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巧设问题情境增强课堂活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设问题情境增强课堂活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23.5

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增强课堂活力,已成为广大教师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结合自己实践中的教学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谈一谈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巧设问题情境

创设现实生活情景,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把"大课堂"变为"小课堂"。如何因课制宜,创设学生或喜爱或惊喜的具体"情境",是数学课堂设计的"切入点"。如在教《统计》一课,教材上创设的情境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兴趣可能不高,教师可以结合班级情况,出示小干部选举数来进行统计。这一改变学生不仅觉得数学离自己生活更进了,而且也能切身体会,增强课堂活力。除了学生平常无意识的观察、感受以外,有意识的生活体验的积累也很必要。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多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情景,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感受中学习数学。

二、巧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增强课堂活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境",使学生产生"入境始入亲"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趣味性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活力。例如这样的一道趣味题:一个人唱一首歌要5分钟,10人合唱这首歌要几分钟?大部分学生不加思索地说:"50分钟"。但有少数几个学生却说只需要5分钟。于是全班就有了热烈地争论气氛。这时我并没有直接判断学生说法的对与错,而是给足时间,让他们尽情讨论,在学生争论声渐渐停止时,问题的解决思路也逐步开朗。学生在总结结论的同时,也给出了明确的理由:"歌曲的长度是确定的,不会因为人数的多少而发生改变。如果是这样的话,全国的人们共同唱这一首歌,岂不是要成天成夜地唱个没完了。这是不符合实际的。"真是精彩的假设呀!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体现趣味性,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巧设悬念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悬念"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特点,创设具有科学性、新颖性,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活动的各种疑问。"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小学生年龄小,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倘若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处设置疑问,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如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节的开始,设置了这样的悬念:列出如下一组算式后,我很快地说出了它们的得数。

①9999×9+9999=?

②127×36+127+63×127=?

③(100+8)×125=?

④98×35=?

当学生听老师说出得数后,感到惊奇不已,这是我趁机导入新课:学习了这节课之后你就会知道老师是怎样很快算出得数的。这样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学习兴趣特别浓厚,急于找到方法的心情也特别迫切。让每个学生都处于惊奇、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中,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巧设实践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操作实践是手、眼与脑的密切协作活动,是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是把外部动作思维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过程。小学生是活泼好动的,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能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引起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实践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积极地并有目的地参与实践操作。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通过激励性的语言,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发现的问题最多等等,形成了学生的合作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例如: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我就用多媒体小叮当带来一道题目想考考大家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试练习用2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的习题,4人一个小组,比比看哪个小组拼得又快又多。同学们通过讨论,小组合作,得出以下六种不同的拼法:

1×1×24,1×2×12、1×3×8、1×4×6、2×2×6、2×3×4。像上题这样学生单独操作可能解决不完整的题目,通过小组合作,找到了完整的答案,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这样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精心设置问题后,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同时也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增强了课堂活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巧设创造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没有创造性的教就没有创造性的学,没有创造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成为空谈。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以不能停滞传授基本的数学知识,而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初步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教学中要从数学学科的特性和小学生的心理出发,注重教学环节的创新。问题不同于常规的可以简单模仿例题的习题,也不同于起反馈作用的考题,不能光靠熟练程度来解决,它应是知识的升华,具有新异、变化、创造性的问题情境才能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如教学《平均数应用题》,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池塘平均水深1.2米,一个身高1.3米一点也不懂游泳的小孩不慎掉进池塘里,会不会淹死?这个创造性的问题,不能光凭学生对平均数的求法的熟练程度来解决,而要靠对"平均数"概念的深刻理解。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实际,即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应从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创设富于趣味性、创造性、实践性的问题情境。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探索,且在问题情境的激励下,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