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绿色发展的高淳之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绿色发展的高淳之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刚完成县改区的“农业大区”——南京高淳区,因长期致力于“绿色发展”,呈现出“集聚后发优势、力争跨越发展”的强劲势头。通过三个月的实地走访调查,笔者注意到:高淳的快速发展,取决于其特色发展路径,取决于其正确处理好“快与慢、富与强、得与舍、美与善”这四对关系。高淳在如何把握这“四对关系”方面的探索,值得借鉴。

坚持“慢中求好、好中求快”

与苏南相比,高淳缺乏区位、交通、人才、工业基础等优势条件。如果完全照搬苏南模式,大力发展制造业,则需要大量劳动力,对于常住人口约为50万左右的区(县)级地区,劳动力压力很大;如果引入工业化生产,则需要大量外来人员,这就必须充分考虑好如何再次分配土地、教育、医疗等有限资源的问题。

有鉴于此,高淳将“慢”解读为一种清醒判识与智慧选择基础上的“稳”,将“快”解读为一种自然积淀、理性选择之后的高位崛起乃至最终率先。一方面,高淳在十年前就提出“生态立县、特色兴县、工业强县”的发展方针,坚持“所有污染企业一概不要”,不跟风引进化工厂、印染厂和电镀厂。不过,高淳也曾因有选择、有序地承接苏南产业而导致经济总量有所牺牲,发展速度慢了不少,但高淳在产业发展方式和城乡建设模式上却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高淳在21世纪又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国际慢城”的新理念。通过建设“国际慢城”,打造“慢生活城市”,高淳成功开发了“国际慢城(约82平方公里)”、“引进台湾统一企业(投资约15亿元)”等一大批绿色项目,而且各类绿色投资项目及观光游客在“国际慢城”理念吸引下纷纷涌向高淳。近五年,来高淳观光的游客由98万人次提高到344万人次,旅游收入由5.78亿元提高到30.8亿元。

实践证明:基础条件较弱的地区,如果坚持走“追求绿色、保护环境、积蓄后劲、有利民生”的特色发展路径,便可拥有不可多得的自然环境后发优势,为建设自己的“特色家园”打好基础。这种意义上的“慢”,完全可以后来居上。

坚持“以富促强,以强保富”

高淳致力于将“富”的载体及落脚点放在个人、家庭和集体,将“强”的载体及落脚点放在乡镇、行业和产业;致力于“富民优先”,将“强县”一直作为“富民”的物质保障。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地方以苏南模式为样板,致力于追求“强发展”,甚至过分强调以“强”为主,希望通过“强”来带动农民致富。但各地盲目招商引资却付出了破坏生态的沉痛代价。与之相比,高淳选择“富为先、强为辅”的发展路径,始终将“富民”放在第一位,将“强县”放在第二位。

由于坚持“富民优先”,高淳“民富”程度比较高,2012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10元,分别升至全省第9位与第13位。与百姓富裕程度相比,高淳政府财政却不宽裕。全区802平方公里土地上,70%是不允许开发工业的生态涵养区,30%的开发区又坚持拒绝一切有污染企业,这让政府少了大笔财政收入。然而,尽管2011年高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只有18亿元——低于20亿元准入门槛,却在2011、2012年两次入选“全国百强县”,成为全国唯一特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淳老百姓比较富裕——这方面被评为最高的A3+等级。

实践证明:随着“唯GDP”传统观念逐渐淡化以及社会评价体系中不断增加对“富民”的认同,“富民”足以“强区(县)”,基础条件较弱地区走“富民优先”的发展道路,不失为一种理性选择。

坚持“舍之有度、得之可续”

“舍”是一种放弃或暂不选择,“得”是一种获取性选择或先“少舍”而后“多得”。从20世纪80年代起,不少地方走“以青山绿水换取金山银山”之路,高淳也不例外。过去,高淳很穷,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在固城湖边兴建了大批企业。表面上看经济发展了,但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并未改变高淳人一穷二白的面貌。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和湖内养殖造成了二次污染,固城湖这个“母亲河”的水质严重富营养化,全区70%人口饮用水告急。痛定思痛,高淳选择了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第二条路径。坚决搬迁、关闭湖周边30多家企业,清除8000亩围网养殖,组织湖底清淤与湖面捞草,全面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并推行生态法制化建设。经过探索与总结,高淳终在十年前选择了走“生态立县”的第三条发展路径,既要环境美丽,更要人民富裕。

高淳除了成功实施了绿色发展战略规划、土地及项目红线决断、化工企业无条件拆迁、生态法治等决策之外,还探索了“街道(镇)级差别化考核”的有效机制。主要方法为:在各街道(镇)基本考核工作900分与党建及精神文明建设100分基础上,增加了“差别化考核”1000分。将自然条件和发展方向各不相同的街道(镇)分别核定为现代农业镇、绿色生态镇或新型产业镇。再将“差别化考核”分值1000分拆成三部分:一是为各有侧重的重点工作分配各不相同的考核分值,总计900分;二是为群众满意度安排100分;三是将机关部门工作考评作为扣分项。这一机制既明确了街道(镇)级政府对发展项目的取舍导向,推进各街道(镇)的差异化科学发展进程,也有效缓解“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带来的压力。

实践证明:敢于取舍需要勇气和魄力,需要智慧与理性,也需要决策导向与制度保障。高淳坚持走“生态立县”路,追求GDP却不唯GDP,在政府考核中,探索“差别化考核”的有效机制,强化了“绿色考核”的比重,从制度上调动了基层“绿色发展”的积极性。

坚持“秀外慧中、尽善尽美”

高淳始终将“善”作为一级组织的从政品质和行为动机,将“美”作为本级组织工作的努力方向和价值追求。对内追求党风之善与民风之善,对外追求生态之美与城市之美,依此形成工作抓手,将具体责任落到实处。

“善”与“美”因无法直接作为县(区)政府考核内容而常被政府忽视,为此,高淳通过成功推进“双学”、“强基”等社会基础建设工程,实现了全省唯一连续九年进京非正常上访零登记,绩效考核多年名列全省第一、二名,生态水平、城市环境质量、公共安全、社会治安、干部任用、政务公开、环境质量及综合考核检测等也多年名列全市第一、二名。在加强“善政”建设的同时,高淳广大群众的幸福感也很高,社会之美得到广泛认同。

实践证明:一个地区是否美与善,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幸福感。高淳将为民善政与美好家园互为里表,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高淳绿色发展之路,对推动欠发达县(区)发展颇有启发。一是理性选择发展路径,在客观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上述“四个关系”尤其是“慢是为了更快、强是为了更富、舍是为了多得、善是为了更美”进行深层分析解读与合理规划;二是从更高更深层面着眼,形成本地区发展共识,以此拓宽发展路径、整合地区资源、聚合优势力量,推动和谐共进;三是切合实际,探索适合自身的“差别化考核”机制,以此细化基层的绩效考核,激发基层绿色发展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