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问题中活动 在活动中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问题中活动 在活动中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运用“化学实验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线,通过“‘脱酸素剂’成分的检验”这一真实问题情境展开教学设计,以期帮助学生在问题中活动,在活动中发展

关键词:问题解决;活动;脱酸素剂;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6-0038-02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对人教社高中化学第三册(必修加选修)第六单元第三节“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的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选择“‘脱酸素剂’成份的检验”替代教材第三节“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这一选题既符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其内容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并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新课程理念;也符合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的教学设计要素,即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设计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者对‘脱酸素剂’成份探究。

1 教学目标

1.1认知性学习目标

应用已有铁的还原性、原电池原理等知识解释“脱酸素剂”的作用原理;掌握铁等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并能设计方案解决“脱酸素剂”的成份检验问题。

1.2技能性学习目标

正确完成相关检验的操作并得出结论。

1.3体验性学习目标

通过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认识食品保鲜的作用;通过对“脱氧素剂”名称的认识形成科学消费观;总结检验方案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2 教学任务分析

2.1起点能力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有关铁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和原电池等原理性知识,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但缺乏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物质检验实验设计的综合能力。

2.2使能目标分析

3 教学过程

3.1问题确认阶段

(引入)

生活中同学们一定在各式食品包装中发现过各种不能食用的小袋物质,大家知道其中的成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

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知道一般食品中常放入干燥剂和脱氧剂用于保持食品品质,益于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

(呈现问题情境)

中秋节时大家吃的月饼盒内也有这样一小袋物质,展示实物,包装上注明是“脱酸素剂”,大家是否知道其中的物质是什么?如何进行检验?

(学生活动)

观察包装袋标识、查找资料、咨询教师、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对“脱酸素剂”名称的未知和先前所了解一般食品包装中的“干燥剂”或“脱氧剂”会引起学生内心的矛盾、冲突、困惑,产生求知的欲望。进而通过观察到的标识信息“脱酸素剂、Oxygen Absorber、不可食用、微波炉不可”等,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等方式的查寻活动主动获取信息并交流(如从网页上了解到成分可能是铁、生铁、生石灰或氢氧化钠;从www2.省略/wsrmlt/wyzs/2003/09/20/092010. html了解 “脱酸素剂”只是日语中对脱氧剂的称呼,已有专家质疑国内厂家对这一名称的使用等)。最终确认问题任务为在脱酸素剂中究竟存在上述中哪些物质。

3.2 问题解析阶段

(学生活动)

运用已有知识解释生石灰、氢氧化钠、铁或生铁的作用原理,并表述。

(设计意图)

根据获取的信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相关程序性知识(生石灰和氢氧化钠可吸收水份保持食品干燥、生铁中碳和铁形成原电池发生吸氧腐蚀可吸收氧气和水分等)。

(学生活动)可根据情况将学生分成2-4人一组,分组开展观察和思考活动。

取出袋内物质观察并分析,从理论上提出检验各成分的原理。

(设计意图)

迁移相关理论知识找出清除问题障碍的办法,如根据袋内物质为褐色粉末并有少量金属光泽颗粒分析可能有铁,固体放置后是否潮解检验氢氧化钠的存在,测定水溶后所得溶液的碱性检验CaO是否存在,用过量稀盐酸溶解后滴入KSCN溶液是否变红检验氧化铁的存在等等。

3.3 实验设计阶段

(学生活动)

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小组间交流,评价他人方案中合理或不合理的因素。

(设计意图)

学生根据解析结果设计方案,通过活动体验让学生学会选择仪器和试剂并了解物质检验方案的设计方法,方案的设计强调以下步骤:

1. 观察样品;

2.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搅拌后过滤,在滤液中滴加几滴酚酞;

3. 取2所得沉淀加入过量稀盐酸观察现象,同时再滴入KSCN溶液;

4. 取原样品加入少量稀盐酸并滴入KSCN溶液观察现象。

必要时教师可进行指导,解决和矫正出现的生成性问题。

3.4实验操作阶段

(学生活动)

根据实验方案分组利用相关仪器、试剂等动手操作。

(设计意图)

在实现实验计划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有同学发现小袋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有发热现象、加入过量盐酸后仍有未溶的黑色固体是碳等),最终得出“脱酸素剂”的主要成分是生铁、氯化钠和活性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化学课程标准研修[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18.

[3]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2:120.

[4]李广洲,任红艳.化学问题解决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36-137.

[5]江家发.化学教学设计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