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恩施州茶叶产业现状调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恩施州茶叶产业现状调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对恩施州恩施市、利川市、宣恩县、鹤峰县和咸丰县等5个主产茶区茶叶产业规模、产业组织形式及产业发展质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利用SPSS 相关性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2012年末,5县(市)茶园总面积达6.12万hm2;产量和产值均稳步增长,2012年样本区内茶叶(干茶)总产量和农业产值分别为5.37万t、25.53亿元,较2010年分别增长27.25%、68.85%,单位产值相对于2010年增长40.24%,达到5.89万元/hm2;黑茶从无到有,所占比例持续增加,2012年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产量所占比重分别为68.59%、23.98%、0.93%、6.51%;2012年5县(市)共有注册企业214家、QS认证企业78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37家、省(州)级龙头企业27家、深加工企业1家。调查发现区域内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良种化进程不平衡、茶园产能发挥不完全、产业组织主体发展滞后、产业链条狭窄等问题,建议通过转变扶持方式、加大科技投入、丰富产业业态、培育市场主体等方式推动恩施州茶叶产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恩施州;茶叶产业调查;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3-0586-04

恩施州地处武陵山区,生态环境优美、温湿度条件适宜,具有丰富多样的地域性气候,很适合茶树的栽培与生产,恩施玉露作为贡茶在历史上为广大茶客推崇、推广,远近闻名。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下,茶叶成为本区域内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为恩施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全面了解恩施州茶叶产业现状,为恩施州茶叶产业政策的制定与施行提供基础资料,对恩施州5个茶叶主产县(市)恩施市、宣恩县、鹤峰县、咸丰县和利川市进行了调查。调查的5个县(市)茶产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别,在茶叶发展思路、茶叶产业结构组成、茶叶技术力量上存在较大区别,能够反映恩施州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统计分析和SPSS相关性研究找出恩施州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恩施州茶叶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1 恩施州5县(市)茶叶产业规模

1.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在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支持下,恩施州茶叶产业规模不断增大,从图1可知,2010~2012年样本区内茶园面积持续增加,年均增长率在10%左右,至2012年末,5县(市)茶园总面积达到6.12万hm2,其中开采面积4.33万hm2、良种面积3.90万hm2、有机茶园面积0.23万hm2,分别占总面积的70.75%、63.73%、3.76%。其中茶叶良种率高于全国水平,但存在区域不平衡的问题,有机茶园面积所占比例较低,不到4%,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2 产量和产值稳步提升

样本区域内茶业产量和产值统计结果如图2。从图2可以看出,2012年样本区内茶叶(干茶)产量和产值分别为5.37万t、25.53亿元,相较于2010年分别增长27.25%、68.85%,总体呈现逐渐提升的趋势,其中产值的增幅明显高于产量,这一方面可能源于茶叶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可能是恩施茶叶发展质量有所提升的体现。

1.3 单产持续增加

比较了2010年以来样本区域内茶叶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的变化情况。从图3可知,样本区域内单位面积产量变化较小,2010年为1 172 kg/hm2, 2012年为1 241 kg/hm2,增长了5.89%,年均增长2.95%;而在单位面积产值方面增幅较大,2010年为4.20万元/hm2,2012年达到5.89万元/hm2,增长40.24%,年均增长20.12%。

2 恩施州5县(市)茶叶茶类组成分析

通过对恩施州5县(市)2010~2012年的各茶类产量数据进行分析(图4),结果表明,恩施茶区总体呈现“绿茶占主导、红茶比例大、其他茶类有所发展”的生产格局,近年来,茶类组成呈现多样化趋势,黑茶从无到有,且所占比例持续增加,乌龙茶总体保持稳定,绿茶、红茶比例有所起伏,2012年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产量所占比例分别为68.59%、23.98%、0.93%、6.51%。茶类的多样化有利于拓展茶叶产业链条、实现茶叶发展的多态性,有所增加的黑茶产量是近年来黑茶热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恩施茶区对国内外茶叶市场的敏锐反应,同时黑茶产量提升有利于茶园产能的释放,减少茶园可用产物的浪费。以绿茶、红茶为主导,其他茶类适当发展的产业格局有利于产业的稳定发展。

