港交易所发行人民币债券、股票等金融产品。

从香港联交所来看,发行机制已具备,所欠缺的是香港地区流通的人民币较少,限制了发行规模。从上海交易所情况看,与香港正相反,人民币数量不成问题,而发行机制尚需建立。

改革现行人民币出入境管理办法。在现钞管理方面,建议支持海外商业银行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设立海外人民币业务库,以办理人民币现钞的境外投放、跨境调拨、清分等。在现汇管理方面,建议明确人民币汇出、汇入的额度限定和相关的管理规定,明确境外人民币结售汇银行与中国国内商业银行,或人民银行之间的相关往来的规定。建议人民币境外结算管理制度,与人民币跨境结算体系建设,人民币海外结算(清算)体系建设同步推进,并与现钞管理制度和海外发行体系相互支持、相互依托。

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使香港迅速成为人民币通向周边国家的流通枢纽和集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