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构建高职管理类专业“订单式”培养平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通过“订单式”培养能够实现校企供求关系的零距离对接,是实现人才培养“产销对路”最有效的途径。本文针对管理类专业学生难以与零散企业形成一对一就业的情况,提出构建“订单式”培养平台的方式,探讨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达成的目标及具体做法。
【关键词】管理类专业 订单式 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017-01
管理类专业由于其特殊性,即单一企业同一岗位需要的人数非常有限,因此企业无法为学校提供大量的岗位供学生实习,自然难以与学校建立订单培养关系。基于此,笔者认为需要搭建一个平台,将零散的企业管理岗位进行集中管理。平台的搭建旨在提供一种对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均有利的结合模式,所构建的平台能够弥补一校一企,一校多企在订单培养方面的不足,有效地实现岗位群整合,批量培养合格人才。
适应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平台构建的总体思路是:相关部门(可以是企业协会)组织学校相关专业的老师通过开展调研的方式,了解企业相类似岗位之间对人才规格的共同需求,总结提炼可以共同开设的公共课程,在此基础之上再根据企业的特殊要求开设选修课程,供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达成以下目标:
第一,平台费用的获得。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企业并没有义务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支持,在没有利益推动的条件下,企业与高校合作缺乏积极性。因此,必须依靠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岗位需求之和大于招生数量的企业共同组成人才的需求方,企业根据岗位人数的多少缴纳一定数额的会员费用(该笔费用实际可以看成是企业招聘的预支费用);另外一方面,开设管理类专业的高校抽调人员组成人才培养的供应方,负责协调各专业学生与企业人数之间的匹配,高校也需在教学费用中按照学生数提取一定比例的教学实践费用,缴纳给相关部门。以上两笔费用均用于各种产学研实践开支,比例可在实际支出中进行调整。
第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要求,由学校与企业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平台中的企业分别将管理人才需求汇总,再由各高校组成的专业教研团队分析之后,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对“订单班”学生在实行宽基础、模块化教学的基础上实行“学分制”的培养方式,可适当引入企业特色课的模块,培养符合合作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企业特色课模块的教学主要应由企业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充实实践教学师资;另外,通过平台让各学校的专业教师到不同企业进行实践,同企业管理层进行学习和交流,以全面提升教师的自身教学素质。
第三,增强双向选择权。以往不少“订单式”的培养基本以企业选择学生为主,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大都根据企业的需求而定。“订单式”的平台则更加强调企业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每年校企双方在学生一年级第二学期经过双向选择组建“订单班”,在“订单班”的培养过程中,可广泛引进竞争机制与淘汰机制,即企业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及综合素质,结合学生所学的管理专业倾向与个人意愿安排就业岗位。
在“订单班”组建以前,企业联盟委派人力资源部门从总体上对学生进入企业以后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这样,“订单班”学生进入企业以后,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岗位需要,达到岗位标准。
“订单班”组建以后,学生也可以通过对不同企业的了解逐渐加深,自主选择是否三年的时间持续留在这个“订单班”,若自身意愿发生变化,自身实力不适合相关企业岗位的要求,可以提出申请转换到其他“订单班”,但学生必须额外增加课程,重新修够对应的学分。这能解决部分学生进入“订单班”之前的考虑不周,同时降低跳槽事件发生的频率。
第四,引入企业文化熏陶。在“订单式”培养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校企文化的双重熏陶,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引进课堂。通过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到学院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在实践过程中参与企业的文体活动,感受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让学生切实地感受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习惯和团队协作精神。对于管理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加强诚信意识、沟通意识,吃苦耐劳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总之,平台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将企业分散的管理岗位需求集中化,为高校管理类专业进行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改革创造条件,同时让更多的企业尽早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节约企业招聘与培养人才的成本。同时让学生通过平台了解更多企业需求的共性与个性,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更快更好地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管友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2)
[2]孙勇.就业方向课——高职院校教学探索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9)