3 恩施州5县(市)茶叶产业组织结构

茶叶产业组织是连接茶园和消费者的重要纽带,产业组织的组成、规模反映了茶叶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区域内产业发展的后劲。对样本区域内不同形式的产业组织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从表1可知,茶叶企业数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增加趋势不明显,其中工商注册企业数持续增长,根据调查,样本区域内有大量没有注册的茶叶加工车间、小作坊,2012年工商注册企业仅占14.82%。

2010~2012年QS认证企业数呈现较大幅度增长,增长率为21.88%,但只占注册企业数的1/3左右。专业合作社数增长28.04%,深加工企业数实现零的突破,茶叶批发市场数没有变化。规模企业数量有所增长,其中年销售额在1千万元至1.5亿元之间的企业数量增长较多,年均增长38.89%,年销售额在500万元至1千万元之间的企业数量有所起伏,至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数(年销售额大于500万元)占工商注册企业数的35.05%。就龙头企业数而言,样本区域内变化较小,且没有国家级龙头企业,至2012年,省(州)级龙头企业为27家,仅占工商注册企业数的12.62%。

4 恩施州5县(市)茶叶效益因素分析

利用SPSS V19.0软件对各县(市)相关调查项目做了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2中列出了具有显著相关性的对应项。从表2可以看出,良种率与单位产值之间呈极显著相关,而单位产值与单位产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这就表明产量并不是保证产值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在茶叶产业的发展中要更加注重茶叶品质的提升。

相对于茶叶农业总产值而言,QS认证企业数、单位产值、龙头企业数和开采面积对其有显著影响,且相关度由高到低分别为:茶园开采面积、QS认证企业数、单位产值、龙头企业数,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区域内茶叶农业总产值,在保证茶园面积的基础上,可大力扶持企业进行QS认证,并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值。相对于注册企业数而言,规模企业数、龙头企业数、QS认证企业数与其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可能与产业发展资源的集中以及分散有关,规模企业、龙头企业和QS认证企业在市场中有一定的引导投资的作用,即市场中的“马太效应”[1],市场总体资源在一定范围内较为稳定,因此优势企业越多,其他注册企业就越少,再者优势企业与茶叶农业产值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因此引导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有利于提高区域茶叶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从而提高产业规模。相对于QS认证企业而言,规模企业数、龙头企业数和开采面积有明显的正面影响,即进行QS认证可以有效提升企业规模和有利于打造龙头企业,QS认证作为市场准入标准,在企业发展、市场扩张中具有不可或缺性。同时,由表2可以看出,进行QS认证和龙头企业扶持有利于企业的扩张和规模企业的培育。

5 恩施州5县(市)茶叶产业发展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恩施州茶叶产业规模不断增大,表现为茶园面积扩张迅速,茶叶产量、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茶叶产业的发展质量有一定的提高,表现在茶园良种化提高、单位产量和产值有所增加、茶类进一步丰富。但是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了一些制约恩施州茶叶产业发展的问题。

5.1 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良种化进程不平衡,茶园产能发挥不完全。新茶区和老茶区良种化率相差很大,老茶区良种化率偏低,制约了当地茶叶产业产值的持续增长;茶园标准化建设滞后,茶园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园相千差万别,茶园产值偏低且呈现两极分化,部分茶园单产过低甚至绝收;无公害化茶园建设滞后,样本区内有机茶园占比不到4%,有较大提升空间;夏秋茶的利用率低,每年都有大量优质鲜叶遗弃茶园。

近几年来,恩施州各茶区茶园面积快速增长,茶叶产量也逐年增加,在国内外消费增势疲软、面积产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国内茶叶产量供大于求、劳动力缺口进一步加大的态势已然呈现,恩施州已有的大量茶园产能释放将面临巨大的压力,转变产业扶持方式刻不容缓。

2)茶叶产业主体发展滞后。样本区内存在大量的小加工车间、小作坊,2012年工商注册企业仅占14.82%,其中QS企业仅占4.68%,规模企业仅占4.50%,龙头企业仅占1.62%,产业发展过于分散、集中度不够,导致产业资源浪费,同时也给茶叶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带来隐患;没有辐射力强的茶叶交易市场,小组织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不利于茶叶产品的流通和商品化[2],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壮大产业组织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3)茶叶产业链狭窄。根据调查,恩施州茶叶产业发展以传统茶叶产品加工销售为主,诸如附加值高的茶文化产业、茶叶精深加工产品几乎处于空白,全境范围内仅有一家茶叶深加工企业,且该企业也仅生产附加值较低的茶叶提取物产品,只是作为茶饮料、茶食品加工的初产品,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因此丰富茶叶发展业态,延长产业链条成为恩施茶业产业快速壮大可选择的有效途径[3]。

5.2 产业发展建议

1)控制茶园面积,发挥现有产能。各茶区应放弃现有注重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格局,控制茶园面积的增加,改变政府扶持方式,将扶持重点由茶园面积扩张向茶叶加工、市场培育环节转变;结合精简化栽培加大老旧茶园的良种化、标准化改造,加快良种化进程;对现有茶园进行标准化、无公害化建设,种好、管理好现有茶园,总体提高区域内茶园管理水平,努力提高单位产值,充分发挥已有茶园的产能。

2)丰富产业业态,延伸产业链条。产业的多样化发展是必由之路也是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因此要大力扶持新兴业态的发展。通过展会、茶文化节等“走出去、引进来”,引导恩施州茶饮氛围,同时政策支持本区域茶文化产业的发展[4,5];加大投入研究、引进茶叶创新产品及技术[6],支持建立茶叶新产品成果转化与示范,大力进行茶叶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延伸产业链条;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为产业发展打造有魄力、有能力的人才队伍。

3)培育市场主体,保证产能转化。建立严格的茶叶企业准入制度,支持龙头、规模企业发展,依法取缔不符合茶叶安全生产要求的企业、加工厂等,通过融资、合并等市场手段整合有效资源;通过培育中介组织、完善契约模式、培育茶叶龙头企业、引导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等方法不断提高恩施州茶叶产业组织化程度[7];建立市场信息反馈机制,对国内外茶叶市场保持敏感,建立完善的茶类产销转换机制,稳定市场规模,提高产业组织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8];结合恩施州茶叶产地资源优势,以有一定知名度和实力的茶叶名牌为基础,整合资源,全力打造一两个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叫得响、推得开、能赢利的茶叶品牌[9]。

参考文献:

[1] 沈 庆.市场中“马太效应”探析[D].重庆:重庆大学,2004.

[2] 蔡伦红,吴 全,汤 ,等.基于渠道权力理论的茶叶流通效率提升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2(5):61-65.

[3] 刘仲华.中国茶叶深加工的技术与产品创新[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人民政府.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1-11.

[4] 朱红缨. 以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品牌经济的发展[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3(4):18-21.

[5] 李 杰. 茶文化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和对策研究――以“西部茶都”重庆永川为例[J].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1(2):62-65.

[6] 陈宗懋,孙晓玲,金 珊.茶叶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J]. 茶叶科学,2011,31(5):463-472.

[7] 陈富桥,姜爱芹.我国茶叶产业组织整合:理论、现状与方向[A].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届茶产业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63-72.

[8] 熊湘辉,白彦平.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9(3):23-26.

[9] 钱杭园,杨小微, 沈学政,等.浙江省茶叶品牌构建的实践探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1):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